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经》“厥头痛”经络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厥头痛”经络辨治体会张水生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361005)头为诸阳之会,“其血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凡外感内伤、气血瘀滞、脏腑邪气上逆头面,经络阻滞,皆可引起头痛。此头痛,《内经》名曰“厥头痛”,“厥”,... 相似文献
2.
头为“诸阳之会”,“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凡外感内伤、气血瘀滞、脏腑邪气上逆头面、经络阻滞,皆可引起头痛,《内经》冠此以“厥头痛”之名。“厥”,气逆也,其病机正如张介宾所释“厥逆于经上于头而为痛,曰厥头痛”。头痛是一个症状,常出现于多种外感内伤杂病中,临床以头痛为主症、脏腑经脉证候为兼证,辨证定经、取穴配穴是针灸治疗头痛的有效方法。1 阳明经气逆头痛 《灵枢·寒热》篇云:“阳迎(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人迎”。阳明者,胃也。胃经热盛气逆壅遏于上不得下行,热盛气逆故头痛,其痛特点为脑中热 相似文献
3.
4.
5.
6.
7.
9.
10.
11.
颈性头痛是颈性综合征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属中医痹症范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采用中西药物治疗往往疗程长,易复发,且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而穴位埋线、针刀松解、电针推拿、通络舒筋、银质针疗等中医外治疗法,往往有疗程短、见效快、不易复发、疗效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伏邪理论发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感热病一直是中医学发展的挑战与契机,而相应成熟起来的外感热病理论又往往拓展开去,更深广地指导和影响整个医学的认知和实践,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到金元之际的河间、易水学派的热病学说,到明清时期繁盛的温病学,均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的漂移,西医学的碰撞,中医学及其热病理论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中医传统热病理论的组成部分的伏邪或伏气理论,其源起可上溯《内经》,其存废莫衷一是,该理论能够为中医学的实践提供什么贡献?本文撇开对该理论的源流考镜,名学思辨,试从其医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展开讨论,并以如下2条为讨论前提:(1)伏邪理论不是病因理论;(2)伏邪理论不仅限于伏气温病。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自拟头痛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以自拟头痛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以常规口服正天丸治疗,两组同服1个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7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头痛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 相似文献
15.
16.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谱发生了变化,肝硬化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有升高的趋势。临床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被破坏肝脏损害,常并发腹水的临床症状。中医对肝硬化腹水早有相关研究,且治疗效果显著。本文主要从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论治以及其他治法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探索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原理,分析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因病机,论述各型的临床表现,提出不同的治法及遣方用药。结果肝阳头痛型因肝阳偏亢,生风化火所致,治宜平肝潜阳熄风,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化裁;血虚头痛型因气血不足,不能上荣,脑窍失养导致,治宜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常用方剂为四物汤、八珍汤、归脾汤等加减化裁;痰浊头痛型因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所致,治宜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常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等加减化裁;肾虚头痛型因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所致,治宜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常用方剂为大补元煎、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肾气丸、右归丸等加减化裁;瘀血头痛型因瘀血阻窍,络脉滞涩,气机郁滞所致,治宜活血化瘀,通窍止痛,常用方剂为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加减化裁。结论中医对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性头痛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80例,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与中医中药辨证施治(观察组40例)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6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TCD检测血流平均流速、收缩峰值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痉挛性头痛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有一定安全性,促使预后改善,对保障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