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十二指肠降部病变的内镜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 《陕西医学杂志》2000,29(2):115-116
<正> 我院1979年1月至1998年12月进行纤维胃镜(XQ10、XQ20)检查9487例,均顺利插至十二指肠降部,发现该部病变143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143例十二指肠降部病变中男92例,女51例,30岁以下24例,31~70岁118例,70岁以上1例,平均年龄54.8岁。 2 临床及胃镜表现 2.1 息肉34例:息肉大小为0.3~1cm,其中1例为4cm×3cm×2cm巨大腺瘤性息肉。 2.2 溃疡31例:表现为饥饿性疼痛,呕血和(或)大便潜血阳性。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检查未见病变,仅见血迹,继续向下插镜,均于降部乳头水平以上发现0.5~1.2cm大小溃疡,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其中6例溃疡边缘附血痂,另23例均见活动性出血。 2.3 憩室23例:17例为单发,6例为2个憩室,憩室均位于乳头附近。 2.4 肿瘤27例:18例为良性乳头状瘤,9例  相似文献   

3.
徐春生  吴绪红 《中外医疗》2012,31(26):90-9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与总结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今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2月—2011年2月,该院收治的86例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按年龄分成老年组(36例)与青年组(50例),从两组患者引发十二指肠溃疡的原因、病症、并发疾病,溃疡区域以及治疗后的情况等进行分析,了解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患者诱发病因有差异(P〈0.05),临床特征比较,老年患者典型腹痛症状不明显,治疗效果与预后方面,老年组较青年组也有较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溃疡在青年与老年个体中都会发生,青年个体中的发病率较大,但老年患者的病程较青年组长,并发疾病的发生机率增加,而且典型症状缺乏故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4.
分析240 例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表现特点为:男性多于女性,且腹痛不典型,腹部体征少,溃疡灶多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cm ,好发部位依次为前壁> 后壁> 右侧壁> 左侧壁> 球后。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炎作为一种独立性疾病,随着纤维内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后而逐渐被认识,其检出率日益增多,但其诊断尚无统一标准。诊断偏松偏紧都会增加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或漏诊延误治疗。现将我院近年来经胃镜诊断的861例十二指肠炎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两院64例球后溃疡的临床资料,发现其发生率为十二指肠溃疡的4%(64/1602)。临床症状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临床误诊率高,并发症高达48.88%,其中出血34.38%,梗阻25.00%。溃疡多发生于前壁,多为单发、小于1cm的圆形、椭圆形溃疡,全部为活动期。提出提高内镜检出率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解朝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8):1002-1002
目的:了解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癌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分析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内镜检查3例为息肉型,1例为溃疡型,病理类型均为腺癌,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因有远处转移,全身情况差,未行手术。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较少见,该疾病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及时、全面的内镜检查是提高本病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兴寿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11):1244-1244
分析240例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表现特点为:男性多于女性,且腹痛不典型,腹部体征少,溃疡灶多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cm,好发部位依次为前壁〉后壁〉右侧壁〉左侧壁〉球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974年至2010年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全部100例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将病例分为乳头区肿瘤组(59例)及非乳头区肿瘤组(41例),分别从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对两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尤其是乳头区,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黄疸、黑便、腹部包块及十二指肠梗阻症状。黄疸是乳头区肿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42/59),而黑便在非乳头区肿瘤组相对多见(12/41),胃肠道梗阻和腹部包块常提示肿瘤晚期。十二指肠镜联合气钡双重造影能提高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确诊率(90%),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则是乳头癌最好的检查手段(阳性诊断率100%)。手术治疗95例(乳头区肿瘤组58例,非乳头区肿瘤组37例),其中5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肿物局部切除术,1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15例行姑息胃肠或胆肠短路吻合手术。肿瘤切除率为84.2%(80/95),根治性切除率为62.1%(59/95)。乳头区肿瘤不论是手术切除率[91.4%(53/58) vs. 72.9%(27/37), χ2=5.756,P=0.016]还是根治性切除率[87.9%(51/58) vs. 21.6%(8/37), χ2=42.204, P<0.0001]均明显高于非乳头区肿瘤。相应地,乳头癌组其术后5年生存率为44.8%(26/58),而非乳头癌组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29.7%(11/37)。结论:应提高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警惕性,尤其是对非乳头区肿瘤的认识,对可疑病例及时行内窥镜、气钡造影等联合检查,可提高术前阳性诊断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晋 《中国医刊》2001,36(3):12-14
