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后路手术治疗塌陷严重的胸腰椎骨折的方法进行改进。 方法  2 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 ,伤椎前缘压缩均 >40 %,应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后 ,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用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行X线和CT检查。术后随访 4~ 2 3个月 ,平均 13个月。 结果  2 1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者 ,无出现异物反应者 ;术后CT示灌注剂充填不足 4例 ,椎体前缘少量渗漏 4例 ,其余均充填满意 ,无椎管内明显渗漏者。术后随访时疗效均满意 ,无内固定失败及伤椎高度明显丢失者。 结论 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和椎体成形术为塌陷严重的胸腰椎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严重胸腰椎骨折中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了我院2003年5月-2008年1月,对严重胸腰椎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方法治疗41例。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丢失53%(37%-82%),Cobb角平均29.6°(17°-39°),均在伤后2周内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7个月(6-29个月)。影像学资料显示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92%(87%-96%),术后Cobb角平均为5.6°(3°-10°),植骨均愈合、椎体脱位纠正,复位良好。结论对严重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增强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有利于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注射用硫酸钙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6月对1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后,在C形臂X线透视下用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CSC)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行X线和CT检查,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1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神经根损伤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压迫症状,术后12周左右人工骨基本吸收,无伤椎塌陷加重,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注射用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安全性高,能减少内固定失败及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对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一直存在争议,就后路手术而言,按固定节段可分为短节段固定、长节段固定及长一短节段结合固定方式。由于短节段固定(伤椎的上下椎置人椎弓根螺钉)能较好地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故成为后路手术的主要方法。20世纪80年代,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采用的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理念,是在骨折椎与相邻正常椎体内置人椎弓根螺钉。其优点是只需固定1个节段,较短节段固定而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短节段通用脊柱系统(USS)骨折内固定术及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急性单节段胸腰椎不稳定骨折行后路短节段USS骨折内固定术及伤椎内植骨,对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高度、Cobb’s角进行比较,观察术后1年内固定材料有无松动、断裂,椎体内及椎板间植骨融合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0例患者术后1周、1年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s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1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未见内固定材料松动、断裂,椎体内及椎板间植骨均骨性融合,有5例神经功能较术前好转。结论短节段USS骨折内固定术及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椎体内及椎板间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防止术后矫正角度丢失及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6.
正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常累及椎体的前柱与中柱,为不稳定的脊柱损伤,伴或不伴有神经损伤表现。有统计显示,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占整个胸腰椎骨折的33.7%~([1]),且对其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若胸腰椎骨折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即使无神经症状,均应尽早手术治疗,重建其稳定,矫正脊柱后凸,避免迟发性神经损害及尽早下地活动。近年来出现多种后路内固定术式,包括短节段椎弓根钉、经伤椎植骨与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异体骨粒打压植骨预防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伤椎椎体塌陷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经椎弓根行伤椎椎体内异体骨粒移植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4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正、侧位X线片,测定伤椎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压缩百分比、椎体成角及上下终板成角,评价局部胸背痛变化情况,了解骨折复位术后随访期有无内固定失败及矫形丢失情况. 结果通过手术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术后疼痛缓解明显,椎体高度、椎体成角及上下终板成角均明显改善;平均随访2年以上的38例患者中34例胸背疼痛完全解除,所有患者影像学测量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 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异种骨粒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可有效矫正局部畸形,预防伤椎椎体塌陷及内固定失败,临床疗效良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术与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年龄较大患者多节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4月收治36例多节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单纯内固定组和联合椎体成形组,其中单纯内固定组19例采用长节段或多节段后路钉棒融合、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组17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伤椎高度恢复R值、伤椎后凸Cobb角以及患者的VAS疼痛指数、住院费用。结果联合椎体成形组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单纯内固定组,术后随访6个月~3年,单纯内固定组患者术后R值、Cobb角与联合椎体成形组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术后VSA疼痛指数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1),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未出现异物反应,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现象,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无丢失,未出现腰背部疼痛。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通道椎体内自体植骨、伤椎单侧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采用短节段后路伤椎置钉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内植骨的治疗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28例(植骨组),并与单纯内固定椎旁植骨30例(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本组5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月~2.5年,平均13月。A组术后随访8月以上28例,其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略有丧失,Cobb角较术后略有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术后随访7月以上30例,其椎体前缘高度丧失,Cobb角增加较术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B组腰背疼痛率低。结论通过伤椎椎弓根通道植骨,单侧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术式是可行的。该种术式早期促进伤椎骨折愈合,增加脊柱前柱中柱稳定性,同时对减少内固定失效、伤椎高度丢失、椎体后凸畸形、腰背疼痛等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以获得椎体前中柱的支撑。结果本组16例均获随访,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脊柱生理曲度、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无一例断钉现象。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在减少迟发性腰背痛、Cobb角矫正度、内固定松动折断等并发症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82例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传统跨伤椎固定41例(跨伤椎组)与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41例(经伤椎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经伤椎组伤椎复位率及Cobb角矫正度显著优于跨伤椎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相比于术前均显著降低。