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基于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观察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太溪穴针刺态脑神经元活动的改变,探讨针刺对认知相关脑区的神经调节机制.方法:选择轻度认知障碍患者16例,采用16 min任务态实验设计.使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首先采集8 min基线静息态数据,再采集8 min针刺太溪穴的针刺态数据.数据经后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CI病理状态下针刺太溪穴的脑功能效应中枢机制。方法:纳入MCI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各12名,针刺右侧太溪穴,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分为针刺前静息态、捻针状态2个模块。扫描后图像使用SPM2进行后处理。结果:针刺前,静息状态、MCI患者组与正常组比较,左侧额上回BA6、左侧扣带回BA24、右侧颞上回BA38血氧代谢降低;针刺太溪穴捻针状态,激活脑区集中于左侧额内侧回BA6、左侧中央后回BA40、左侧岛叶BA13、右侧额内侧回BA6、右侧颞上回BA22、左小脑前叶蚓部。结论:针刺太溪穴靶向性激活了MCI患者病变脑区,且对于相关脑区具有整体性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3.
针刺中渚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针刺中渚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在中渚穴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中渚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中渚穴主要引起扣带回、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针刺外关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针刺外关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外关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外关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外关穴主要引起扣带回、背侧丘脑和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针刺后溪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针刺后溪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6位健康志愿者的后溪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后溪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后溪穴主要引起扣带回、岛叶和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不同脑功能区的激活异同。方法8例青年志愿者分别接受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的2次针刺刺激,并进行fMRI脑部扫描。统计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OIs)的激活几率、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左右不同脑区的激活几率、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趋势表明,常规针刺相对集中地激活对侧脑区,其激活点和强度都相对集中;皮部浅刺,左右两侧脑区均有激活,激活点较为分散,激活强度也相对较弱。结论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不同脑部功能区激活没有显著差异,有趋势表明,常规针刺对脑区的激活更加集中。  相似文献   

7.
针刺中渚后溪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针刺中渚穴、后溪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住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中渚穴和后溪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中渚穴和后溪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中渚穴和后溪穴主要引起扣带回、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针刺配合口服都可喜治疗老年轻度认知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药合用治疗轻度认知障碍(MCI)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治疗组30例针刺百会、内关、三阴交,配以足三里、照海,并口服都可喜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都可喜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72.41%、对照组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合用,不但对MCI的核心症状有改善,而且对MCI的周边症状亦有不同程度改善。疗效比单用西药好。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神经心理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及脑血管病后遗症,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失读、视空间障碍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适应和全面康复造成极大的不便。针刺疗法对罹患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有显著疗效。分别以"卒中,脑梗死,脑出血,轻度认知障碍,针刺"为关键词,对Pub Med、Cochran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2004—2014年近10年收录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报道进行中英文检索,对近年来应用针刺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方法及操作加以归纳、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应用,为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思考,并指出目前应用针刺治疗本病存在的问题与对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深度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针刺足三里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已广泛应用针灸治疗脑梗死,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方面的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但作用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2007—06—2007—12,我们通过针刺脑梗死患者足三里穴7例,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观察针刺的脑功能区激活情况,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太溪穴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介绍太溪穴的针灸操作方法、适应症及其治疗鼻衄、便秘、牙痛验案三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针刺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穴与肾脏组织蛋白质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健康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针刺组电针双侧"太溪"穴,空白组大鼠在相同时间只予固定,不予针刺刺激。治疗结束后取出肾脏组织,提取肾脏组织总蛋白,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测定肽质量指纹图谱进行鉴定,比较分析针刺对肾脏组织蛋白质组的影响。结果:针刺"太溪"穴后肾脏蛋白质较空白组肾脏蛋白质显示9个3倍以上上调差异蛋白点,未发现下调蛋白质。经肽质量指纹图谱鉴定出2个蛋白质,分别是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醌氧化还原酶。结论:针刺足少阴经原穴"太溪"穴引起肾脏组织蛋白质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醌氧化还原酶表达增加,增强肾脏能量和物质代谢机能,提示"太溪"与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神经示踪技术揭示太溪穴区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性联系。方法:将5μL1%HRP分别注入10只雄性SD大鼠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相当于人体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36 h后将动物灌流固定,取出大脑、延髓、脊髓和L1-L6双侧的背根神经节,然后将各部位的组织切片进行四甲基联苯胺组织化学染色来显示HRP标记的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终末。结果:所有HRP标记均出现在示踪剂注入侧的相关神经组织中。被HRP标记的神经节细胞分布在L4-L6的背根神经节,数量依次为L5L4L6,而被HRP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呈柱状分布在L4-L6节段脊髓前角第Ⅸ层的后外侧部和中外侧部;同时,被HRP标记的跨神经节细胞中枢端神经纤维投射集中分布在L4-L6节段脊髓后角第Ⅰ、Ⅱ层的中间部,并散在分布于薄束核的中间部。结论:应用HRP神经示踪技术证明,与"太溪"穴区相关的初级神经元传出及其中枢传入在背根节、脊髓和薄束核的对应部位分别表现为节段或区域性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巨刺法对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针刺健侧太溪穴,对照组患处外用关节止痛膏、正骨水.结果:针刺组治愈30例,占81.1%,平均治疗时间2.1±0.8天;对照组治愈15例,占50.0%,平均治疗时间7.5±2.3天.疼痛消失时间针刺组2.5±1.5天,对照组8.3±2.1天.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针刺健侧太溪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神门""太溪"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影响,研究电针同名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方法:随机选择8只家兔作为正常组,余家兔经股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3 U/kg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神门"组、"太溪"组和非经穴组,每组8只。各电针组刺激电流为1.1 mA,频率为2 Hz,每次刺激10 min,进行电针治疗。采用BIOPAC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观察各组家兔30 min内心率和交感神经活动变化情况。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复制后,心率明显下降、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频率一过性增多后急剧减少,与正常组家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停针即刻,"神门"组家兔的心率和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频率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太溪"组及非经穴组家兔心率和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频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在20 min时刻,"神门"组家兔的心交感神经电活动频率高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组家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太溪"组与非经穴组家兔的心交感神经电活动频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调整作用存在一定的相对特异性,电针心经原穴"神门"的调整效应优于其同名经原穴"太溪"。  相似文献   

