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及死率,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多基因网络多步骤调控综合作用的特点决定了其总体治疗效果特别是中晚期肿瘤的治疗效果较差,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是提高总体治疗效果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Notch1信号通路参与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具有抑癌作用或致癌作用,阐明Notch1信号通路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对于全面揭示其发病机制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Notch1基因有望成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该信号通路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阙丹 《肝博士》2021,(3):40-41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有望打破这一僵局,为肝癌尤其是晚期肝癌的治疗带来曙光. 一、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肿瘤学领域聚焦的热点.索拉非尼是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分子靶向药物,可以通过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和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达到...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分子靶向治疗是指把原癌和抑癌基因、乳腺癌细胞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和新生的血管作为靶点的分子生物学水平治疗。乳腺癌的靶向治疗相对于手术、内分泌治疗和放化疗有自己特殊的治疗效果。靶向药物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主要与其在细胞内的作用机制有直接关系。本文详细阐述了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针对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的相关进展进行探讨分析,并作出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膀胱移行细胞癌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基因可能与癌基因、抑癌基因失调有关。近年研究发现多种恶性肿瘤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上调,表明COX-2与恶性肿瘤的发病关系密切。本试验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OX-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以探讨COX-2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赖晓龙  陆才德 《浙江医学》2017,39(2):139-141,145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一类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揭示肝内胆管细胞癌异常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其中融合基因(FGFR2、ROS1)、代谢相关基因突变(IDH1/2)及Wnt、Notch信号通路异常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而这些发现有望推动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并引领精准靶向治疗。本文就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食盐加碘前后甲状腺恶性肿瘤检出率及组织学类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食盐加碘前后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及组织学类型构成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查阅1961—2000年外检病理登记资料, 对其中1011例甲状腺恶性肿瘤依据WHO新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分类,统计分析食盐加碘前后甲状腺恶性肿瘤检出率、组织学类型的构成比及甲状腺主要恶性肿瘤的年龄和性别分布变化。 结果:食盐加碘后甲状腺恶性肿瘤检出率为0.69%,明显高于加碘前的0.46%(P<0.01);食盐加碘前后甲状腺恶性肿瘤构成比出现明显变化,甲状腺乳头状癌在食盐加碘后构成比(70.17%) 高于加碘前(55.84%),而甲状腺滤泡癌在食盐加碘后的构成比(11.08%) 低于加碘前 (24.58%);食盐加碘前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病高峰年龄为(40.95±14.71)岁,加碘后发病高峰年龄为(43.06±13.09)岁,发病年龄有增加趋势(P<0.05);食盐加碘前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及未分化癌的高发年龄均≤40岁,加碘后3种癌的高发年龄均>40岁;食盐加碘前后女性甲状腺恶性肿瘤检出率均高于男性(P<0.05)。结论: 食盐加碘后甲状腺恶性肿瘤检出率增高,甲状腺癌的组织类型发生变化:乳头状癌显著增加,滤泡状癌减少;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及未分化癌的发病年龄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揭示上海市闵行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全癌种恶性肿瘤发病状况。方法  以上海市闵行区2004—2014年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登记管理的新发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于上海市恶性肿瘤登记系统追踪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计算T2DM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与当地一般人群的恶性肿瘤标准化发病比(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SIR)和95%CI。 结果  男性和女性T2DM患者恶性肿瘤全癌种发病率分别为969.69/10万和834.17/10万人年(person year),世界人口年龄标化发病率(age standardized rate,ASR [W])分别为206.72/10万人年和285.80/10万人年,男女性全癌种恶性肿瘤的标化发病比分别为0.93 (95%CI:0.88~0.98)和1.07 (95%CI:1.01~1.12)。结论  与一般人群相比,T2DM患者特定癌种的发病风险增高,不同癌种的发病风险变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消化系统主要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肝癌及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前三位和第五位。因此在我国研究消化道癌的发病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七五”和“八五”期间研究人员对食管癌和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胃癌和大肠癌病因发病机制研究也显露出可喜的苗头。现将主要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社区2009年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流行特点,并提出在本社区进行干预的可行性方法.方法 根据2009年广州市海珠区肿瘤网络直报系统提供本社区常住户口恶性肿瘤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公安局提供的2009年死亡登记中的恶性肿瘤死亡人员名单,用Excel、SPSS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本社区恶性肿瘤发病前3位是肺癌、肠(空、回、直肠)癌、乳腺癌,男女比例是 1.16:1,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均以肺癌为最多;且女性乳腺癌与肺癌发病并列排第一位.恶性肿瘤死亡前三位是肺癌、肝癌、肠道癌.结论 肺癌、肠癌(空、回、直、结肠)、肝(胆道、胆囊)癌、乳腺癌是江南中街社区重点预干预和康复的恶性肿瘤;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癌(甲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率因国家与地区不同而异,一般为4/10万左右。据资料统计,我国发病率在3~11.44/10万,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较大医院累计病例可达1000~2000例,为普通外科、肿瘤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甲癌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95%以上,男女发病之比为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全球发病率逐年上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人数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我国每年新发病人数约占全世界新发病人数的50%以上,肿瘤相关死亡人数仅次于肺癌。  相似文献   

12.
