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经》“厥头痛”经络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水生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1):517-517
《内经》“厥头痛”经络辨治体会张水生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361005)头为诸阳之会,“其血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凡外感内伤、气血瘀滞、脏腑邪气上逆头面,经络阻滞,皆可引起头痛。此头痛,《内经》名曰“厥头痛”,“厥”,...  相似文献   

2.
头为“诸阳之会”,“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凡外感内伤、气血瘀滞、脏腑邪气上逆头面、经络阻滞,皆可引起头痛,《内经》冠此以“厥头痛”之名。“厥”,气逆也,其病机正如张介宾所释“厥逆于经上于头而为痛,曰厥头痛”。头痛是一个症状,常出现于多种外感内伤杂病中,临床以头痛为主症、脏腑经脉证候为兼证,辨证定经、取穴配穴是针灸治疗头痛的有效方法。1 阳明经气逆头痛 《灵枢·寒热》篇云:“阳迎(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人迎”。阳明者,胃也。胃经热盛气逆壅遏于上不得下行,热盛气逆故头痛,其痛特点为脑中热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厥病的相关资料内容丰富,虽都以厥为病名,但其中许多厥病并非今天中医内科所说的厥,所以在教学及临证中常造成困扰。参考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及古代医著中厥的相关论述,从疾病症状特点、病机特点两方面,对《内经》中常见的厥病的疾病实质进行分析讨论,以欲明确其疾病内涵。  相似文献   

4.
《内经》中厥病的相关资料内容丰富,虽都以厥为病名,但其中许多厥病并非今天中医内科所说的厥,所以在教学及临证中常造成困扰。该文章将参考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及古代医著中厥的相关论述,从疾病症状特点、病机特点两方面,对《内经》中常见的厥病的疾病实质进行分析讨论,以欲明确其疾病内涵。  相似文献   

5.
陈士玉  谢鑫 《中医药学刊》2012,(5):1105-1106
《内经》中厥病的相关资料内容丰富,虽都以厥为病名,但其中许多厥病并非今天中医内科所说的厥,所以在教学及临证中常造成困扰。将参考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及古代医著中厥的相关论述,从疾病症状特点、病机特点两方面,对《内经》中常见的厥病的疾病实质进行分析讨论,以欲明确其疾病内涵。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厥病的相关资料内容丰富,虽都以厥为病名,但其中许多厥病并非今天中医内科所说的厥,所以在教学及临证中常造成困扰。将参考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及古代医著中厥的相关论述,从疾病症状特点、病机特点两方面,对《内经》中常见的厥病的疾病实质进行分析讨论,以欲明确其疾病内涵。  相似文献   

7.
宋代许叔微创制玉真丸一方,专治肾厥头痛。其病机为下焦肾气虚寒,浊阴之气厥逆上行。辨证特点为头痛每发于子夜,或子夜较甚,头热足冷,其脉浮弦,而沉按无力,舌淡。作者介绍了用此方的治一疗经验,并附兰例病案说明之。  相似文献   

8.
辨厥     
归类和辨析《内经》对厥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论述,和《伤寒论》以及后世文献对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辛效毅  安冬青  艾静 《中医杂志》2004,45(12):899-899,933
已故新疆著名中医专家张绚邦教授善治疑难病症,构思新奇,用方极多变化,治法别出心裁,对厥逆头痛治疗颇有心得,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厥乃《内经》论述颇多的临床症状与病证和病机,主要从厥之病因病机涉及内外多方位;厥之主症表现四肢寒热异常甚昏厥不知人;厥之病性有虚实之分,病势急剧预后当辨析等,对《内经》之厥进行解读分析,认为当今对厥之相关理论的解读,不仅有助于对厥证与机制的深入理解,而且对于临床相关病证的处理与防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蒋沁蓓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282-1283
颈性头痛是颈性综合征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属中医痹症范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采用中西药物治疗往往疗程长,易复发,且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而穴位埋线、针刀松解、电针推拿、通络舒筋、银质针疗等中医外治疗法,往往有疗程短、见效快、不易复发、疗效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伏邪理论发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感热病一直是中医学发展的挑战与契机,而相应成熟起来的外感热病理论又往往拓展开去,更深广地指导和影响整个医学的认知和实践,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到金元之际的河间、易水学派的热病学说,到明清时期繁盛的温病学,均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的漂移,西医学的碰撞,中医学及其热病理论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中医传统热病理论的组成部分的伏邪或伏气理论,其源起可上溯《内经》,其存废莫衷一是,该理论能够为中医学的实践提供什么贡献?本文撇开对该理论的源流考镜,名学思辨,试从其医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展开讨论,并以如下2条为讨论前提:(1)伏邪理论不是病因理论;(2)伏邪理论不仅限于伏气温病。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医学关于气陷证的辨治大多从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来论治,但在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却发现,从气陷日久导致湿、热、瘀下注的实证来论治,收效显著。气机下陷不仅仅着眼于机体上部的气血不足,更应改善久病气血夹湿浊或湿热瘀稽留的内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李红 《中医药导报》2011,17(9):21-22
目的:观察自拟头痛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以自拟头痛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以常规口服正天丸治疗,两组同服1个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7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头痛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  相似文献   

15.
时下中医逐渐失去治疗急症阵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临床疗效为何难以提高?与经方在传承中出现了重大失误不无关系。而经方大剂量是如何被挖掘出来的?经方大剂量到底适用于什么情况?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7,(4):319-321
头痛病的发生与五脏六腑及经络有密切关系,顾锡镇教授认为头痛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而肝经见证尤多。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脾肾亏虚,脑失所养;痰浊内生,上扰清空;血行不畅,瘀阻脑络;水饮内伏,冲逆上犯,可变生头痛。顾教授强调治疗要辨证准确,分清虚实,谨守病机,从"火""虚""痰""瘀""水饮"五个方面辨治头痛,清肝泻火、益气养血、化痰通络、活血化瘀、利水消饮,并总结顾教授治疗头痛的常用方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谱发生了变化,肝硬化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有升高的趋势。临床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被破坏肝脏损害,常并发腹水的临床症状。中医对肝硬化腹水早有相关研究,且治疗效果显著。本文主要从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论治以及其他治法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头痛一症虽不外乎内伤与外感两类,然病因多端,病机复杂,是常见病证,却无通治之方,古方今法,数如汗牛,精芜并存,临证较难把握.今据古今医家经验结合笔者临证体会,列举临床辨治头痛的常用方法,重在体现理法方药的运用,冀对头痛的辨证治疗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向阳红  侯聪 《光明中医》2016,(19):2869-2870
目的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探索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原理,分析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因病机,论述各型的临床表现,提出不同的治法及遣方用药。结果肝阳头痛型因肝阳偏亢,生风化火所致,治宜平肝潜阳熄风,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化裁;血虚头痛型因气血不足,不能上荣,脑窍失养导致,治宜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常用方剂为四物汤、八珍汤、归脾汤等加减化裁;痰浊头痛型因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所致,治宜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常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等加减化裁;肾虚头痛型因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所致,治宜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常用方剂为大补元煎、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肾气丸、右归丸等加减化裁;瘀血头痛型因瘀血阻窍,络脉滞涩,气机郁滞所致,治宜活血化瘀,通窍止痛,常用方剂为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加减化裁。结论中医对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李虹 《光明中医》2016,(3):376-377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性头痛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80例,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与中医中药辨证施治(观察组40例)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6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TCD检测血流平均流速、收缩峰值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痉挛性头痛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有一定安全性,促使预后改善,对保障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