而相比跨伤椎组,经伤椎组患者上述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用于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0例确诊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进行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对比术前、术后、随访X线平片和CT,并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AVH%)、伤椎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PvH%)、伤椎椎体角度和后凸畸形角度.结果 随访30例患者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后均没有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切口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术后与术前AVH%比较,P<0.01;术后与随访AVH%,P>0.05,即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立即恢复且没有丢失.伤椎椎体角度术前与术后,P<0.01;术后与随访,P<0.05.后凸畸形角度术前与术后,P<0.01;术后与随访,P<0.05.即术后伤椎椎体角度和后凸畸形角度恢复但在随访中存在丢失.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术后1例B级升至C级,3例C级升至D级.随访中2例C级升至D级.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与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嵩县西关骨科医院收治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肌间隙组(38例)和后路组(38例),肌间隙组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患者采用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角角度、椎体功能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肌间隙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后路组(t=7.845,P<0.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路组(t=6.061,P<0.001);术后3个月,肌间隙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角角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与后路组无明显差异(t=1.201、1.523、1.081,P=0.234、0.132、0.283);肌间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与后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6%无明显差异(χ2=0.724,P=0.395)。结论 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与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A型(新AO分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8例,所有患者手术方法均为麻醉下牵引推压复位后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评估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3个月、1年随访时胸腰椎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高度变化、椎间角矫正情况,利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8例患者均获得1年的随访,平均18.2个月,手术时间平均92.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1m L,术后引流量平均189m L,与术前比较,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明显增加,椎间角明显减小,VAS评分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置钉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能有效重建椎体高度,且远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胸腰椎骨折占脊柱骨折的50%以上,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进行复位内固定.但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椎体高度再丢失、后凸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我院2006年5月-2009年2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获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本组患者33例,伤椎部位:T_(11)3例,T_(12)11例,L_110例,L_29例.其中单纯压缩骨折3例,爆裂骨折30例.合并截瘫33例.对单纯压缩骨折行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合并截瘫椎管占位明显者固定后行后路椎板减压、椎管开大术,并行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 术后33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X线片示椎弓根钉位置好,伤椎复位外形好.随访期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无慢性腰痛,伤椎高度无丢失.33例合并不全瘫.术前Frankel级:A级1例,B级7例,C级16例,D级9例;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5例,D级10例,E级16例.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尤其是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术是一种疗效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3种术式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胸腰椎骨折86例行胸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随机分为3组:A组(传统内固定)经骨折相邻的上下位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椎板间或横突间植骨;B组在A组基础上行伤椎椎弓根短钉内固定;C组在A组基础上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果 3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或内固定取出后,比较椎体前后缘比值及Cobb角,B、C两组优于A组,且C组优于B组(P〈0.05);比较内固定失效率,B、C两组优于A组(P〈0.01)。结论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在取出内固定后能有效维持椎体高度,矫正后凸成角,防止椎体塌陷,减少内固定失败、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腰椎爆裂骨折后路固定后前路支撑融合术的适应证选择,分析前路支撑融合术对下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7月-2006年7月26例下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4例;年龄26~54岁,平均34岁.手术方法为Ⅰ期后路内固定、后外侧融合,2周后行前路自体髂骨支撑融合.影像学测量伤椎楔变指数(IVW)、伤椎Cobb角(α)、伤椎下终板与伤椎相邻上方椎体的上终板之间的夹角(β)及后凸Cobb角(γ).疗效评价采用腰痛评分法(low back outcome score, LBOS).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获得平均16个月(6~42个月)的随访.X线片示固定节段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自体髂骨植骨块无松动、脱出或椎间隙塌陷.IVW术前为0.6,术后为0.7,末次随访时为0.7;α术前为12°,术后为6°,末次随访时为6°;β术前为6°,术后为-5°,末次随访时为-4°;γ术前为-13°,术后为-22°,末次随访时为-21°.LBOS评分的优良率为93%.结论 前路支撑融合术的主要适应证为:(1)椎体粉碎较严重,前方椎体高度丢失50%以上,节段成角>12°;(2) 椎板骨折移位或"嵌入"骨折椎板伴马尾神经卡压,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减压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欠佳或残留后凸畸形;(3) 前路支撑融合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腰椎矢状面形态,明显降低后路内固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并能有效预防迟发性神经损害、创伤性后凸畸形及慢性腰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4年5月采用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随访资料完整者6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7例;年龄18~62岁。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4(平均47.3)个月。共3例(4.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浅表感染1例、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皮质2例,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末次随访时,ODI为19.8%~29.2%[(24.4±7.6)%]、伤椎高度矫正率为91.3%~100%[(96.8±5.9)%],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为4.1%~8.2%[(7.6±2.4)%],Cobb角矫正率为83.6%~97.2%[(86.2±4.1)%]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为2.1%~6.7%[(5.8±3.4)%]。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伤椎置钉有利于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防止后凸畸形矫正及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20.
胸腰段骨折后路椎弓根固定节段长度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的选择. 方法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随访胸腰段骨折后路椎弓根固定术患者134例,骨折按照AO分型:A型70例,B型37例,C型27例.将各型骨折分为短节段固定组(伤椎上、下各1个椎体)和长节段固定组(伤椎上、下各2个椎体),比较各组在邻近椎体上下终板夹角矫正与丢失、伤椎椎体上下终板夹角矫正与丢失、C型骨折椎体移位的矫正与丢失. 结果 A型骨折全部为短节段固定,邻近椎体上下终板夹角术前平均21.3°,术后平均8.5°,术后2年平均11.1°.短节段组(26例)和长节段组(11例)B型骨折后凸角度矫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短节段组伤椎椎体夹角丢失3.64°,长节段组丢失1.09.(P<0.05).短节段组(7例)和长节段组(20例)C型骨折后凸角度矫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短节段组和长节段组矫正角度丢失分别为3.6°和0.8°(P<0.05).椎体移位矫正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型和B1型骨折多选择短节段固定,而B2、B3及C型骨折多行长节段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