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永洪  赵红 《临床荟萃》1997,12(8):345-346
近年来Q-T离散度(Q-Tcd)作为心肌复极状况的无创性指标,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国内尚未见到对肥厚型心肌病Q-Tcd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报道.本院检测3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Q-Tcd,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30例患者系本院1994年10月~1996年4月间收治的病例.诊断符合1982年WHO制定的标准.主要表现为劳累性呼吸困难22例(73.3%),心前区闷痛19例(63.3%),心悸17例(56.7%),发作性晕厥3例(10%),无症状6例(20%).超声检查室间隔厚度均≥15mm,平均厚度17±6.28mm((?)±s).肥厚梗阻型〔左室流出道(LOVT)≤20mm〕16例(53.3%),非梗阻型(LOVT>20mm)14例(46.7%).平均年龄42.8(23~58)岁.男性22例,女性8例.摒除继发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预激综合征及电解质紊乱病例.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无心脏病史,性别、年龄与患者组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3.
段玉柱  曾照波  马伟 《临床荟萃》2001,16(17):773-774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治疗对扩张心肌病(DCM)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影响。方法:60例DC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服倍他克25-100mg/d,疗程1年。治疗前后测QTd、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QTd及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P<0.01) ,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DCM患者长期应用倍他乐克可显著降低QTd及 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5.
急性心肌梗死倍他乐克干预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别称为QT离散度(QTd),其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近年来,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出现QTd延长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与恶性定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1]。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且可能与其抗心肌缺血有关[2],但其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目前所知甚少。本文分析AMI患者应用倍他乐克(betaloc,又名美托洛尔)治疗前后QTd的变化规律,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QTd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选择近年收住CCU治疗的AMI患者71例(其中男50例,女21例);年龄35~72岁。平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QTcd)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60例DCM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QTd、QTcd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QTd、QTcd比较,DCM组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猝死组高于存活组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组(P<0.05);室性心动过速组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P<0.05)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而室性早搏组又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NYHAⅢ~Ⅳ级患者高于NYHAⅠ~Ⅱ级患者.QTd>110ms组室速、心源性猝死和NYHAⅢ~Ⅳ级发生率显著高于QTd≤110ms组(P<0.01或P<0.05),而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QTd、QTcd与NYHA分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相关,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不相关.结论DCM患者存在QTd、QTcd变化,QTd、QTcd的增加可作为预测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指标,也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预测指标.QTd与NYHA分级相关而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关.  相似文献   

7.
倍他乐克对冠心病心力衰竭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QT离散度(QTd)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其价值已逐渐被人们认识。作者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QTd进行了测定,观察QTd的变化及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对其QTd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β1 受体阻断剂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的肯定疗效已为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所证实。本研究对比观察了 DCM患者与健康成人 QT离散度 (QTd)的差别及美托洛尔治疗对 DCM患者QTd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选择我院 1 998~ 2 0 0 1年住院确诊 (符合 1 995年WHO/ ISFC标准 )的 DCM患者且随访证实已服用美托洛尔治疗 3个月以上。病例入选时及以往服用美托洛尔前 (应有资料证实 )有以下情况者除外 :1电解质紊乱 ;2房颤 ;3长 QT间期综合征。且未服或停服地高辛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5个半衰竭以上。共筛选了符合条件的患者 35例 ,其…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分析QT间期离散度(QTID)及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ICD)对尿毒症心肌损伤程度的评估价值,了解透析前后QTID及QTICD的变化,研究透析对心肌电生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68例尿毒症且除外其他心肌损伤疾病患者及65例肾功能正常者进行体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其心电图的QTID和QTICD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尿毒症规律透析患者透析前后的QTID及QTICD予以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尿毒症患者的QTID及QTICD与肾功能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透析前后QTID及QTICD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QTID可以作为尿毒症心肌病的评估指标之一;透析治疗对心肌电生理稳定性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对2型糖尿病患者已增大的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将106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伴QTd≥50m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观察组58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倍他乐克。治疗2周后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d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QTd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倍他乐克可显著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已增大的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2.
