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庄英 《中外医疗》2010,29(15):190-190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的,以覆盖在纤维脉管束表面的上皮细胞乳头状增生为特征的肿瘤。可发生于自乳头至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DLU)的导管系统内的任何部位。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典型性乳头状瘤及导管内乳头状癌。病理诊断中鉴别其良恶性,对临床治疗以及患者的预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此类肿瘤的鉴别作出探讨,并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在导管型乳腺癌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型乳腺癌44例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6例患者的超声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导管型乳腺癌组导管扩张、有钙化灶几率分别为38.64%、63.64%明显高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15.22%、6.52%,导管走形规则、导管壁清晰的几率分别为34.09%、36.36%明显低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76.09%、71.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导管型乳腺癌血流分布于导管周边的几率为54.55%明显高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17.39%,分布于导管内部的几率为11.36%明低于显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54.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临床可从导管扩张、导管壁是否清晰、导管走形、有无钙化灶及血流分布等方面对导管型乳腺癌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路选 《内分泌外科杂志》2010,4(5):353-353,355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乳腺常见疾病之一,大量临床资料支持本病为良性病变,但也有一定的癌变率,有报道[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率6%~8%.治疗多采用乳腺病变导管或区段腺体切除,可取得满意疗效,术后预后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溢液涂片及针吸细胞学形态.方法:选取32例有病理诊断对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细胞学涂片进行分析,光镜下观察稀薄溢液及血性溢液的不同细胞学形态,并与相应穿刺细胞学及病理组织学相对照,观察其细胞学涂片形态,并分析溢液涂片与穿刺涂片之间的联系.结果:在3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诊断正确者17例(占53.1%),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正确者21例(65.6%),两者相结合细胞学诊断正确者27例(占84.4%),误诊3例(占9.4%),可疑者2例(占6.2%).结论:溢液涂片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相结合可较准确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但应注意与一些相关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溢液涂片及针吸细胞学形态。方法 :选取 32例有病理诊断对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细胞学涂片进行分析 ,光镜下观察稀薄溢液及血性溢液的不同细胞学形态 ,并与相应穿刺细胞学及病理组织学相对照 ,观察其细胞学涂片形态 ,并分析溢液涂片与穿刺涂片之间的联系。结果 :在 3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 ,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诊断正确者 17例 (占 5 3.1% ) ,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正确者 2 1例 (6 5 .6 % ) ,两者相结合细胞学诊断正确者 2 7例 (占 84 .4 % ) ,误诊 3例 (占 9.4 % ) ,可疑者 2例 (占 6 .2 % )。结论 :溢液涂片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相结合可较准确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但应注意与一些相关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7.
1979年Azzopardi提出乳头状瘤这一术语应该严格地应用于增生上皮衬覆于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而成的具有乳头状、树枝状生长模式的乳腺病变。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且90%以上伴有乳头溢液。以血性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肿块小,常难以触到;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与癌的发生关系较为密切,值得注意。对未能触及明显肿块者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是唯一的术前病理检查方法,可触及的肿块者则采取溢液涂片和穿刺结合检查。现将笔者收集的20例细胞涂片与组织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细胞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应用细胞学方法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s,IP),癌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涂片瑞-姬染色行细胞学检查分析。大部分病例同进做近红外线扫描、B超、乳腺X线检查。结果:IP 128例中,15例发生癌变,占11.7%,均有手术及病理证实,癌变是在IP基础上细胞形态发生了癌细胞样改变。癌变平均年龄48.1岁,血性溢液为主,占73.3%(11/15)。结论:乳头状瘤是乳腺癌的前期病变。故女性年龄超过45岁,特别是绝经后妇女,具有血性溢液者,应考察癌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②方法 对1995年1月~1998年12月本科收治的86例资料寒带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 78例伴乳头溢8液的病人乳腺导管造影与钼靶摄片检查结果均为阳性。86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至今无1例复发。④结论 钼靶摄片与乳管造影检查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较好方法。治疗本病仍应以区段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K)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导管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的生物学特性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IDP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35例IDP石蜡标本中VEGF、MK的表达水甲。结果:(1)MK及VEGF在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中均呈阴性表达,而在IDP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二者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IDP(P〈0.01)。(2)MK及VEGF表达在在IDP和乳腺导管浸润癌中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1)MK及VEGF存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阳性表达率均逐渐增高,提示二者在IDP及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中可能起着一定作用,并可促进其发展。(2)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乳腺癌前病变时期,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506例乳腺良恶性病变间质肥大细胞反应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其中乳腺癌162例,纤维瘤238例,结构不良106例。结果显示乳腺结构不良间质肥大细胞最多,乳腺癌次之,纤维瘤最少。乳腺癌中,以导管癌间质肥大细胞反应较强,纤维腺瘤中以管周型较管内型多。通过研究说明肿瘤间质肥大细胞反应是宿主抗肿瘤的一种防御反应,同时为临床估计予后提供部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核仁组织区嗜银蛋白和细胞形态定量。方法:利用改良的AgNOR 染色和传统的HE染色测定乳腺良恶性病变AgNOR 颗粒面积、数目和细胞形态定量。结果:(1) 细胞面积、核面积、核质比值、细胞周长、AgNOR 颗粒面积及颗粒数目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存在显著差别( P< 0-0005) ;(2) 细胞面积、核面积及颗粒面积在Ⅰ级乳腺癌与Ⅱ级和Ⅲ级乳腺癌之间有显著差别( P< 0-01) ,核质比值在Ⅰ级与Ⅲ级之间有显著差别( P<0-01) ;(3) 颗粒数目在Ⅲ级乳腺癌与Ⅱ级、Ⅰ级乳腺癌有显著差别(P< 0-05 和P< 0-005) ;(4) 细胞形态各参数与颗粒面积和颗粒数目高度相关。结论:AgNOR 和细胞形态定量可作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乳腺癌分级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基底膜和肌上皮细胞在乳腺癌中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110例乳腺良、恶性肿物基底膜(BM)和肌上皮细胞(MEC)的分布情况。结果归纳为三组:(1)良性病变、良性肿瘤及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BM及MEG完整连续;(2)早期浸润癌,两者呈现中断现象,形成缺口;(3)浸润癌则仅片段阳性或完全消失。以图象分析仪测定腺管或癌巢Ⅳ型胶原阳性段长度占相应腺管或癌巢周径百分比之均值,三组分别为98%,89%和46%或<10%。癌细胞DNA图象分析显示非整倍体细胞数量多少与该导管BM完整性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免疫组化显示的BM和MEG完整与否,是判断乳腺癌是否浸润及浸润程度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细胞形态与DNA含量。方法:利用传统的Feulgen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软件细胞形态及DNA含量。结果:a-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乳腺癌I级与Ⅱ级与Ⅲ级之间,淋巴转移组与非转移组之间NA,CA,N/P及Pn有显著差别(P〈0.01),b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DNA含量存在显著差别P〈0.01,c.综合细胞形态及DNA含量参数逐步判别分析建立综合判别式,良性病变回代率为100%  相似文献   

