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27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组,经食道心房调搏,测定窦房结功能。发现病窦患者,窦房结恢复时间>1450ms;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550ms;窦房结传异时间>191ms;固有心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R<0.01)。用阿托品,心得安进行功能性植物阻滞前、后观察,发现阻滞后各次参数在正常对照组中有明显降低,而病窦组则无明显差异。实验证明,经食道心房调搏方法是无创性窦房结功能检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食道心房调搏术测定,212例正常小儿和26例窦房结功能不良(SND)患儿的窦房结功能,结果正常小儿窦房结功能上限为: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6岁1050ms,>6岁1150ms;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350ms;窦房结恢复时间指数(SNRTI)l.6;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6岁130ms,>6岁150ms。SND患儿各项结果均明显高于正常上限,部分患儿检出异位逸搏和窦房结恢复时间继发延长现象。本文证实,经食道心房调搏测定窦房结功能为一种无创性心电生理检查,其结果可靠,耐受性好,是小儿SND诊断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食道心房调搏作为心脏电生理检查广泛用于临床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院自1989年~1994年开展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用于窦房结功能测定、阵发性室上速(PSVT)的诱发及中止、诊断隐匿性预激、预激综合征(WPW)旁路不应期的测定,以及心脏负荷试验诱发心绞痛或缺血性ST-T改变。  相似文献   

4.
王玲 《当代医学》2009,15(27):41-42
食道心脏调搏,是一种无创伤的临床电生理诊断和治疗技术,它包括食道心房调搏和食道心室调搏。应用食道调搏仪检查,记录体表心电图,测量人体心脏各个部位的电生理参数,诱发某种不易观察到的心律失常,为一些疾病诊断提供确切的依据。经食道心房起搏测定SAOT以及SNBT为非创伤性检查,便于推广,但仍应结合临床其他资料全面分析,这样才能对窦房结功能及SSS的诊断作出更全面的判定。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的进步,检测窦房结(SAN)功能的方法也逐步得到改进,以往均用经静脉心内膜刺激法测定,鉴于各种创伤性检查不易为病人所接受,国内外先后开展了经食道心房调搏法检测SAN功能,但各家对其在SAN疾病的诊断价值和诊断标准上尚有分歧,现结合国内外部分资料和我们的临床实践,将经食道心房调博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结合植物神经阻  相似文献   

6.
既往认为儿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较少见,加之心内调搏技术为有创性,故儿童窦房结功能的检测报告甚少。近年国内文献介绍儿童病窦逐渐增多,所报告病例均未进行心房调搏测定窦房结功能。我们于1983年10月至12月,参照Montoyo创用的非侵入性食道调搏方法,进行了经食道心房调搏测定正常学龄儿童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及窦房传导时间(SACT)的研究,以探讨在儿童进行本项检查的可行性,并提供儿童窦房结功能电生理检查正常值范围。现将研究方法及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85年5月~1987年3月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对14例预激综合征(WPW)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对有阵发性室上速(PSVT)史者22例,心悸者4例,无症状者(B型WPW)2例。进行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其中调搏前心电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理。方法:经食道心房调搏,程序刺激心房(S1-S2法),S1S2比例为8∶1,采用反扫,每次缩短10ms,观察S2R间期的变化。结果:对22例患者进行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食道调搏过程中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且可被程序刺激终止。结论:经食道调搏诱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主要由AVNRT和AVRT引起,部分房室结功能减退,其他显示隐性预激,为进一步射频消融提供参考价值。为临床提供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判定及调整。  相似文献   

9.
张敬文  吴明 《海南医学》2008,19(11):40-40
目的 了解病窦综合征患者在非心脏手术中食道心房调搏的疗效.方法 选择123例住院患者,男81例,女42例;年龄16~72岁;其中,下腹部肿瘤62例、肺部肿瘤37例、肾结石12例、外伤骨折12例:住院后常规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行食道心房调搏检查.结果 132例患者行食道心房调搏检查,测房室传导时间正常;窦房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延长2060-2800ms,用阿托品2mg静脉推注后不能改善.手术当天均放置食道心房电极,并确定能正常起搏,术中出现窦性停搏19例.所有患者均在食道心房电极起搏保护下完成手术,术后停止起搏,患者未因心动过缓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 病窦综合征患者在非心脏手术中,食道心房调搏能起很好的保护作用,并且操作简单,在基层医院均能开展,但是否能代替心内起搏,目前未做对比.  相似文献   

