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例资料患儿,女,4个月余,出生后即发现有骶尾部下方肿物,逐渐长大,1周前肿物突然明显增大。查体:骶尾部下方2个肿物呈亚铃状,中间有少量组织相连,近端肿物大小约10 cm×10 cm×3 cm,质软,有溃破;远端肿物约6 cm×5 cm×5 cm,表皮脱落,呈酱红色;双下肢活动可,大小便无异常。CT表现:盆腔内及外下方均可见软组织肿物影,密度不均匀,有索条状及脂肪密度影,边界清晰,骶尾椎骨质破坏,尾椎前有指状及斑点状骨质影,周围软组织轻度受压移位(图1、2)。诊断:骶尾部肿物,畸胎瘤。手术所见:术中发现骶尾部下方亚铃状肿物,基底位于尾骨前方,与正常组织有…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7天,系G1P1,足月顺产,新法接生,生后哭声反应良好,阿氏评分10分。体重3800g,生后母乳喂养,量足。生后患儿即被发现右侧上下肢明显粗长于左侧。患儿母亲健康,其父嗜酒成性。查体患儿神志清,精神好,呼吸心跳平稳,口唇面色红润,心肺无明显异常。患儿右侧面颊突出;左侧较瘦小,右侧上下肢较左侧粗长,右手6指,患儿尾骨处皮肤破溃,有骨性物露出,四肢活动自如。辅助检查:四肢拍片示右侧骨骼粗于左侧、骶尾骨拍片示尾骨呈弧形向背面生长,并穿透皮肤。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双肾无异常。诊断:①先天性一侧肥大症。②多指畸形。③尾骨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X线断层融合摄影与常规DR对骶尾椎骨折的显示率。方法:选择临床怀疑骶尾椎骨折的36例患者,分别行X线断层融合矢状位摄影与常规DR侧位摄影,评价这2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的骶尾椎骨图像质量及骨折诊断情况。结果:36例骶尾骨常规DR侧位摄影优质图像率为25.0%,阳性诊断率为23.7%;X线断层融合矢状位摄影优质图像率为83.3%,阳性诊断率为63.3%;2种成像技术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骶尾骨骨质结构的显示和骨折的检出,X线断层融合矢状位摄影较常规DR侧位摄影具有更好的能力,可作为骶尾骨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螺旋CT曲面重组技术在骶尾骨、下颌骨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骶尾骨、下颌骨是不规则骨,从矢状位观察和水平位观察分别呈弧线形。由于其特有的解剖位置和解剖形态,创伤后一般只能进行横断面扫描,并且多层面重组(MPR)也不能显示其全貌,限制了骨创伤的多角度观察。我们对20例骶尾骨、下颌骨创伤,在横断面扫描的基础上再进行曲面重组(CPR),旨在探讨曲面重组在骶尾骨、下颌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1病历简介患者,男,65岁。发现骶尾部无痛性肿物2年,因近日生长加快来院就诊。查体:骶尾部向外突出一约7cm×5cm大小的肿物,边界清,皮肤表面光滑,形态欠规则,可推动,局部皮肤颜色正常。既往史:15年前患者曾因骶尾骨骨折行  相似文献   

6.
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分析73例骶前间隙肿瘤的MRI表现,包括纤维脂肪血管瘤、未分化癌和淋巴瘤各1例,畸胎瘤和骨巨细胞瘤各3例,神经源性肿瘤18例,骶尾部脊索瘤22例,转移瘤24例。结果:畸胎瘤含脂肪、纤维和液体等成分;纤维脂肪血管瘤含有粗大血管;骨巨细胞瘤呈溶骨性破坏,1例在T2WI有液-液平面;神经源性肿瘤通过骶孔与骶管内病变相连,神经节母细胞瘤和神经外胚层瘤破坏孔;9例脊索瘤在T2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未分化癌和淋巴瘤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和较高信号;19例转移瘤有多处骨骼破坏,5例只有骶椎侵犯。结论:MRI可清楚地显示骶前间 隙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其中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相似文献   

7.
骶髂关节错位这一概念,是由Goldwaitosgood[1]于1905年首先提出的。作者经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探索,对该病总结出比较完善的诊断标准和有效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1 应用解剖骨盆由左右髋骨、骶骨及尾骨构成,有保护盆腔器官及传递重力的作用。骶髂关节:由髂骨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面粗糙不平,表面被覆一层软骨。骶髂关节是微动关节,一般可有0.2~0.4mm可变性的错动位移,轻微的上下及前后运动。其关节囊很紧张,附着于关节面的周缘,关节腔狭小,呈裂隙状,老年人由于纤维或纤维软骨的…  相似文献   