目前 ,消化内镜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几乎达到“无孔不入 ,无腔不进”。这里简要介绍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内镜诊断及其进展。1 慢性胃炎1 1 浅表性胃炎 胃镜下粘膜可以有以下各种表现的一种或数种 :粘膜水肿、花斑 (红白相间 )、粘膜脆弱、渗出、糜烂、皱襞增生、粘膜下出血点、粘膜不平 (重度 :呈粗颗粒状或铺路石状 ,轻度呈细颗粒状 )、粘膜出血、肠化生等等。1 2 慢性萎缩性胃炎 皱襞萎缩、血管显露、粘膜粗糙不平。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有腺体的萎缩时才能确诊。2 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炎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特点,探析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3年间收治的65例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十二指肠肿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或上腹部不适、黄疸、呕血或黑便、呕吐、发热。内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肿瘤的主要手段,联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阳性率。手术是十二指肠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十二指肠肿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阳性率,外科手术及内镜下治疗是十二指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病理类型、临床特点、血清肿瘤标记物及影像学特征的诊断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0年共收治的4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和诊断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发病以腺癌为主(86.0%),绝大多数位于十二指肠降部(78.0%)。性别比男:女为2.06: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有上腹痛、黄疸、消瘦、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和呕吐等。血清肿瘤标记物r-GT>500U为34.8%,AFU明显增高为26.0%,CEA阳性为8.7%,AFP阳性为6.5%,影像学联合检查术前肿瘤诊断率为95.0%,病理组织检查阳性率70.0%(21/30)。结论胃镜常规观察十二指肠降部并活检可早期发现肿瘤;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阳性可提示恶性肿瘤存在;联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与确诊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2000年本院共收治的7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资料,平均年龄54.7岁,平均病程62天。其中良性25例,病理类型包括腺瘤(20例)、平滑肌瘤(3例)和腺肌瘤(2例);恶性48例,病理类型包括腺癌(41例)、平滑肌肉瘤(4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例)、类癌(1例)和平滑肌母细胞瘤(1例)。结果63例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良性者常呈外生性局限性生长,而恶性者常呈浸润性生长,并可出现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包括胆道梗阻症状、胃肠道症状和非特异性的发热贫血及消瘦等症状。在众多的诊断手段中,以胃肠钡餐、胃镜及ERCP应用尤为广泛且有较高的检出率。47例施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5例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3例位于球部的良性腺瘤于内镜下摘除,12例行肿瘤局部切除,2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及胃大部切除术,9例恶性病变浸润广泛或已有远处转移失去根治机会。结论十二指肠肿瘤多发于降部,良性中以腺瘤为主,恶性中以腺癌为主;早期常无明显特征;应有目的地选择检查方法并结合多种的检查手段来提高检出率及确诊率;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ERCP对各种胆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肝胆胰外科2007年3月~2010年12月完成的ERCP 1 003例,对其中175例(17.45%)常规影像学检查未能确定诊断而经ERCP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镜下可疑乳头或壶腹肿瘤局部活检,确诊后部分病人根治性手术.选择性胆胰管造影,动态观察胆胰管扩张情况并注意结石及占位特征及胆胰管造影剂排空情况,根据ERCP诊断结果采取相应内镜下治疗措施.结果 175例ERCP检查中,成功率98.29%(172/175).均经ERCP检查确定病因和/或定位诊断.61例胆总管结石行EST切开取石或碎石,其中60例胆总管结石及2例胆道蛔虫症一次取出成功;49例十二指肠乳头、胆管下段炎性狭窄行EST; 33例ERCP诊断十二指肠乳头壶腹癌中15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0例十二指肠乳头壶腹癌、6例胆管癌及胰腺癌、2例胆管良性狭窄及2例硬化性胆管炎行经内镜胆管内引流术(ERBD);15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中5例胆瘘病人经ENBD后痊愈,10例经胆肠吻合术后痊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ERCP对部分胆胰疾病的诊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诊断的同时加做内镜下治疗是ERCP的突出优势,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憩室(DD)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与胆胰疾患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胃镜和(或)上消化道造影证实的DD患者腹部MSCT表现,比较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DD)及十二指肠其他部位憩室(NJDD)胆胰痰患的发病率.