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MSCT)和多平面重建(MPR)显示肺隔离症异常血管的价值,并通过复习文献提高对肺隔离症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0例患者做了胸部正侧位片、平扫与增强CT、MPR检查。结果10例肺隔离症中有7例为肺叶内型,3例为肺叶外型;7例位于左肺下叶,3例位于右肺下叶;9例胸片表现隔离的肺组织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较均匀的团块影,1例呈薄壁含气肺肿;9例CT扫描示胸椎旁软组织密度肿块,1例示左下肺肺气囊。增强CT均显示供血动脉。MPR能显示其异常供血动脉的起源、行程和分支,其中有9例为降主动脉供血,1例为腹主动脉供血。结论MSCT及MPR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两法结合可取代普通X线、断层摄影、支气管造影及主动脉造影,作为肺隔离症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对显示肺隔离症供血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8例术前均做了CT平扫与增强、血管造影(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检查。18例肺隔离症中,14例为肺叶内型,4例为肺叶外型。病灶12例位于左肺下叶,6例位于右肺下叶。CT平扫示降主动脉后方或右肺下叶软组织密度肿块11例,囊肿样病变7例,病灶周围伴有肺气肿。增强CT显示了13例供血动脉。而血管造影明确显示了16例异常供血动脉,其中自发于胸主动脉10例,腹主动脉3例,冠状动脉1例,肋间动脉2例。此与术中所见的血管起源、走行和形状基本一致。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螺旋CT血管造影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此有利于确诊该病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人肺隔离症影像特点,提高对本病影像学诊断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回顾分析7例被血管造影或手术证实的成人肺隔离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7例均行胸部平片及MSCT检查,2例行胸主动脉插管造影,5例行肺叶切除术。7例均为肺叶内型,6例位于左下肺后基底段,1例位于右下肺内基底段。病灶以不规则软组织块影为主4例,3例为多发囊性病变伴斑片状影,相邻肺野见斑点状影6例,肺野透亮度增高3例,肺纹理走向异常2例,5例CT见粗大扭曲的供血血管与降主动脉相连。结论:MSCT可以判断病灶的位置及范围,了解是否合并感染,MSCT增强显示其异常供血动脉可以明确诊断,是肺隔离症临床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螺旋GT血管造影(SCTA)及最大密度投影法三维重建(MIP)对显示肺隔离症异常血管的价值。方法4例患者均做了胸部正侧位片、平扫与增强CT、SCTA与MIP。结果5例肺隔离症中有4例为肺叶内型,1例为肺叶外型,4例位于左肺下叶,1例位于右肺下叶。胸片表现隔离的肺组织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较均匀的团块影。CT示降主动脉后方软组织密度肿块,周围伴有肺气肿。增强CT显示了2例供血动脉。而SCTA及MIP均显示了其异常供血动脉,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结论SCTA及MIP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有利于确诊此病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经手术证实的肺隔离症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8例肺隔离症的病人中,无症状的叶外型者3例。由于反复的肺部感染症状就诊,经X线及CT检查确诊的叶内型5例,其中,术前经CT增强检查及主动脉造影发现异常供血血管的3例。结论: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具有特征性。血管造影CT增强检查和MRA显示供血动脉来源异常在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叶内型肺隔离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对异常供血血管进行后处理重建,并与手术资料结果对比。结果 4例位于右下叶后基底段,另外9例病灶位于左下肺,其中7例位于左下叶后基底段;1例表现为含气的单房囊状影,8例表现为含气或和含液的多房囊状影,囊壁薄,增强后未见强化,4例表现为类圆形肿块,增强后有中等强化;血管重建均可显示病灶内供血的异常血管(其中3例来自腹主动脉上段,另外10例来自胸主动脉下段),并能清楚显示其起源、分支及行程,血管显示情况与手术一致。结论MSCT血管成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病灶内异常的供血动脉,对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取代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7.
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华超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1):1839-1840
目的:研究肺隔离症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报告经手术与病理证实肺隔离症18例,其中X线胸片18例,支气管碘油造影5例,CT13例,MRI4例。结果:X线表现为肺内肿块7例,大片状影11例,其中病灶内有透光区9例;CT表现为肺内片影及团块影,其内具有含气囊腔或液气平面囊肿,共发现异常动脉供血5例。MRI可见到病灶内含气液改变及异常血管影。结论:对肺隔离症的诊断,CT与MRI结合可取代普通X线、断层摄影、支气管造影及主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8.