8.
在直肠后壁固有筋膜和骶尾骨前表面Waldeyer氏筋膜间有一薄层软组织间隙,即骶前直肠后间隙(简称PRS),其上方与直接延续的腹膜后组织,以直肠乙状结肠连接段分界(约在第三骶椎水平),下界为盆膈,其内含有直肠上动静脉,骶中动静脉,骶淋巴结及直肠旁淋巴结等。因此,盆部甚而远隔的腹腔和腹膜后脏器组织的病变常可经直接蔓延或血管淋巴流累及此间隙,并于X线片上显示间隙影的病理性增宽,国外不少学者曾对其正常宽径作为X线测量与研究(1-8),国内尚未见有报道,我们于1984年通过170例正常宽径测量,求得国人正常值,并探讨其与性别,年龄,体重的关系以及其增宽时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骶髂关节结核X线表现与鉴别诊断(附31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X线表现及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搜集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髂关节结核,并对其X线表现及鉴别进行了分析。结果:右侧17例(55%),左侧12例(39%),双侧2例(6%)。典型X线表现:(1)骨型骶髂关节结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破坏区,并累及髂骨侧关节面。(2)滑膜型骶髂关节结核呈:①关节面模糊、糜烂,骨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或不规则增宽;②大块死骨或散在颗粒状高密度影;③骨质增生硬化。结论:骶髂关节结核的X线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传统X线片仍不失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 ,63岁。因肛周疼痛及便秘 2个月加重 10天就诊。查体 :肛门指诊骶前可触及一 8cm× 9cm肿块 ,边缘光滑 ,质硬 ,固定 ,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平扫 :骶尾骨中线区呈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 ,破坏区见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并突入盆腔内 ,大小约 8cm× 8cm× 12cm ,边缘光滑清晰 ,其内密度欠均匀 ,CT值 3 5~ 5 0HU ,肿块左侧可见多个斑片状、点状钙化影及骨质碎片影。左侧梨状肌受累 ,直肠受压前移 (附图 )。手术及病理所见 :术中见肿块固定 ,骶尾骨骨质破坏明显 ,钝性分离并完整切除瘤体。术后病理诊断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建立健康成年人骶管硬膜外脂肪的正常值范围,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基础及影像依据。方法:选择164例正常成年人(平均年龄41.4岁)行腰骶椎磁共振(MRI)扫描,分别测量骶椎各水平前、后硬膜外脂肪(AEF、PEF)的厚度,获得均数及标准差,并以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T1WI正中矢状面上S1~S5水平,硬膜外脂肪厚度平均值依次为6.97 mm、4.94 mm、5.53 mm、5.02 mm及3.86 mm,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本研究为临床确诊硬膜外脂肪增多、寻找神经根受压原因及骶管麻醉时入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2.
金伟森 《武警医学》2011,22(1):52-53
尾骨疼痛综合征(coccygodynia syndrome),即尾骨部、骶骨下部及其相邻肌肉或其他软组织疼痛,可由发生在该部的多种病变或损伤所致,如尾骨或骶尾关节的损伤、骶尾关节炎、感染、肿瘤及尾骨畸形等。无明显病因者,多因长期紧张坐位工作,或习惯性不良坐姿造成。其特点为长时间坐位或从坐位起立时或挤压尾骨尖端时疼痛加重,多见于女性。  相似文献   

13.
患者 女 ,32岁。右侧骶髂部疼痛 2月余 ,劳累后加重。体检 :右侧髂后上嵴外上方压痛、叩痛。CT平扫 :右侧髂骨上缘水平髂肌内见一不规则软组织肿块 ,大小约 4cm×2cm× 4cm ,密度不均 ,后缘可见不规则斑状钙化 ,累及骶髂关节及髂骨 (图 1) ,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 ,周边呈环状明显强化 ,CT值达 90HU ,内部见分隔样强化 ,CT值 2 0~ 6 0HU(图 2 )。CT诊断 :右侧髂肌肿瘤。手术所见 :肿瘤位于L5横突水平 ,约 5cm× 5cm大小 ,呈菜花状 ,有沙粒感 ,质硬韧 ,侵犯髂腰肌和L5右侧神经支后支。病理诊断 :(右侧骶髂关节 )软骨母细胞肉瘤。讨论…  相似文献   

