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刚地弓形虫感染昆明种及Babl/c小鼠的病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弓形虫感染昆明种及Babl/c小鼠的病理特征.方法 分别以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感染昆明种及Babl/c小鼠,观察小鼠感染发病情况,并用病理组织切片,直接染色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体内弓形虫包囊或抗原.正常对照组小鼠未感染弓形虫.结果 两种小鼠对刚地弓形虫均易感,昆明种小鼠感染刚地弓形虫后2、3 d开始发病,感染后7~10 d死亡,死亡率95.00%;Babl/c小鼠于感染后4、5 d开始发病,呈一过性急性发作,绝大多数小鼠能度过急性期逐步恢复而长期存活,仅少数小鼠死亡,死亡率为10.00%.昆明种小鼠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大量炎细胞浸润,小肠黏膜坏死脱落,腹腔内可见大量弓形虫速殖子;Babl/c小鼠在急性感染期表现为肝细胞水变性,腹腔内可见弓形虫速殖子,度过急性期后继续存活的小鼠体内虽未见到大量包囊、但在肝、脑等组织中可检出弓形虫抗原.对照组小鼠在实验期间无任何异常.结论 两种小鼠对刚地弓形虫的易感性不同,Babl/c鼠感染弓形虫后经历了急性和慢性感染的转换过程,是研究弓形虫感染与免疫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2.
黄芪对感染伯氏疟原虫小鼠红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芪对感染伯氏疟原虫小鼠红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经腹腔血传接种伯氏疟原虫昆明小鼠采用腹腔内注射黄芪煎剂,测定感染小鼠在5d中原虫数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从感染第2~6d,和对照组相比,黄芪组中原虫数增加不多,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下降不明显,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促进率下降更缓慢,抑制率在波动中降低。结论:黄芪增强伯氏疟原虫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PBS 20?S 0.5mol/L蔗糖中加2.0和3.0mol/L甘油组的胚胎发育率分别为51.4%和44.4%,冷冻效果明显好于其它浓度甘油;在PBS 20?S十2.0mol/L甘油中,加0.5mol/L蔗糖组的胚胎发育率为47.7%,冷冻效果好于其它浓度蔗糖;慢速降温冷冻组的胚胎发育率为48.8%,效果明显好于快速冷冻法;在各期胚胎冷冻后的发育率中,2细胞胚最低,桑椹胚的存活率明显高于4细胞胚和早期囊胚;冷冻保存后体外受精胚的发育率显著低于体内受精胚:112枚经冷冻保存的体外受精胚移植给受体鼠,2/9妊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豫医无毛小鼠与昆明小鼠血液生化特性有无差异。方法:测定总蛋白(TP)、白蛋白(A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 谷氨酰转肽酶(γ GT)、碱性磷酸酶(AKP)均采用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的常规微量检测方法。结果:豫医无毛小鼠AL和ALT测定值显著高于昆明小鼠(P<005)。结论:豫医无毛小鼠具有某些独特的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昆明山海棠对高lgE模型小鼠的影响。采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抗DNP-KLH lgE溶血空斑数测定、血球凝集及间接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结果表明,昆明山海棠使模型小鼠血清特异性IgE显著降低,脾细胞溶血空斑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淋巴结T_H/Ts比例倒置,而对血清IgG及总抗体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苦艾对伯氏疟原虫的抗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苦艾对感染伯氏疟原虫小鼠的疗效。方法按“四天抑制法”的d0感染,d0~d3给药,每天1次,d4涂薄血膜检查,并计算每天存活率及d4减虫率。结果不同浓度苦艾组疟鼠累积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0、30g/ml组与0.45g/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苦艾(0.30g/ml和0.45g/ml)组的d4减虫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苦艾(0.15g/ml)组的d4减虫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苦艾(0.30g/ml与0.45g/ml)能较好抑制伯氏疟原虫的生长,对小鼠的存活状况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日龄初配对昆明小鼠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普通级昆明小鼠分为4组(每组30对),分别在50、60、75、90日龄进行交配并观察其繁殖性能。结果表明:各组雌鼠初配成功率皆在93%以上,75与90日龄初配组的阴道栓持续时间大于50与60日龄初配组(P<0.05);各组胎间隔的差异不显著;75、90日龄初配组的初生窝重、窝产仔数极显著高于50日龄初配组(P<0.01),其初生窝重显著高于60日龄初配组(P<0.05);仔鼠离乳窝重随初配日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各组离乳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昆明小鼠以在75~90日龄初配为好。 相似文献
8.
