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LES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本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低度恶性,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及下腹部胀痛,病理形态学见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形舌状及岛状浸润,瘤细胞突入淋巴管、血管内生长.免疫组化CD10,Vim,ER,PR 阳性.结论:内膜间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特点,使LGESS呈现多样的组织形态,要结合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3例LESS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HE光镜下,13例LESS均显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呈弥漫性增生,并呈浸润性生长,平滑肌组织间隙内可见瘤组织灶状分布,子宫内膜螺旋小动脉血管清晰可见,其中5例伴不同程度的平滑肌分化。免疫组化显示,13例标本中肿瘤细胞的CD10及V im en-tin均强烈表达,PR阳性者9例,ER阳性者10例,SMA阳性者4例,CD34和Desm in均阴性。结论 LESS具有多向分化特点,因其组织形态多变,需结合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和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ESS)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观察LESS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大小形态较一致,异型性小,均未找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内均有较多的散在性大小和形态不一的薄壁血管和类似螺旋动脉的小血管,其中1例伴性索样分化。结论 LESS是一种少见肿瘤,其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5.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福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6)
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对ESS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ES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部分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子宫占位和阴道出血,ESS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并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浸润子宫肌层。11例辅以免疫组化标记的病例中11例CD10阳性,8例ER阳性,6例PR阳性,3例SMA局灶阳性,2例desmin局灶阳性。结论 ESS是一组诊断困难的子宫间叶肿瘤,肿瘤有无浸润及肿瘤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数量是确定本瘤性质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6.
女性不孕症原因有多种,以黄体功能、无排卵因素和输卵管因素居多.刮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检查、分析,可发现子宫内膜的变化是否正常及其对性激素的反应,而且还能间接地反映出卵巢的黄体功能状况,有助于宫内膜疾病的诊断.按1995年WTO统一标准:未孕一年以上者为原发不孕 曾有流产或生育史,未孕一年以上者为继发不孕.本文就我院门诊265例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46例ESS瘤体标本,并用SP法标记Vim、CK、Des、SMA、EMA、S-100、LCA、CD34、ER和PR。结果光镜下ESS组织由浸润性、弥漫性增生的单一性圆形或短梭形细胞组成,核分裂数<10个/10HP,间质小血管丰富,存在泡沫细胞浸润;电镜观察显示,瘤细胞超微结构近似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具有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分化特点。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CD10、ER(22/46)、PR(33/46)、EMA(22/46)和Des(22/46)阳性,CK、SMA、S-100、CD34和LCA均阴性。结论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特征提示ESS来自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并具有向平滑肌、纤维母细胞和上皮细胞分化的特点。ESS对激素的敏感性可能与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腹壁及会阴切口瘢痕处,称为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治6例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现将其临床及病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赵梅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9):166-166
患者,女,43岁,孕2产1,住院号:2009130,因发现盆腔包块一月,下腹隐痛半月于2009年12月07日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经量正常,2009年11月当地B超发现盆腔包块,经抗炎治疗二周后复查B超:盆腔包块未见缩小,要求手术治疗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腹部平坦,较软,下腹部轻度压痛。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阴道通畅,宫颈轻炎,子宫前位,宫体增大如孕2月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可,于子宫右后方可触及直径80mm*70mm的包块,质软,活动差,边界欠清晰,与子宫不能分离,有压痛,双侧附件稍厚。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彪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58-58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iino— testinal tract stromaltumor,GIST)是自1985年提出作为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指在光镜下无法区分的胃肠道非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我科于1990~1999年共收到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病例,笔者试图通过临床及病理形态,并应用免疫组化对其组织学特点进行分析。l临床资料 例1:女,50岁,因间断性排黑便3月余,加剧20余小时入院。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转外科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十二指肠横部一肿块。遂行肿块切除,及空肠回肠吻合术,术后随访3年… 相似文献
11.