QT离散度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忠才  陈良海 《临床荟萃》1997,12(14):636-637
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时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SCD),预后差。本研究通过对DCM患者QT离散度(QT_d)的研究,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期望对病情估计、预后判断提供参数。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2年1月~1995年12月住院扩张型心肌病(1981年夏志鸿拟定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患者70例,心功能(NYHA)Ⅲ~Ⅳ级,排除近1个月内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洋地黄除外)、心房纤颤及电解质紊乱者,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1±15岁。对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DCM,24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DCM和43例非心脏疾病患者,测定QTd,QTcd。结果: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及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QTd及QTcd可能是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扩张型心肌病 (DCM )预后甚差 ,每年死亡率 2 5%~ 45% ,猝死率高达 50 %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患者容易恶化为心室颤动 ,有较高的猝死发生率。近年研究认为QT离散度(QTd)是一项无创性预示室性心律失常 (VA)的敏感指标。本文旨在讨论DCM合并VT患者QTd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自 1 990年 1月~ 1 995年 1 2月住院的 1 0 7例DCM患者选择 2 5例DCM并有VT病例 ,与性别配对不伴VT的DCM及正常人各 2 5例进行比较 ,组间病例年龄相差不超过 5岁 ,每组男2 0例 ,女 5例。DCM病例均符合WHO/ISF(…  相似文献   

15.
QT间期离散度及P波离散度与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QT间期离散度 (QTd)及P波离散度 (Pd)与小儿扩张型心肌病 (DCM)预后关系。方法  5 2例DCM患儿 (研究组 ) ,男 31例 ,女 2 1例 ,年龄 3个月~ 18岁 ,平均 (5 79± 5 17)岁 ,死亡 5例。随机匹配健康儿童 5 2例为对照 (对照组 )。受检对象描记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 ,选择波形清晰的 3个心动周期自动分析合并人工干预测量心率 (HR)、QTd与Pd。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心率增快 (P <0 0 5 ) ,P -R间期 (P <0 0 5 )、QRS间期 (P <0 0 1)及QTc间期 (P <0 0 1)延长 ;QT max增加 (P >0 0 5 ) ,QTd、Pmax、Pmin及Pd延长 (P <0 0 1)。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QTd与Pd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QTd和Pd在DCM患儿明显增大 ,但其对估测DCM预后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6.
方元  张立  付华  张庆 《华西医学》1999,14(2):167-168
为了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QT离散度(QTd)的变化,我们测定了25例AMI患者的QTd、心率校正QT离散(QTcd)和改良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Lcd),并与25例正常对照比较,发现AMI组上述三个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AMI随病情好转,上述三个指标也明显下降(P<0.001),同时发现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上述三个指标明显增高(P<0.01)。提示QT离散度可作为AMI疾病转归及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77例缺血性心肌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疗程12周;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QTcd、LVEF的变化.结果 12周后曲美他嗪组LVEF明显提高[治疗前、后分别为(38.4±6.3)%和(45.8±4.8)%,P<0.01],QTcd由(66.7±3.2)ms降至(48.6±3.4)ms(P<0.01).结论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在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可以使QTcd减小并且心功能改善,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测定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的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根据其是否再通分为两组,分别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记录其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溶栓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通者29例,未通者19例。溶栓再通组于再通后24h内QT离散度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未通组于溶栓治疗后7d方逐渐接近正常水平。溶栓治疗第3d末,再通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825,2.719,P均<0.01),未通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713,2.941,P均<0.01)。心脏事件发生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均极显著高于未发生组(t=2.819,2.691,P均<0.01)。结论QT离散度与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复极电活动的不均一性有关;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越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QT间期及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行超声心动检查并于透析前、后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QT间期、QTd、校正QTd(QTc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HD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P<0.01);两组间最大QT间期(QTmax)无明显差异,校正后MHD患者最大QT间期(QTcmax)延长(P<0.05),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有极为明显的增加(均P<0.01):透析后QTmax、QTcmax、QTd、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延长(均P<0.05);MHD患者透析前QTd与其LVMI、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和0.34,P<0.05).结论:MHD患者LVMI增加,QTcmax、QTd、QTcd延长,透析后更加显著.血液透析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