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在麻醉诱导期观察靶控输注(TCI)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手术全麻患者,年龄25~6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的靶效应浓度分别为0.1、0.2、0.3ng/ml。B、C、D组在TCI舒芬太尼达平衡后,TCI丙泊酚。记录舒芬太尼达平衡后1min和丙泊酚效应浓度达1.0、1.5、2.0、2.5、3.0μg/ml时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OAA/S评分。结果在单纯输注舒芬太尼期间,BIS和OAA/S评分无明显变化;随丙泊酚浓度升高,患者BIS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相同丙泊酚浓度时,各组间的BIS值无明显差别;丙泊酚浓度为1.0、1.5、2.0μg/ml时,D组的OAA/S评分(4.1±0.3、4.3±0.7、3.1±1.1)明显低于A组(4.1±0.7、3.1±1.3、2.1±1.0,P〈0.05)。结论麻醉诱导期间输注0.1ng/ml和0.2ng/ml浓度的舒芬太尼不增强丙泊酚的镇静催眠效应,0.3ng/ml的舒芬太尼可以增加丙泊酚的镇静催眠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监测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44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R0、R2、R4、R6组(n=11).R0组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TCI)生理盐水,R2、R4、R6组分别以效应室靶浓度(RCe) 2、4、6 ng/ml TCI瑞芬太尼,输注10 min时开始TCI丙泊酚,初始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PCe)均为1.5 μg/ml,每4 min增加0.5 μg/ml,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为1分时给予强直刺激,记录在睫毛反射消失、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CS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PCe,并对CSI与改良OAA/S评分、BIS、PCe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R0组相比,R2、R4、R6组睫毛反射消失、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CSI、BIS明显升高,PCe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CSI与改良OAA/S评分、BIS呈正相关,与PCe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CSI可用于监测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局麻下腹主动脉瘤介入手术中清醒镇静的有效靶控输注浓度。方法:将60例ASAII~III级局麻下EAAA手术患者按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目标浓度的设定随机分为4组[R1组(1.0ng/ml)、R2组(2.0ng/ml)、R3组(3.0ng/ml)R4组(3.5ng/ml)]。术中镇静指标包括:每5分钟用警觉/镇静(OAA/S)评分1次,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持续记录;术中持续观察患者焦虑状态和瑞芬太尼的的输注情况;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其他指标包括术中呼吸循环指标、术后患者并发症以及出院时间等。结果:OAA/S评分显示:R3组评分为3.96分,R4组评分为3.31分,两组评分显著低于R1组(4.31分)和R2组(4.26分);R4组术中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VAS评分显示:R1组评分为1.49±0.62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R2组为0.85±0.60分,R3组为0.35±0.40分,R4组为0.31±0.50分);各组在围术期BIS水平、焦虑评估、呼吸循环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出院转归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局麻下的腹主动脉瘤介入手术中,将瑞芬太尼目标浓度设定在3.0ng/ml行靶控输注时,可有效达到清醒镇静和完善镇痛的同时,并可提高术中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氯胺酮与舒芬太尼对丙泊酚诱发小儿呼吸抑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马蹄足患儿60例,根据麻醉方法分为氯胺酮组、舒芬太尼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氯胺酮组患儿静脉注射氯胺酮1.50 mg·kg~(-1)后,泵注氯胺酮0.75 mg·kg~(-1)·h-1维持;舒芬太尼组患儿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μg·kg~(-1)后,泵注舒芬太尼0.1μg·kg~(-1)·h-1维持;对照组患儿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氯胺酮组、舒芬太尼组和对照组患儿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1.1 mg·L~(-1),相邻浓度梯度比为1.1,当患儿出现呼吸抑制时为阳性反应。