蔡锦和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25-125,12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平扫、增强及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重建图像。结果:9例病变均为叶内型,7例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2例位于右下肺后基底段。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证实9例病变的供血动脉,均来源于胸主动脉,有7例为单支血供,2例为双支血供。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血管,并且安全、无创,为肺隔离症的定性诊断及以及术前确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应作为PS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在肺隔离症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或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肺隔离症患者17例,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的X线平片诊断结果和CT诊断结果。结果 X线平片的诊断准确率为29.41%,CT诊断准确率为94.12%,CT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P<0.05);全部患者均存在肺内肿块异常密度灶,病灶全部集中于两肺下叶后基底段,且患者的CT检查征象各不相同,能对患者肿块与肺组织异常边缘情况进行清晰显示。结论 CT在肺隔离症影像诊断中的准确率较高,可清晰显示患者的肺组织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临床实用性强,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CT表现及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肺隔离症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并对隔离的肺组织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结果10例均位于肺下叶后基底段,病变呈囊实性、囊性及实性。10例均在薄层增强扫描上显示异常体循环供血血管,经异常供血动脉采用不绣钢圈栓塞后临床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随访6个月-1年,症状未再复发。结论肺隔离症主要表现为双肺下叶后基底段的囊性、实性、或囊实性的软组织影,CT增强扫描发现来自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可以确诊。经异常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肺隔离症安全,惠者痛苦小,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肺先天性发育异常。收集我院1994~2002年经肺CT扫描,有手术及病理证实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发现常规CT增强扫描,因异常血供的显示不确切而误诊,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能明确显示肺隔离症迷走血供的起源,图象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IA)有同等价值,在一定的程度上可替代数字成影血管造影(DSA),为制定外科手术方案和介入治疗提供必要的条件,目前SCTA已成为无创伤性诊断肺隔离症最简单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Contr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 in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对比剂动态增强三维 (3D)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技术识别异常体循环动脉 ,诊断肺隔离症的方法与价值。方法 三位经胸部X线平片和CT检查怀疑患有肺隔离症的患者 ,接受了对比剂动态增强 3DMRA检查。我们描述了MRA影像显示并与手术所见作了对比。结果 对比剂动态增强 3DMRA清楚地显示了发自于降主动脉的异常血管 ,供应下肺叶基底段的病灶部位。其中两例于静脉相还显示了病灶的引流肺静脉 ,并见其汇入左心房。MRA影像显示与外科手术所见相符。结论 对比剂动态增强 3DMRA可以正确诊断肺隔离症 ,并可替代传统的创伤性的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肺隔离症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治疗的6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过程中先行肺动脉造影术和主动脉造影术,对于单支迷走供血动脉且近端血管直径< 12 mm的病例选用Amplatzer Plug进行血管栓塞;对于多支迷走供血动脉和(或)近端血管直径>12 mm的病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 肺动脉造影术显示,6例患者均显示左下肺动脉缺如.主动脉造影共发现异常的迷走供血动脉8支,均起于降主动脉.6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随访1~5年,患者咳血症状均消失,胸部增强CT显示左下隔离肺缺血性萎缩或消失.结论 介入治疗肺隔离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SIEMENS64层螺旋CT机对22例肺隔离症患者进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22例病例,13例为肺叶内型,9例为肺叶外型:18例位于左下肺,4例位于右下肺。22例共显示24条异常体动脉供血血管,14例来自腹主动脉,8例来自胸主动脉。结论:64层CT对肺隔离症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丛福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71-2972
目的探讨CT对肺隔离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2例肺隔离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肺部CT影像可见异常的主动脉供血,15例影像可见左下肺后基底段有相对恒定的病变,18例可见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12例病灶周围肺组织内伴有局限性肺气肿,6例伴有囊实性肿块,3例伴有实性肿块,4例局部肺野可见血管结构增粗或增多。结论 CT检查可以明确肺隔离症发生部位及肺部异常主动脉供血情况,为肺隔离症的临床诊治提供全面的指导信息,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6.
王琨  朱杰  王磊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732-2733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PS)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思路。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6年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S16例。常规胸部摄X线片16例,胸部CT平扫检查16例,常规胸部增强CT13例、螺旋CT增强扫描3例,并行三维重建,DSA检查1例,术前10例发现异常血管。结果:胸部X线主要表现为3种形态:不规则肿块形8例;节段性不张样改变5例;局部肺纹理增多3例。胸部CT主要表现为3种形态:实性肿块形5例;囊实性肿块7例,其中支气管扩张样表现1例;囊性肿块4例;DSA1例,DSA表现为病灶染色,增粗异常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结论:常规X线胸片无特异性,仅能发现病灶。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观察病灶内部细微结构及外部征象。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MRI检查能够发现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血管造影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记录肺隔离症的部位、类型,并使用MIP、MPR、VR and CPR等重建技术观察异常供血动脉。结果:所有患者均为肺叶内型,6例位于右肺下叶,9例位于左肺下叶。3例为囊性,7例为实性,5例为囊实性。15例均查见异常供血动脉,其中胸主动脉12例(80%),腹腔干1例(6.7%),腹主动脉上段2例(13.3%)。结论:多层螺旋C T血管造影有助于肺隔离症的诊断,可以取代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8.
刘罡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9-69,71,F000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肺隔离症的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肺隔离症,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提高诊断率。结果8例病灶均为肺叶内型,6例位于左下肺后基底段,2例位于右下肺后基底段。8例均显示异常体循环供血血管。其中一例显示4支异常血管供血。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肺下叶后基底段囊性或实性病灶的异常血供,三维重建能够提高异常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完全可以取代有创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 探讨肺隔离症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②方法 分析1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术前诊断及外科治疗资料。③结果 术前经胸部X线、胸部CT平扫检查10例,术前诊断肺隔离症4例,发现异常血管1例。术前经胸部薄层增强CT并三维重建和MRI检查8例,术前诊断肺隔离症7例,发现异常血管6例。18例肺隔离症均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④结论 术前进行胸部薄层增强CT并三维重建和MRI检查对肺隔离症诊断、异常血管发现及为手术治疗提供解剖信息方面均优于单纯行胸部X线、胸部CT平扫检查。术前怀颖肺隔离症患,除常规CT平扫检查外,还应常规采用其他影像学方法,特别是可以采用胸部薄层增强CT并三维重建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CT平扫、增强及病灶区重建图像资料。结果:15例为叶内型,2例为叶外型,14例位于左下肺,3例位于右下肺;单排螺旋CT扫描10例,9例重建出异常供血动脉,16排螺旋CT扫描7例,全部重建出异常供血动脉。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异常血管,特别是16排螺旋CT可作为诊断肺隔离症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