结果 62例患者中,MSCT发现DD 67个,均表现为突出于十二指肠腔的囊袋状影,41个表现为含液气影,19个为单纯含气影,3个为单纯含液影,4个为含食物残渣影.63个憩室壁薄,4个合并感染壁增厚伴强化.46例诊断为JDD;16例为NJDD.JDD的胆管、胆囊及胰腺疾患发病率均高于NJDD,分别为47.83%和18.75% (P<0.05)、43.48%和12.50% (P<0.05)及21.74%和12.50% (P>0.05).结论 MSCT检查有助于DD及其并发症的检测;JDD比NJDD更易伴发胆胰疾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对6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52例(占76.47%)。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内镜和病理特征及诊治经过。结果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腹痛、腹泻及便血,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一过型59例,狭窄型9例,无坏死型。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缺血性结肠炎以老年人多见,多伴有基础疾病,及时行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Duodenal perforation as a complication of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may progress to acute peritonitis and septic shock. Open surgery, the standard treatment, can be avoided by performing closure during endoscopy using endoscopic clips.Patient: A 77-year-old woman was referred to our hospital with salivary gland swelling. She had elevated hepatobiliary enzymes and jaundic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revealed pancreatic head swelling and bile duct dilation.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revealed a hypoechoic mass in the pancreatic head. The pancreatic head mass was punctured twice using a 22-gauge Franchine-type puncture needle at the duodenal bulb. The endoscope was advanced to the descending part of the duodenum, and part of the superior duodenal angle was perforated (diameter approximately 15 mm) with the endoscope. The duodenal mucosa around the perforation was immediately closed using endoscopic clips.Results: Abdominal CT showed gas in the peritoneal and retroperitoneal spaces. The patient experienced abdominal pain and fever and was treated with fasting and antibiotics. The gas gradually decreased, symptoms improved, and she was discharged 18 days after the perforation. Histopathologically, the pancreatic tissue was consistent as autoimmune pancreatitis.Conclusion: Endoscopic closure using endoscopic clips may be a better therapeutic option for duodenal perforation caused by endoscopy.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依次为腹痛(95.8%)、消化道出血(87.5%)、恶心呕吐(37.5%)和腹泻(8.3%)。14例患者紫癜样皮疹晚于消化道症状1~30 d,平均(13.7±9.8)d出现。24例患者中19例行内镜检查,73.7%(14/19)患者见十二指肠受累,其余依次为胃31.6%(6/19)、回肠31.6%(6/19)、空肠26.3%(5/19)、食管10.5%(2/19)、结直肠10.5%(2/19)。内镜下病变主要表现为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出血点;黏膜下出血及血肿;点片状糜烂;多发形状不规则溃疡,沿皱襞环行分布;结节样改变。内镜活检病理主要表现为: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层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黏膜固有层见红细胞渗出,并可见溃疡形成。仅1例出现毛细血管炎症性改变,血管壁可见灶性坏死。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紫癜样皮疹晚于消化道症状出现较为多见,为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典型的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对早期诊断治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胸乳入路腹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32例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9例甲状腺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腺瘤,2例桥本氏甲状腺炎。结果:32例手术均获成功,有1例转为开放手术,术后2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其中1例在1个月恢复,另1例在术后4个月恢复。手术时间平均109min,术中出血约38ml,术后4d出院。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安全、可靠,与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