15.
MDR1,P53和C—erbB—2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120例人乳腺癌组织P糖蛋白(Pgp)、P53、C-erbB-2基因表达,并对所有病人进行了10年随访,结果表明,Pgp、P53、C-erbB-2阳性率分别为33.33%、31.67%和59.17%。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Pgp、P53、C-erbB-2阳性率,Pgp/P53、Pgp/C-erbB-2协同表达率越高,临床分期瑟Pgp、P53、C-erbB-2表达  相似文献   

16.
乳头溢液良恶性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1994年2月 ̄1995年1月天津市肿瘤医院腺科连续收治的以乳头溢液为主诉患者84例病变区段切除标本的次连续大块病理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此84例患者11例为癌,其中8例为T0癌,占全部无肿瘤溢液患者66例的12.12%,因大多数为较早期癌,故检出此期癌早诊意义重大,另外,导管内乳头状瘤50例,占59.52%,且发现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与中及重度乳头状瘤病并存,考虑发生在大导管的乳  相似文献   

17.
对57例乳腺肿物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和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分析,其中乳腺癌36例,良性肿物2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表明:正常乳腺、乳腺癌及良性肿物周边均可探及动脉血流频谱.正常腺体血流速度一般低于病变部位,而良、恶性肿块之间在血流频谱显示率及血流速度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尚不能确切鉴别乳腺癌和良性病变;随着肿块径值增大,其最大血流速度有增加趋势,提示血流速度的高低尚与肿块大小有关。另外,血流信号的显示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提示该技术在乳腺良、恶性肿物鉴别诊断方面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1目的 研究 C- erb B- 2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表达的规律及与乳癌病人预后的关系。 2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乳腺良性病变、癌前病变及乳癌中 C- erb B- 2基因表达。 3结果 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 C- erb B- 2均为阴性表达 ,癌前病变及乳癌中阳性率分别为 10 % ,38% ;C- erb B- 2表达与临床预后因素无相关性 ;C- erb B- 2表达阳性乳癌病人术后生存期显著短于阴性组 (χ2 =3.435~ 6 .5 31,P<0 .0 5 ) ;C- erb B- 2表达对不同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阴阳性病人的术后生存期均有明显影响 (χ2 =3.872~ 6 .5 11,P<0 .0 5 )。 4结论  C-erb B- 2可作为乳癌独立的、分子水平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乳腺良恶性增生中Cyclin D1蛋白表达的观察,研究Cyclin D1在乳腺良恶性增生中的表达状况及其在早期乳腺癌和良恶性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乳腺增生症、乳腺良性肿瘤、早期乳腺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yclin D1蛋白表达.结果Cyclin D1蛋白在乳腺增生症中不表达;在乳腺良性肿瘤中表达率为7.5%;在乳腺恶性增生中表达阳性率为54.0%,其中早期乳腺癌为52.4%,浸润性导管癌为55.0%.Cyclin D1在早期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三者阳性率分别为52.4%,55.0%,53.3%.结论Cyclin D1的蛋白表达在乳腺的良恶性增生之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可以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 ABC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了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的雌激素受体和四种凝集素受体.高分化乳腺癌 ER,UEA—1,PNA 的阳性率和 UEA-1,PNA 受体的分布与低分化乳腺癌不同.这些差异可作为乳腺癌恶性程度的指标.良性病变 UEA-1和 PNA 受体的阳性率与乳腺癌不同,其分布与低分化乳腺癌不同,此种差异可作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依据.ER,conA,UEA-1阳性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这对判断乳腺癌的预后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对 ER 与凝集素受体的染色结果经配对卡方检验证明无相关性,因此凝集素受体的测定不能代替 ER 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