记录3组患儿开始静脉输注氯胺酮或舒芬太尼时(T_1)、丙泊酚靶控输注(TCI)3 min(T_2)、5 min(T_3)及效应室浓度与血浆靶浓度平衡时(T_4)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观察者警觉/镇静(OAA/S)评分;当BIS降至65或OAA/S评分达3分时,记录此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计算丙泊酚诱发患儿呼吸抑制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T_1时3组患儿BIS和OA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3、T_4时氯胺酮组和舒芬太尼组患儿BIS和OAA/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且氯胺酮组患儿在T_2、T_3、T_4时BIS和OAA/S评分较舒芬太尼组降低(P<0.05)。氯胺酮组、舒芬太尼组和对照组患儿丙泊酚诱发呼吸抑制的EC50及其95%CI分别为1.75(1.56~2.34)、1.86(1.47~2.23)、2.82(2.56~3.02)mg·L~(-1),氯胺酮组和舒芬太尼组患儿丙泊酚诱发呼吸抑制的EC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氯胺酮组和舒芬太尼组患儿丙泊酚诱发呼吸抑制的EC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与舒芬太尼均可降低小儿丙泊酚泵入时呼吸抑制的EC50,但二者效力无显著差异;氯胺酮与舒芬太尼可降低丙泊酚的BIS及OAA/S评分,增强丙泊酚的镇静效能,且氯胺酮强于舒芬太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神经外科老年患者颅骨钻孔术镇静的可行性及血浆靶浓度。方法:随机选择颅骨钻孔术老年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ASAⅠ-Ⅱ级,年龄65~75岁。术前将患者性别、年龄和体重输入TCI泵,采用Marsh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以0.5μg/ml为初始靶浓度(血浆靶浓度)开始输注丙泊酚,根据OAA/S镇静评分适当调整靶浓度(靶浓度每隔5min增加0.1μg/ml),直至患者镇静深度稳定于OAA/S镇静评分为3分,记录OAA/S镇静稳定时的靶浓度。观察指标以靶控输注给药前MAP、HR、RR、SpO2、脑电双频谱指数(BIS)、ICP为各自基础值,观察基础、切皮前、切皮和钻孔时的MAP、HR、SPO2、BIS、ICP值变化和镇静满意程度及术后恢复时间(从停药至OAA/S评分为4分)。结果:OAA/S镇静稳定时的血浆靶浓度为(1.22±0.13)μg/ml,术中各时点MAP(P>0.01)和ICP较基础值有显著下降(P>0.05),但MAP下降幅度在10% ̄17%,BIS值介于67 ̄72(平均为69.9±1.4),HR和RR无显著变化,患者镇静效果满意。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可用于神经外科老年患者,在颅骨钻孔术中血浆靶浓度以(1.22±0.13)μg/ml为参考指标,可获得理想的临床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不同血浆靶控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胃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R0、R1、R2、P0组,分别给予丙泊酚3.0、2.0、1.5、0μg/ml及复合瑞芬太尼0、0.5、1.0、2.0ng/ml。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分别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和恢复时间,并记录术中体动情况和术后主观感觉评分。结果R1、R2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R0组(P<0.05)。R0、R1组患者主观感觉评分明显优于R2、P0组(P<0.05)。结论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胃肠镜检查中合用具有协同作用,但作用机制不同。以血浆靶控浓度2.0μg/ml丙泊酚复合0.5ng/ml瑞芬太尼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小儿气管内全麻中靶控输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患儿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及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瑞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浓度分别为2、 4 ng/ml(R2、R4).通过调节丙泊酚浓度使患儿维持在合适的麻醉深度,将患儿入室后(T0)、靶控输注后3 min(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T3)和摘除扁桃体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值纳入统计分析.结果 ① R2组患儿T3时点MAP、 HR、BIS和APEI与T0时点比较明显升高(P<0.05).② R4组患儿T3时点各项指标与T2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R2组患儿T4时点MAP、HR与T0时点比较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 R4组患儿T4时点MAP、 HR、BIS和APEI与T0时点比较,显著下降(P<0.05).⑤ R2组部分患者 HR>100次/min,与R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浓度4 ng/ml,同时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浓度为1%),可以使BIS和AEPI值维持在临床麻醉状态下,同时能够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8.
