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方十剂     
祖国医学方剂,据典籍所载已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再加上病有万变,药有千百种,假如一病一方,则支离破碎,毫无法度准绳,古代先贤用执简驭繁的方法,订出:大、小、缓、急、奇、偶、复之“七方”和宣、通、补、泄、燥、湿、滑、濇、轻、重之“十剂”,做为后世处方的法规。兹就个人学习体会,简介如下:一“七方”、“十剂”的原流及其演变“七方”肇始于黄帝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所至,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小,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  相似文献   

2.
<正> 《素问·至真要大论》在阐述制方法则时曾说:“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历代注家看法颇不一致,现将个人的粗浅认识奉献给同道及师者,以供商讨,并求得指正。 (一)奇方与偶方的含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许多注家只从方剂的药味数上划分奇偶,而忽略了方剂的配伍  相似文献   

3.
<正>"七方"、"十剂"是方剂分类的一种方法。所谓"七方",指的是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等七种组织不同的方剂;所谓"十剂"指的是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七方"之说,始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其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又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金代成无己的《伤寒药方明理论·序》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明确  相似文献   

4.
对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中药复方是适应现代药物学的认识范畴对多组分化学特征的中药方剂的通称 ,与方剂学“七方”中的“复方”不同。成无己《伤寒药方明理论·序》明确提出了“七方”概念 ,曰“制方之用 ,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我们所说的“复”为《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 ,是谓重方”之义。现在方剂学的复方有以二方或数方结合使用的涵义。由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 ,使得在揭示其配伍的科学内涵及作用机制上存在很多困难。因此 ,探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的方法学 ,成为当今学术界瞩目的焦点问题。尽管近年来…  相似文献   

5.
自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近者奇之,远者偶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之说后,后世便约之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之制,其中君臣佐使之义显然.但后世医家对七方的价值迨无定论,而任应秋氏认为:远不如徐之才"十剂"切合实用.我们认为,七方的界定对方剂配伍的指导意义确实不大,而最切合实际又有实用价值的,莫过气味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6.
试论重方     
重,读如虫音,是重复,重迭的意思。重方者,是指中医临证治疗时,采取两个以上固有成方配合在一起重迭应用的情况。重方的应用,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专题讨论者甚少。今就管见所及,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重方与复方的关系 重方这一名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  相似文献   

7.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于大、小、缓、急、奇、偶、复组方配伍规律的论述,本文从七方理论的角度探讨《伤寒论》中的方剂配伍规律,一共讨论了《伤寒论》中典型方证30余例,将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方剂均进行了分析,总结后发现:《伤寒论》中的方剂体现了七方理论的核心内容,方药配伍规律与《黄帝内经》的论述基本相符,七方理论在伤寒论方中可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8.
在谈过了“用方简者,其术日精”,强调用药轻简的道理后,再谈复方多法之论,似乎有些犄忤。其实不然,用方轻简与复方多法分别用于不同的证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张景岳所谓:“人身之病,变化无穷,其治法则千变万态,原不可以一例也”(《质疑录》)。中医制方,自古即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之分,其中,偶方与复方即是复方多法之意。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的理法源于《黄帝内经》,经方的组方思想亦杂糅在《黄帝内经》诸多理论学说之中。为深入解析经方的组方思想,研究分析《黄帝内经》里中医"奇偶"概念的流传与应用及奇偶方制的意义。认为"奇之不去则偶之"一句所示临证组方变化的内涵对经方的组方思路有重要指导作用,实为《伤寒论》经方辨证论治核心思维的先驱。经方组方思路之灵活变通性,受《黄帝内经》"奇之不去则偶之"一句影响,主要体现在治疗方向、方效偏全、药力大小以及反佐法的应用四个方面,并可基于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变通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中医遣药组方必需遵守“君、臣、佐、使”的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主病之为君 ,佐君之为臣 ,应臣之为使。”“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 ,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使 ,制之大也。”由此可知 ,古人用药达 1 3味就属大处方。而现代中医师遣药组方仍遵循其规律 ,但是在临证过程中 ,所组成的方剂药味越来越多 ,据中药房统计 ,最多药味达 30味左右 ,最少也有 1 2味 ;药量越来越大 ,一般为常用量的 2倍 ,形成大处方 ,使得方剂配伍结构不严 ,既浪费了药材 ,又给病人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 ,也给中药房增加了工作量 ,但临床上却未必…  相似文献   

11.
《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宋林亿等作《素问》新校正时首次提出 ,云 :“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 ,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 ,犹《周官》亡《冬官》 ,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 ,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 ,《阴阳大论》亦古医经 ,终非《素问》第七矣。”可以看出 ,林亿等认为运气七篇大论是王冰采《阴阳大论》之文以补《素问》第七卷。后世学者亦多从林亿等所论。据现存有关文献记载 ,《阴阳大论》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云“撰用《素问》、《九卷》、《八…  相似文献   

12.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是辨别病因、病证,分析病机的范例。历代医家多极为重视,不仅作注者皆详加阐释,而且刘完素特撰《素问玄机原病式》以发挥之,现代学者著文讨论的亦颇不乏人。可见其对中医病机学说影响之深。 《至真要大论》是一般所称运气学说七篇大论之一,为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以补《素问》亡失,后人多疑其非《素问》旧文。此说是否,本文姑且勿论。但其传至王冰,盖亦难免“错简碎文”(王冰《素问》序)而有鲁鱼亥豕之误了。即以“病机十九  相似文献   

13.
奇恒之腑,名出《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腑”。脏、腑、奇恒之腑,为人体三类不同的脏器,有其各自的形态和功能特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脏器,虽然在形态上均具有“管腔中空”的特点而与腑相似,但其功能却是“藏精”而近似于脏,所谓“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正是其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一般传之腑之“其气象  相似文献   

14.
“反佐”是中医方剂组织的法度之一。“反佐”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运用此法于《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中,其反佐配伍的形式和原则,对后世方剂学中反佐配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就《伤寒杂病论》中组方的反佐方法作一粗疏探索,谬误之处,企望指教。一、以寒佐热法在温热药物为主的方剂中,加寒凉药物以反佐。其目的有二; (一)制约温热药的偏胜,防止其副作用。如黄土汤主治虚寒便血,用黄芩反佐附  相似文献   

15.
略论精室当为奇恒之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略论精室当为奇恒之腑王劲松查安生南京中医药大学1995年级研究生210029关键词精室奇恒之腑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3.13奇恒之腑,名出《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名曰奇恒之腑。”奇...  相似文献   

16.
麻疹在其发病过程中,并发症甚多,其中最常见而危险性最大的要算麻疹并发肺炎(喘嗽).它常常是麻疹致死的主要原因。麻疹喘的病因和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气郁皆属于肺”,大奇论说:“肺之雍,喘而两胠满”。《灵柩》本神篇说:“肺气……实则喘渴,胸盈仰息”。麻科活人全  相似文献   

17.
三焦为六府之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同时,三焦也为十二官之一。《素问·十二藏相使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素问·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则所谓三焦,好  相似文献   

18.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四大内容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素问·方盛衰论》说:“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灵枢·逆顺篇》:说:“脉之盛  相似文献   

19.
“失眠”在《内经》中有很多名称,如“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目不瞑”、“喜梦”、“数欠”等,并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评热病论》、《素问·逆调论》、《素问·大奇论》、《素问·病能论》、《素问·痹论》、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历代医家对“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的论述《素问·玉版论要》说:“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素问·玉机真脏论》亦说:“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