14.
张景僚  韩汉平 《人民军医》2001,44(11):680-680
19992 0 0 0年 ,我们共收治骶尾部大面积褥疮 10例 ,经臀大肌岛状肌皮瓣转移手术治疗 ,均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32 70岁 ,平均 5 4岁。褥疮面积约 2 5 10 0cm2 ,创面深至骶尾骨。病因均为长期卧床压迫所致。1 2 治疗方法1.2 1 皮瓣设计 标明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上 1/3交点 ,该点为皮瓣的旋转轴。在连线上方根据骶尾部创面大小及形状设计皮瓣 ,注意从轴点至皮瓣最远端距离要大于至创面最远端距离 ,并标明皮瓣与创面间切开线。1.2 2 肌皮瓣切取 先作皮瓣蒂部及上部切口 ,寻找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40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扫描,以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40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结果:骶髂关节早期CT表现为关节间隙正常,骨性关节面侵蚀破坏,基本呈对称性,关节面骨皮质毛糙不整,局限性微小皮质破坏或局限性硬化:进展期为双侧骶髂关节面广泛骨皮质破坏,呈锯齿状或毛刷状,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不规则变窄或增宽:晚期为关节骨性强直和普遍性骨质疏松。骶髂关节韧带部也可发生骨侵蚀和囊变;结论:AS骶髂关节的CT表现特点,有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3例AS患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 参考相关献将骶髂关节病变分为:0、Ⅰ、Ⅱ、Ⅲ级。结果:33例AS患的64个骶髂关节受累,其中双侧受累31例,单侧2例。2个骶髂关节表现正常为0级;19个关节表现为轻度受侵破坏,关节面模糊,骨质疏松定为I级;22个关节表现为明显破坏,关节面呈锯齿状或串珠状参差不齐或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可见囊状吸收区,周围骨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定为Ⅱ级;23个关节表现为关节强直,关节间隙变窄,可见骨小梁通过关节,严重关节呈骨性融合定为Ⅲ级.结论:根据骶髂关节的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准确诊断早期AS。  相似文献   

17.
骶髂关节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5例骶髂关节结核的CT表现。结果11例病变位于左侧骶髂关节,4例位于右侧。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伴浓密,关节间隙增宽。其中4例见斑点状死骨,3例合并关节半脱位,5例伴软组织脓肿形成,8例臀肌不同程度萎缩,3例合并肺结核。结论CT能精确显示和诊断骶髂关节结核,应作为骶髂关节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睡眠时,通常要在头部垫个枕头,不垫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睡不着觉,这种现象在成年人身上尤为明显。这是为什么呢?这先要从人体的脊柱说起。人的脊柱,也就是俗称的脊梁骨,是由24块独立的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和它们之间的椎间盘构成的,椎骨之间由坚强的韧带、椎间关节和椎间盘相连。从侧面看,脊柱呈“S”形弯曲。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自上而下依次为:颈椎7块,向前弯曲;胸椎12块,向后弯曲;腰椎5块,向前弯曲;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尾骨由3~4块发育不全的尾椎融合而成,骶尾椎向后弯曲。上述4个弯曲形成…  相似文献   

19.
骶前皮样囊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4 8岁。B超检查示直肠右侧占位。直肠指诊:距肛门约6~7cm处,直肠右前壁可扪及包块,上界不清,表面光滑,直肠黏膜正常,指套未沾血迹。CT扫描:于骶尾骨前方直肠右侧可见一卵圆形类液性密度肿块,CT值16HU ,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最大切面为4 .9cm×7.6cm ,直肠受压左移,病灶  相似文献   

20.
李强  李祚雯   《放射学实践》2009,24(1):28-28
病例资料 患者,女,34岁。尿不尽、便秘4月余。查体:腰骶段脊椎侧弯,右下肢肌力Ⅴ级,肌肉萎缩,局部感觉异常。MRI见腰骶段脊椎明显向右侧弯、畸形。骶2、3椎体水平右侧部分骨质见缺损,并可见椎管内容物通过此处向盆腔疝出,在骶椎前方形成一不规则性长T1、长T2信号囊性病变,边界清楚,大小10.0cm×8.0cm×8.0cm,其内可见点条状等信号,囊性病灶以狭颈与椎管沟通相连,连接口约2.5cm×3.0cm。且可见脊髓低位,圆锥位于骶2水平。膀胱明显充盈,呈圆锥状(图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