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到清朝有关的医籍就已有明确记载。目前医学杂志所报导的有关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采用山西焦氏头针运动区的方法;一是根据传统的中医学理论,采用头部循经取穴的方法。据报导二者的临床有效率均达90%以上。但是,由于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不同,所以对头部腧穴和头针运动区治疗中风偏瘫有无特异性,是目前针灸界所正在探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以及传统的头部腧穴与头针运动区对中风偏瘫治疗有无特异性,我们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与运动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我们应用了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并初步证明百会透双侧曲鬓及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无明显的特异性(1、2、3)。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疔偏瘫的机理以及头部其它腧穴间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本文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对肌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我们应用了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并初步证明:百会透双侧曲鬓及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无明显的特异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偏瘫的机理以及头部其它穴位间,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本文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对偏瘫病人的关节功能的变化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头部腧穴透刺治疗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东氏头部腧穴透刺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对59例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头穴透刺,与对照组做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59例患者疗后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头部腧穴透刺疗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正> 自从1973年开始我们应用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得了满意的效果,并初步证明百会透双侧曲鬓及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无明显的特异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偏瘫的机理以及头部其它腧穴间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本文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后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选择:选用在观察期间入院的60例脑血栓形成病人。其中男性50例,女性10例,  相似文献   

6.
中风偏瘫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很多的治疗经验。我们于1972~1974年运用头针治疗偏瘫进行观察时,杨甲三副教授曾说过:“祖国医学针灸著作中,早有头部穴位治疗偏瘫的记载,应该用头部穴位进行治疗,并总结出有规律的东西。”根据这一启示,我查阅了一些针灸名著,如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针灸大成》等,都有头部穴位治疗中风的论述。《行针指要歌》中还有“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的记载。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据上所述,决定选取督脉与膀胱经脉在头部的某些穴位,组成治疗偏瘫的穴组,对10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7.
张民  张智龙 《河北中医》2009,31(11):1750-1751
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偏瘫,即在腧穴、压痛点或皮下阳性反应物上适量注射液体药物,以期达到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目的,既具有对腧穴的机械刺激作用,还增加了药物的化学作用。现将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偏瘫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0,13(11):F003-F003
针刺头部腧穴,为何能在中风偏瘫的治疗中发挥显著效果?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院属二院孙忠人教授利用头皮针刺运动诱发电位法,揭示了这一头针作用的电生理本质。  相似文献   

9.
采用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有显著疗效,这已被多数人所承认,但是关于头针针刺部位的选择,即头针有无特异性的问题,各家看法不一。曾有人在头针运动区有无特异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证实其特异性不显著,但其所选对照穴多在运动区附近,本实验选用了距运动区较远的后头部腧穴玉枕透天柱,观察其对偏瘫病人肌力的影响,并与运动区做以比较。方法实验对象和分组选用中风偏瘫病人50例,男36人,女14人;年龄38-74岁;脑梗塞患者42例,脑出  相似文献   

10.
“经穴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是孙申田教授,王旭、东贵荣等人将传统的经络理论与生物反馈理论结合起来,提出的一种新疗法,收到显著疗效。“头部腧穴透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  相似文献   

11.
灸头部腧穴对中风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主要指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多由动脉硬化引起,与血脂、血压及血液粘稠度等因素有关。但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血管损伤是动脉硬化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因此,我们在灸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中,观察了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反应的变  相似文献   

12.
中风偏瘫是中风的主要后遗症,针灸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多利用针刺经络之腧穴而较少利用皮部来进行治疗。试对研究皮部理论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中的临床应用与实验概况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风发生后易出现肢体偏瘫、脑髓失养、阴阳失衡等,其发病机理可责之于阳,阳气阻遏、气血上逆,阳气耗伤、筋失温养都是导致中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调节阳气来和血柔筋、健脑填髓、平衡阴阳,以此达到防治中风的目的。"于氏头针"是治疗中风的特色疗法,它是将头部腧穴划分为七区,根据症状和表现在头部相应穴区进行丛刺、透刺,并且采用间断行针、长留针的一种针法。基于对阳在中风防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笔者拟从阳论治"于氏头针"防治中风的思路。头部是人体诸阳汇集之处,取头部腧穴进行针刺,此可以激发人体阳气、扶正抗邪、调整阴阳,利于中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立法与选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偏瘫为临床常见病症 ,针灸疗法对其康复可谓独树一帜 ,无可替代。相对于头针、眼针等等 ,体针 (本文所指包括针刺除头部国际标准化头穴线和功能刺激区以外的其它所有刺激点、线、区及经穴 )治疗仍占主导地位。然而 ,对于具体的选穴和立法却是众说纷云 ,莫衷一是。现将近 2 0年来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立法、取穴规律作一述评。1 按传统中医理论立法取穴1 1 取局部 (头部 )腧穴及刺激部位 这是根据腧穴具有近治作用的取穴方法1 1 1 取传统经穴法 周氏等经统计发现传统头穴应用最多的依次为 :百会、曲鬓、哑门、四神聪、通天、风池、风…  相似文献   

15.
整理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试验文献,总结并分析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选穴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概况。从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头部腧穴,阳经腧穴,阴经腧穴,井穴,经筋结点)和现代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拮抗肌腧穴,夹脊穴,关键点)两方面进行综述,明确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CT定位头部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CT定位头部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中风偏瘫的病人57例随机分为CT定位头部围针治疗组29例,传统头针组28例.经过30次针刺治疗,两组作疗效对比.结果:CT对照分析提示,经治疗后83%的病灶缩小,部分病灶完全吸收消失.两组疗效差异在统计学有显著意义(P<0.05),CT定位头部围针治疗组优于传统头针组.结论:CT定位头部围针可以随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数量具体来用针,比较而言,传统头针在头部运动和感觉区用线状针刺,前者有更好的针对性.提示CT定位头部围针可作为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头针刺激区与头部腧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特异性及与头针的作用差异,首先必需掌握头针刺激区与头部某些腧穴在位置上的关系,为此我们测量了头针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与百会、前顶、悬颅、曲鬓等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一、头部外表的关系 (一)测量标准: 1、头针刺激区:按焦氏标准测量出“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 2、头部腧穴:眉心至前发际3寸,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眉心至脑颅为12.5寸,按此标准定出前顶穴与百会穴。悬颅在头维至曲鬓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经络腧穴反馈仪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二院王旭黑龙江中医学院吴永刚指导孙申田中风偏瘫后遗症现仍属临床难治之症,尤其是肢体挛缩,肢端小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病人,可使病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对此治疗目前国内虽然有较多方法,但其疗效尚...  相似文献   

19.
不同针刺方案对偏瘫早期康复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两种针刺方案对中风偏瘫早期的康复作用.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早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每日2次分别针刺健患侧腧穴,对照组每日1次针刺患侧腧穴.以简式的Fugl-Meyer运动量表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肢肢体运动功能分级达Ⅳ级以上为68.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良好率为74.3%;对照组分别为31.4%和42.8%,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方案相比,每日2次健患侧腧穴交替应用的针刺方案更有利于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郑动节 《中医临床研究》2012,4(6):65+67-65,67
对135例中风偏瘫病人阐述了病理变化后采用辨证论治,用补阳还伍汤大剂量黄芪配合头针、体针加艾灸头部穴位与常规取穴法治疗中风偏瘫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