税昌中 《右江医学》2014,(1):41-43,47
目的 探讨哈尼族患者复合异丙酚时,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及切皮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EC50).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50例,靶控输注异丙酚(3.0 μg/ml)及瑞芬太尼(2.6 ng/ml),患者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静注阿曲库铵,待血浆靶控浓度(Cp)与效应室浓度(Ce)达平衡,BIS值为40~50时行气管插管.瑞芬太尼Cp按序贯法确定,浓度梯度为0.5 ng/ml.结果采用半数效量序贯法公式计算患者复合异丙酚时,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的EC50为3.09 ng/ml,95%可信区间(CI)为2.05~4.13 ng/ml,抑制切皮反应的EC50为 3.24 ng/ml,95%可信区间(CI)为2.20~4.27 ng/ml.结论血浆靶控输注异丙酚3.0 μg/ml时,瑞芬太尼抑制哈尼族患者气管插管的EC50为3.09 ng/ml,抑制切皮反应的EC50为3.24 ng/ml.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序贯法测定瑞芬太尼引起腰麻患者呼吸循环异常或定向力障碍的半数血浆靶浓度EC50.方法 择期行腰麻手术患者40例,无术前用药,无其他系统功能障碍.按序贯法靶控输注瑞芬太尼20 min,从极低浓度0.8 μg/L开始,序贯提高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的效应室浓度,各相邻浓度之间比值为1.2,监测血压、呼吸频率、呼吸暂停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动脉血气分析,同时监测Narcotrend指数(NI)和警觉/镇静(OAA/S)评分,计算并判定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引起呼吸循环参数异常(定义为超过临床正常值或20%基础值)或定向力障碍的半数有效靶控浓度(Ca)及95%可信区间值.结果 瑞芬太尼引起呼吸循环参数异常或定向力障碍的半数有效靶控浓度(Ca)为2.1μg/L,95%可信区间值为1.5~2.7 μ g/L.结论 腰硬麻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引起呼吸循环参数异常和定向力障碍的半数血浆靶浓度为2.1μg/L,95%可信区间值为1.5~2.7 μg/L.  相似文献   

10.
贺菲  申黎光  郑涛 《华夏医学》2009,22(3):402-404
目的:比较不同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在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n=20).分别设定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1、3、5ng/ml(R1、R3、R5),异丙酚血浆浓度为3μg/ml,与瑞芬太尼同时输注,患者意识消失后气管插管,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及插管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结果:R1组插管后SBP、SDP、MAP、HR均高于插管前,而R3和R5组插管后SBP、SDP、MAP虽有所上升,但较诱导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异丙酚在高血压患者进行全麻诱导,两者靶控浓度分别为3 ng/ml与3/μg/ml较适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40—Hz听觉稳态反应电位指数用于监测靶控输注异丙酚静脉全麻诱导过程对患者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ASAI级且听力正常的患者30例,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诱导,按顺序维持7种目标浓度:0.5、1.0、115、20、25、3.0、3.5和4.0ug/ml。每一浓度均与效应室浓度平衡2分钟后顺次记录脑电双频指数(BIS)、40-HzASSR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和OAA/S镇静评分。结果40—HzASSR指数、BIS与OAA/S镇静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6(r2=0.587;P〈0.001)和0856(r2=0.761;P〈0.001)。40-HzASSR指数、BIS和OAA/S与目标血浆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3,0.851和0893(P〈0.001)。当患者意识消失时,OAA/S镇静评分由3分到2分,BIS降到60左右,40-HzASSR指数降到20左右,与意识消失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40-HzASSR指数在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全麻诱导过程中,可以反映患者镇静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心功能Ⅱ~Ⅲ级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合适效应室靶浓度。方法全麻下心功能Ⅱ~Ⅲ级年龄62~86岁患者择期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入室后(基础值T1)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5ml/kg,效应室靶浓度TCI(T2)3组病人瑞芬太尼从1.0ng/ml分别渐升至2.0ng/ml,3.0ng/ml和4.0ng/ml(T3)后启动异丙酚TCI,从1.0μg/ml血浆靶浓度渐升至4.0μg/ml(T4),气管插管后即刻(T5),气管插管后2min(T6)。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双频谱指数(BIS),不良反应发生率、辅助药物使用次数。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Ⅲ组给药后气管插管时及气管插管后MAP、HR降低(P<0.05),而Ⅱ组、Ⅲ组不良反应次数较Ⅰ组多、麻醉过浅次数较Ⅰ组少(P<0.05),而BISⅠ组较高。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老年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全麻诱导效应室靶浓度TCI瑞芬太尼宜为3.0ng/ml复合异丙酚TCI4.0μg/m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状态熵指数(SE)与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不同镇静深度及预测效应部位浓度的关系,并与BIS进行比较。方法:择期全麻患者20例,靶控输注异丙酚初始靶浓度为1.0μg/ml,预测效应部位浓度达到设定浓度后1min以0.5μg/ml的浓度梯度递增,目标镇静深度为警觉/镇静(OAA/S)评分1分。结果:SE、BIS与OAA/S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82(P<0.01)和0.73(P<0.01); SE、BIS与预测效应部位浓度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6(P<0.01)和-0.70(P<0.01),50%和90%患者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分别为3.55(3.17,4.61)μg/ml和4.83(4.07,7.00)μg/ml。