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翟培 《开卷有益》2014,(7):49-49
<正>中药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处方,或称"药方"与"处方"。分类即是根据方剂的特点进行归类。方剂的分类历代各家见仁见智,拟订了多种分类方法,如:按病证分、按治法分、按主方分、按病因分等,其中,主要有"七方"与"十剂"。除了分类外,方剂还可按属性分为各种类型,类型是具有共同特征的方剂所形成的种类。这些方剂的归类,多有交叉关系,并非  相似文献   

2.
韩萱 《开卷有益》2010,(4):43-43
方剂是中医基础理论理、法、方、药四个环节中的一环。临床各科用药治病,必须熟悉组方原理及组方形式,才能运用自如,取得较好的疗效。一个方剂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能兼顾病因、病位、病性而协同增效。并可制约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中药方剂的合理应用,指导临床用药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方法根据中医药理论,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加以讨论。结果与讨论论述复方配伍、病人的机体状态、炮制方法及给药途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指出运用中药方剂应全面考虑上述因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依据“中医药研究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巨系统”与“中药复方是天然组合化学库”两种学说,指出中药药效物质化学组成多元化,而又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是一个具有大量非线性、多变量、变量相关数据特征的复杂体系。提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组合筛选”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把组合化学“以分子最大的多样性模拟生物多样性”原理及数据挖掘技术引入到中药复方复杂体系研究领域。以中药复方组方药味的重组合分组及多种分离技术代替组合化学合成路线,以多种工业化分离技术的产物为“基本构造单元”,创造“化学多样性”的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组合库,并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寻找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化学组成与作用机制的内在关联;探索针对中药药效物质复杂体系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新技术,为建立“最优分离”概念,以及开展相关精制技术应用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现代化是在继承发扬我国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认可的医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管理和生产出以“现代化”和“高技术”为特征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产品,使中药产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扩大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相似文献   

6.
中药的特色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调控作用来系统纠正疾病造成的机体失衡。中药在治疗多基因、多因素引起的某些复杂疾病方面相对西药(通常是单一化学成分药物)有独到优势。但以天然动植物为来源的中药在质量控制和疗效科学依据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中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目前,组合治疗现代医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会。提出应用现代组合成分药物和组合治疗新概念,科学阐明中药药效的学术观点;并提出综合应用蛋白质组学和化学生物学等生物医学新兴科技从中药中开发现代组合成分新药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魏元锋  张宁  冯怡  林晓 《医学教育探索》2009,40(9):1489-1492
运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进行探究是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回顾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理论依据及研究模式,综述近10年来其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并对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3):F0002-F0002,10
<正>方剂始终是中医药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因为方剂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理、法、药、方)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使得方剂研究一方面能为寻找新药的研究提供全新的先导模板,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揭示中医药学理论的现代生物医学或生命科学原理,并促进两者融会贯通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径,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新药研究模式从单一成分药物(monocomponent drug)到多组分药物(multicomponent drug)的转变以及新一代网络药物(network drug)概念的提出[1],方剂重新受到国际上药物科学界的普遍关注,且正在逐步成为一个国际视野中的新的药物科学研究领域。方剂研究有许多种角度和方法,对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  相似文献   

9.
中药质量的整体评价一直是中药现代化的瓶颈之一,其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药效物质基础的整体发现.中药普遍具有多重功效,化学成分是体现中药功效的物质基础,故通过对多重功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同时进行监测,可实现中药质量的整体评价.既往多采用"以一代全"的单功效研究模式辨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中药多重功效的特点不相符,难以实现中药质量的...  相似文献   

10.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多维质控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药品种不断涌现的当今医药市场,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确保试验质量是药品监管部门、申办者、CRO公司和医疗机构共同关心的话题。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应用了四维质控管理模式,通过实际应用,有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即利用系统分离结合药效学实验、药味与药量加减拆方、血清药物化学、配位化学、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生物活性筛选/化学在线分析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等方法,对中药有效单体和有效部位进行研究,并做出思考与展望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PK-PD模型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是按时间同步进行的两个密切相关的动力学过程,前者着重阐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及其经时过程;后者描述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效应随着时间和浓度而变化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药药效组分理论,结合我国中药标准中存在的知识性问题,论述中药标准物质即是中药的药效组分这一新的科学概念,并建立了中药标准 物质的制备方法。为中药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和标准物质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多维高效液相色谱以其快速、高效、自动化程度以及易与质谱等其他技术联用等优势成为研究应用的热点。对近年来多维液相色谱技术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多维液相色谱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脑血管意外已成为65岁以上人群三大重要死因之一,运用中医理论和现代实验方法相结合,筛选并评价与防治脑血管意外有关的中药制剂,即为中药防治脑卒中的临床提供科学的指南。  相似文献   

16.
中药现代技术研究的缘起与流行及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其对中药研究的影响,阐述中药现代技术研究的初衷与开端;从基源、性状、理化及计算机辅助鉴别方面分析中药鉴定的研究现状,并从中药化学成分、中药药学作用两方面概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表明:中药现代药效学研究与传统中药理论关联度低,与中医临床用药的整体观思路不合拍,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未来研究应积极探索保持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长处,使中药的现代研究与更高层次上传统中药理论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药类降血糖药物药理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文献对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类药物降血糖的药化、药理学和临床应用研究有着诸多研究。中药及方剂的降血糖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其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经大量研究证实确切显著。本综述结合以往文献,将国内常见十八种降血糖中药及方剂的药理学研究概况作一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然药学观药物体系思维构架中药药物本质认识论,以提高对中药药物本质与有效物质基础的认识水平,指导中药理想药物体系及其药物研究.应用科学论、还原论、系统论、整体观进行中药药物体系基本特性表征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药物体系自然性、协同性、亲和性三大基本特性表征出中药药物物质有机关联整合效应状态及其自然亲缘关系规律与亲缘药物学架构,体现中药及其复方药物本质与有效物质基础内涵.因此,基于药物体系思维构架中药药物本质认识论,可从微观系统认识中药药物本质与有效物质基础内涵,并可指导中药理想药物研究,预知与发现中药新的药物体系与新的中药原,从而为临床拓展丰富新的中药理想药物体系及其药物.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复方起效的物质基础是方剂产生药效的化学成分[1],但对于该认识当今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从药效成分的数量上看,有认为中药材中所有的化学成分都是有效成分,简称全成分论[2],也有观点认为中药复方的疗效为其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的综合效应,即有限成分论[3]。另外,还有认为复方药效基础是复方中的少数几个成分,可以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复方效应是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的综合作用,即所谓的"少数成分论"[4]。  相似文献   

20.
中药创新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灵魂。如何借助现代生命科学和医药学最新理论技术实现创新中药研发是中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我国近百年的中药现代研究的历史和经验,借鉴西方天然药物研发的思路,以中药创新研究中的几个成功的先例,总结和归纳了创新中药研究的6种主要模式:青蒿素模式、培养基模式、GBE761-Veregen模式、PHY906模式、复方丹参滴丸模式、PC-SPES模式,评述了各个模式在创新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特点、优缺点等,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