20 0 3年 1月— 2 0 0 4年 9月笔者收治子宫平滑肌瘤合并子宫内膜病变患者 37例 ,占同期子宫平滑肌瘤 2 72例患者的1 3.6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 2 7~ 70岁 ,平均 4 3岁。绝经 7例 ,绝经时间 0 .5~ 9a ,平均 2 .8a。月经量增多 1 1例 (其中经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宫外孕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99例宫外孕了官内膜组织病理特征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9例宫外孕患者蜕膜组织例(24.5%),高度分泌相25例(25%),高度分泌相伴有A~S反应54例(5.3%),蜕膜组织和高度分泌相113例(11.1%),蜕膜组织和高度分泌相伴有A-S反应178例(17.5%),分泌相216例(212%),增生相31例(3.0%),分泌相和增生相93例(9.2%),不规则脱卸17例(1.7%),分泌相和不规则脱卸4l例(4.0%)。结论:宫外孕子宫内膜组织的病理形态结构具有多种类型样性的特点,医师在临床中要提高对宫外孕子宫内膜组病理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分析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及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方法将120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依病理特征分为2组,其中55例患者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组,65例患者为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组,并另选同期原发卵巢浆液性囊腺癌70例为对照组。对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以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及下腹胀痛,并且盆腔包块多持续半年以上:而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及下腹胀痛。与其他两组相比,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年龄较轻,5a存活率高。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在临床上要针对其发病特点,提高早期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的临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9岁,左腰部不适1年余。B超与CT检查均显示左肾下极实性肿物,行左侧肾切除术。大体见位于肾下极肿物18cm×12cm×8cm,切面呈黄白色结节状,与肾实质分界清,质韧。镜下肿瘤构成复杂。散在的微囊和小管内衬单层或复层立方上皮,区域形成粗大的乳头状结构。间质细胞密集区与稀疏区交替存在,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上皮细胞CKpan和Vimentin(+),间质细胞ER、PR、Actins和Desmin(+)。结论肾混合性上皮和问质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以不等量增生的腺上皮和不同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问质成分混合构成为特征,是一种独立的肾疾病,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汪洪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121-12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妇科常见.该病属于良性,却具有类似肿瘤侵袭、种植的特点.近年发病率明显上升,使其引起广泛注意.在生育期妇女发病率10%~15%.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以进行性经期腹痛加重、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我院18例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标本的临床表现、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组GIST最常发生于小肠,占55.6%(10/18);其次为胃,占27.8%(5/18);直肠,占11.1%(2/18);结肠,占5.6%(1/18)。肿瘤最小0.6cm×0.5cm×0.4cm,最大25cm×14cm×12cm。梭形细胞为主14例,上皮样细胞为主3例,混合细胞(兼有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特征)1例。本组GIST的CD34阳性率88.9%(16/18),CD117阳性率94.4%(17/18),SMA灶性阳性率16.7%(3/18),S-100均阴性,Desmin均阴性。18例GIST患者中,良性5例,交界性9例,恶性4例。结论:免疫组化联合使用,包括CD117和CD34在内的一组抗体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提高GIST的诊断率。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患有不孕症的患者的子宫内膜的活体检查病理结果进行总结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这五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不孕症的患者病例84例,对这些患者的子宫内膜活检病例结果进行分析并总结.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抽样中的84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的子宫内膜活检病例结果显示其卵巢功能为正常,28例患者为卵巢功能不全,11例为卵巢功能失调,3例为子宫良性病变,3例为子宫发育不全.结论:从病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卵巢功能失调和功能不全,是导致妇女患上不孕症的主要原因,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要针对这一特点,对患者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13):140-141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免疫组化研究及光镜观察(视野直径在1mm以上),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详细分析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结果:46例诊刮子宫内膜组织标本经镜检提示子宫内膜腺体异常增生拥挤,呈不规则状,间质分布区域小于增生腺体分布区域,腺上皮细胞呈非典型性,核及核浆比大,伴有核仁,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具有不均性。46例均行PTEN、ER、p53、PR免疫组化标记检测,其中p53(+)占8.69%,ER(+)与PR(+)占43.47%。10例随访病例中发现4例伴有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结合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诊断标准,重视子宫内膜组织结构异常改变,可提高诊断可重复性,并趋于组织病理诊断标准,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李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256-25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3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进行光镜观察(视野直径>1 mm)、免疫组化研究及部分病例随访。结果:23例诊刮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镜下观子宫内膜腺体增生拥挤且不规则,增生腺体分布区域大于间质分布区域(局灶性或弥漫性分布)。腺上皮细胞多具有非典型性,表现为核大、核浆比大,核变圆、有明显的核仁,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不均。23例均做抑癌基因(PTEN),肿瘤抑制基因(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测,60.9%(14/23)PTEN(-),8.7%(2/23)p53(+),43.5%(10/23)ER,PR(+)。5例随访病例中2例发现存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在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诊断标准上强调子宫内膜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在诊断中可重复性较好,更易于组织病理诊断标准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病理角度探讨绝经后发生子宫出血的原因及各年龄段分布特点。方法:对212例绝经后又发生子宫出血病例进行病理分析。结果:良性病变占55.7%,非器质性病变33.4%,恶性肿瘤10.8%,提示绝经后子宫出血的病人中,以良性病变为主。结论:绝经后子宫出血原因复杂,恶性疾病占一定的比例,提示临床上发现绝经后又发生子宫出血的病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