16.
哑门穴针刺角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取得哑门穴针刺角度的安全范围。方法:取1120例MRI正中矢状位T1加权像,分别测量体表哑门穴至水平相对寰、枢椎椎间的连线与体表哑门穴至枕骨大孔后缘连线、寰椎后弓上缘连线所夹的角度,并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得出哑门穴安全针刺角度,男性为16.27±7.68~29.46±7.32度,女性18.46±4.81~33.61±7.83度。且向上斜刺的危险角度范围与头颅俯仰程度呈负相关,即头颅后仰角度越大,刺入枕骨大孔的危险角度范围越小。针刺哑门穴的正确体位是仰头针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针刺手少阳经中渚穴和足少阳经阳陵泉穴时大脑皮层兴奋区的分布特点,初步探讨经络、穴位作用的中枢机制.方法:将42例健康受试者(右利手),随机分为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两组.采用fMRI技术实时动态扫描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时脑功能区的变化,最终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M2软件包分析其作用部位.结果:中渚穴引起的脑内主要兴奋区依次为双侧的额叶、颞叶、小脑和枕叶,阳陵泉穴引起的主要兴奋区依次为双侧的枕叶、小脑、额叶和颞叶.结论: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时均可以引起双侧听觉、视觉相关大脑皮质和双侧躯体运动区大脑皮质兴奋,这可能是临床治疗相关病症的中枢作用基础.  相似文献   

18.
深刺大肠俞为主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方法:将96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治疗采用芒针深刺大肠俞为主,对照组40例按常规操作针刺大肠俞等穴。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27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4例。两组比较,愈显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深刺大肠俞为主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针刺照海申脉为主治疗不寐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世广 《中国针灸》2005,25(11):771-772
目的:观察针刺照海、申脉穴为主治疗不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不寐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补照海、泻申脉为主配合辨证分型取穴治疗,对照组单纯按辨证分型取穴治疗,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2.5%,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分别为31.6%和68.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照海、申脉为主治疗不寐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