10.
李少波  谭文雅 《海南医学》1990,1(1):21-22,24
近年来国内广泛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无创伤性检测窦房结功能.我院自1983年起使用国产心脏刺激仪,检测窦房结功能11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23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食管心房调搏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心脏多功能刺激仪,采用亚速刺激法(低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0~30次/min)→超速抑制法(高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30~50次/min)→猝发脉冲法(快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40%),按次序进行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同时观察转复瞬间心电图表现,同步记录心电图至少至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后10 s,转为房颤者继续观察直至恢复窦性节律。结果:使用亚速刺激法238例,成功转复32例,成功率为13.4%;使用超速抑制法206例,成功转复173例,成功率为83.9%;使用猝发脉冲法28例,成功转复21例,成功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5.0%(226/238)。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瞬间心电图表现为:正常185例(77.7%)、P-R间期延长5例(2.1%)、房颤8例(3.4%)、交界性逸搏2例(0.8%)、长间歇〉1 500 ms 5例(2.1%)、单发室性期前收缩5例(2.1%)、成对室性期前收缩6例(2.5%)、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2.1%),除1例长间歇为3.2 s者予以72次/min频率的心房起搏外,余病例未予特殊处理。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术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高效,可作为治疗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食管心房调搏在快速型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5例快速型心律失常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实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测定食管导联的R-P'E、P'E-R时限,比较V1导联的R-P'时限与食管导联的R-P'E时限,并与心脏电生理检查的结果作比较。结果经心脏电生理确诊后的分型:顺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O-AVRT)57例,慢-快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S-F)]19例,房性心动过速1例,心房扑动1例,心房颤动2例,左心室特发性室速3例,冠状动脉窦无冠窦底起源的AT合并右房间隔部起源的心房扑动1例,左心房AT合并慢-快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发现AVNRT(S-F)型病人食管导联中R-P'E < P'E-R,且R-P'E < 70 ms;O-AVRT型病人大多R-P'E < P'E-R,且R-P'E>70 ms;右侧旁道型病人V1导联的R-P' < 食管导联R-P'E;左侧旁道型病人V1导联的R-P'>食管导联的R-P'E。经食管心房调搏终止,85例病人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有效终止率为88%。结论食管心房调搏可以鉴别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类型,尤其是其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型,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心脏电生理检查以及射频消融术均提供了帮助,且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有较高的终止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肌肉注射胃复安预处理对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结果阳性率及假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拟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63)和对照组(n=57),试验组食管心房调搏前20 min肌注10 mg胃复安注射液,对照组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比较两组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结果的阳性率和假阳性率.结果 两组患者窦房结功能不良阳性率、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房室结双径路阳性率、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阳性率和总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可疑窦房结功能不良假阳性率、房室前传功能障碍假阳性率低于试验组(均P<0.05).结论 肌肉注射胃复安预处理能提高食管心房调搏的房室结双径路和AVNRT诊断阳性率,降低可疑窦房结功能不良假阳性率和房室传导功能障碍假阳性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DD起搏器植入术后传导阻滞及窦房结功能不良不同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12通道DCG分析系统对157例患者进行监测分析,根据起搏器治疗适应症分为2组:A组传导阻滞组68例;B组窦房结功能不良组89例,分析判断比较2组患者DDD起搏器的DCG表现、主要工作模式、感知起搏功能异常、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及自身心律失常;计算起搏心博数/总心搏数.结果 (1)2组患者起搏比例≥60%的检出率均明显多于起搏比例〈60%的人数,P〈0.05;(2)DDD主要起搏类型:A组工作模式以VDD/VAT为主,其次为DDI,B组工作模式以DDI为主,其次为AAI,VDD/VAT发生最少.VDD/VAT工作模式A组高于B组,而AAI工作模式仅发生在B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57例共检出感知异常47例(29.94%),起搏异常5例(3.18%);(4)心室安全起搏检出率B组(22.47%)高于A组(10.29%),P〈0.05;(5)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PMT)、感知房性心动过速(AT)触发快速心室起搏B组(12.36%、21.35%)高于A组(2.94%、17.56%),P〈0.05;(6)频发房性早搏及AT的发生率B组(22.47%、38.21%)高于A组(2.94%、17.64%),P〈0.01,0.05.结论 DCG的各种表现可识别不同患者DDD起搏器植入后相应的主要工作模式,全面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为起搏器的合理程控及自身心律失常的治疗等提供重要且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食道心房调搏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经食道心房调搏(TEAP)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33例,其中21例经超速抑制法终止,有效率为636%,其余12例用短阵猝发脉冲法全部终止,有效率为100%。有31例直接转为窦性,另2例先转为房颤,后恢复为窦性。文中还对TEAP终止PSVT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49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A起搏组(简称RVA组)147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RVA起搏;RVS起搏组(简称RVS组)10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RVS起搏.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年超声参数: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情况、因心力衰竭住院情况等.结果 RVA组与RVS组比较,术后3年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LVEDD、LVESD较RVS组明显扩大,LVEF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为临床更为接近生理性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心房下起搏消融房室结慢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有7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入院接受射频消融术,其中62例慢快型AVNRT和1例慢慢型AVNRT患者(对照组)在窦性心律下进行慢径消融,6例快慢型AVNRT及另4例慢慢型AVNRT患者在持续心房起搏(心房起搏组)并保证快径1:1前传的情况下进行慢径消融.结果对照组和心房起搏组在放电次数、操作时间、急性期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3±1.1)次vs(3.2±1.0)次、(63±21)minvs(59±19)min和100%vs100%,P〉0.05,两种消融方法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心房下起搏消融房室结慢径有效且可行,可作为治疗AVNRT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运用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对疑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的70例患者进行复制。方法:经行S1、S2或S1、S2、S3程扫刺激后,复制出室上速62例人次,复制率8857%,再行食道心房标测。结果:根据折返部位分类,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占549%,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正传型占419%,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占16%,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占16%。结论:通过食道心房调搏、标测检查能明确室上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39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阳性(22例)和血栓阴性(17例)组,另选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所有对象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阳性和阴性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血栓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血栓阴性组[(0.70±0.10)mg/L vs(0.41±0.18)mg/L,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能否改善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转律后窦性节律维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6例老年(≥65岁)AF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在继续口服胺碘酮基础上,分为培哚普利组和非培哚普利组,随访1年。分别于3、6、9、12个月统计窦律维持情况;于转律后24小时、3、6、12个月分别做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取最大P波、最小P波,计算P波离散度(Pd);于转律即刻、9、12个月做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口前向血流速度比值(E/A)。结果在随访第9和12个月,培哚普利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显著优于非培哚普利组;于随访的第6、12个月培哚普利组较非培哚普利组Pd显著缩小;心脏超声随访发现,9、12个月时培哚普利组左房内径显著缩小,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改善(E/A比值)。结论培哚普利有助于老年AF患者转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可显著减少左房内径,缩小P波离散度,并且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