乳腺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年龄分布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年龄分布,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在发病年龄上的差异.方法:统计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乳腺恶性肿瘤1512例,按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进行病理分类.按年龄进行分组,30 ~ 69岁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30岁和>70岁分别为一个年龄组.将病理分类前5位乳腺癌的高发年龄及年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确诊的乳腺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共14种,以浸润性导管癌居首位,占总病例数的71.1%,其次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小叶癌、黏液癌及髓样癌.高发病年龄段在40 ~59岁(占65.0%),以40~ 49岁(占35.8%)为最高发病年龄段.浸润性导管癌(占36.1%)、浸润性小叶癌(占39.3%)、黏液癌(占35.4%)均以40~ 49岁为发病高峰期;导管原位癌以40~49岁(占35.3%)和50~59岁(占35.3%)为发病高峰期;髓样癌以50~59岁(占37.0%)为发病高峰期.浸润性小叶癌、黏液癌发病年龄与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导管原位癌、髓样癌发病年龄与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恶性肿瘤高发病年龄段在40 ~ 59岁,以40~ 49岁为最高发病年龄段.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在发病年龄高峰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肝内胆管癌是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癌的最佳方法,但大部分肝内胆管癌患者因发病隐匿,初诊时已处于晚期而失去手术机会。转化治疗通过系统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等方法达到缩小肿瘤、抑制肿瘤生物学行为,实现2期切除,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赋予肝内胆管癌转化治疗新希望,在系统化疗的基础上结合靶向治疗和(或)免疫治疗成为肝内胆管癌转化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黄升武 《右江医学》2011,39(2):216-219
<正>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已跃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原因的首位,该病治疗主要是以外科手术为主,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为辅的综合疗法。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乳腺癌中大多为激素依赖性,内分泌系统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浸润性强,预后差。而大部分HCC在诊断之初即为晚期,许多患者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且微波消融、射频消融、肝动脉血管栓塞术等治疗方法效果欠佳。虽然临床上HCC的治疗方法多样,但对于晚期HCC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多采用全身系统性治疗,主要包括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等。未来应进一步研究HCC的发病机制,以指导其个性化、多学科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当前恶性肿瘤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一直呈持续增长趋势,目前,恶性肿瘤死亡率已居各类死因的第1位。我国呈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发癌谱并存的局面。即发展中国家高发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居高不下,而发达国家高发的肺癌、结肠癌、直肠癌及乳腺癌在我国迅速上升,这是我国癌症谱的新特点,增加了防控难度。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危险因素是指会增加人们患某种疾病机会的因素。一般以为肺癌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食管贲门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年龄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管贲门癌的发病年龄成高龄化趋势.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常并发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减退,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和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王宗喜 《医学综述》2013,19(10):1780-1781,1790
肾细胞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在原发性肾肿瘤中占据首位。传统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放射疗法等,效果均不甚理想。分子靶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针对癌症发生的特异性分子为治疗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可针对在肿瘤发生中起关键作用的靶分子及其调控信号转导通路,增强抗癌治疗的特异性,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该文新型分子靶向制剂———贝伐单克隆抗体在肾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细胞癌(HCC)为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高发区HCC可占90%以上.发病率男多于女,发病高峰年龄40~49岁.现将近年笔者运用CT诊断肝细胞癌的经验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346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346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43.7岁,男女性别之比为1.37:1。从原发部位分析,腮腺、腭部小涎腺、颌下腺占发病部位的前3位;从组织来源分析,上皮源性肿瘤最多;从病理类型分析,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腺癌分占前3位。结论: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平均年龄降低,腺样囊性癌位居病理类型的首位,腮腺、腭部小涎腺占发病部位的前两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