结论:状态熵指数与靶控输注异丙酚时的不同镇静深度以及预测效应部位药物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年龄因素对腹部肿瘤手术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中血药浓度和药效学的影响,为临床丙泊酚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武县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60例经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的腹部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不同将其分为3组。对所有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警觉/镇静观察(the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评分进行常规监测,在给予患者进行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后,即刻进行OAA/S评分,并记录不同OAA/S评分时,患者的BIS、MAP及丙泊酚血药浓度情况。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过程中3组患者不同OAA/S评分时,其BIS、MAP、血药浓度达标需要时间。结果 各组患者MAP、BIS值随着OAA/S评分降低逐渐降低,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达到OAA/S评分需要的时间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评分点下,75岁以上组患者的MAP、BIS值均明显高于其他组,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达到OAA/S评分需要的时间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 随着腹部肿瘤手术患者年龄的增加,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意识消失时,丙泊酚血浆浓度降低,麻醉起效较快,临床应用时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曹乐卿 《中原医刊》2011,(3):29-30,3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情况分级Ⅰ-Ⅱ级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40例。Ⅰ组:瑞芬太尼0.3μg/kg+丙泊酚1.5mg/kg;Ⅱ组:瑞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1.5mg/kg;m组:瑞芬太尼1.0μg/kg+丙泊酚1.5mg/kg。胃镜检查前静脉推注,记录麻醉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比较生命体征变化及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苏醒时间,观察胃镜检查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体动、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暂停等)。结果麻醉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及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的体动例数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Ⅲ组心动过缓、低血氧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三组间低血压、体动和呼吸暂停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瑞芬太尼0.5μg/k+丙泊酚1.5mg/kg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更安全,适合于无痛胃镜的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静脉麻醉方法行胃镜检查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择期行胃镜检查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F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R组),每组40例。P组单纯静注异丙酚2.5mg/kg;F组先后静注芬太尼1.0μg/kg、异丙酚LSmg/kg;R组先后静注瑞芬太尼0.5Dg/kg、异丙酚1.5mg/kg。患者入睡后开始手术。术中如有影响手术操作的体动和呛咳,追加异丙酚0.5mg/kg。结果:与P组比较,F组和R组麻醉效果满意,异丙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毕清醒及离院时间更短(P〈0.05)。结论:芬太尼及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均可有效而安全的用于胃镜检查术。  相似文献   

17.
贺玲 《河北医学》2010,16(7):797-800
目的:探讨以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清醒镇静用于老年人纤维结肠镜检查的安全性。方法:应用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0.5-1.5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0.5ng/mL,对老年人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各40例。清醒镇静组术中双频谱指数(B IS)值保持在85±5,对照组BIS值保持在60±5,观察术前、术中、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现情况。结果:清醒镇静组各时点HR、MAP、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HR、MAP麻醉前与入镜、镜达回盲部差异有显著性(P〈0.05),麻醉前与术毕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SpO2各时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清醒镇静组术中心律失常、舌后坠、呼吸暂停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结论: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以清醒镇静方式用于老年人纤维结肠镜检查比传统无痛方式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复合靶控输注技术在神经外科麻醉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0例因额颞顶部占位拟行病灶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R组于诱导前以0.5%罗哌卡因阻滞耳颞神经、眶上神经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行,C组不进行神经阻滞.常规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以及丙泊酚与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拔管时间,术后2、6、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麻醉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R组瑞芬太尼使用总量少于C组(t =11.10,P<0.01),但两组拔管时间、丙泊酚使用总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h和6 h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4.60,p<0.01).结论 神经阻滞复合靶控输注技术可减少颅脑手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