昆明山海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昆明山海棠乙醇提取物TH5 90和TH5 95对小鼠灌胃,以观察TH5 90和TH5 95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碳粒廓清试验,血清溶血素测定及迟发超敏反应提示,上述两种昆明山海棠提取物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无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9.
屏障系统内昆明小鼠随机交配群体的建立及相关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剖腹取胎生物净化手段获得SPF级昆明小鼠,然后在清洁级屏障室内严格遵照随机交配法(本文采用五组循环交配法)进行昆明小鼠的交配繁育和维持,建立了循环交配至10代的群体。统计该群体的有关参数后发现其生产力和遗传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说明远交群动物采用随机交配法有其优越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建立昆明小鼠生物学特性标准化资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昆明小鼠封闭群中随机抽取40日龄昆明小鼠102只,测定其生长发育指标,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数据、血液生化值,制作血膜片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40日龄昆明小鼠平均体重为(22.080±3.032)g,平均体全长为(182.35±7.043)mm、头长(25.59±2.600)mm、尾长(91.29±4.404)mm,WBC计数(7.953±3.335)×10^9/L,WBC分类NE28.32%±12.13%、LY68.31%±12.75%、MO3.37%±3.01%,血常规、生化值结果稳定可靠。结论:确定了江中40日龄昆明小鼠主要生物学特性,为中国昆明小鼠生物学特性标准化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疟疾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用伯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d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d进行再感染。通过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0d)和再感染后(1、3、5d)不同时间点脾T细胞中活化性T细胞百分含量,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TNF-α、IL-4和IL-10水平。结果同源疟原虫再感染后,根治性治疗小鼠仅出现短暂的低水平虫体血症;再感染后第1~5天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持续升高。IFN-γ于再感染后第1天即出现有意义的升高,第3天达到峰值水平,与此同时,TNF-α和IL-10水平也开始出现有意义的升高,但IL-4的升高出现在再感染后的第5天。结论疟疾感染早期的根治性治疗并不影响宿主在再感染时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CD4+Th1应答反应也是抵御疟疾再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的抗药性与致病力的关系。方法:比较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感染ICR鼠的肝、脾、脑、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病理组织学的动态变化。结果:N株感染后,小鼠肝、脾有较多的疟色素沉着,肺脏呈郁血性水肿;脑微血管充血和阻塞;各脏器呈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RC株感染后,小鼠肝、脾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原虫血症的变化有关。肺脏呈间质性肺炎,各脏器呈慢性增生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结论:N株致病力较强,感染后引起宿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造成微血管阻塞;RC株致病力较弱,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在感染早期可能是CD4^ Th1相关的迟发型超敏炎症反应,而感染后期是CD4^ Th2辅助作用下的抗体依赖性的免疫应答,并在疟原虫的最后清除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感染伯氏疟原虫的小鼠体内疟原虫的数量随时间呈交替性的上升和下降,并与红内期裂体增殖的周期相一致。裂殖体所占百分比在高原虫血症期最高。感染小鼠可死亡或自愈,自愈者体内残存配子体的核缩小或消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退烧药、抗生素及激素对感染鼠疟原虫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否具有恢复的效果。方法健康昆明小鼠腹腔接种感染伯氏鼠疟原虫,当感染鼠血小板明显低于正常值后,分别采用临床常用的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退烧药及激素类药物按照人体治疗量的10倍灌服或肌注方法给药3d,每12h采血1次做血小板计数观察。每5只小鼠为一个观察试验组,每种药物采用一组小鼠试验观察取平均数据,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正常鼠血小板平均计数为256×109/L。健康鼠感染鼠疟原虫后第8d,各组感染鼠血小板计数平均降至90×109/L后,开始灌服各类抗生素和肌注氨基比林及地塞米松,除阿奇霉素观察组治疗3d后血小板计数平均恢复至201×109/L水平外,其它抗生素和退烧药及激素均对感染鼠疟原虫所引起的血小板明显减少恢复无影响。结论除阿奇霉素外,复方氨基比林、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地塞米松对鼠疟原虫感染小鼠血小板减少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对宿主细胞色素P450ⅡB1基因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和敏感株对宿主肝脏细胞色素P450ⅡB1基因mRNA转录影响的差异。方法:以小鼠CYP450ⅡB1基因的cDNA为探针,分别与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的小鼠肝脏总RNA进行了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感染伯氏疟原虫N株小鼠肝CYP450ⅡB1基因的mRNA明显低于感染RC株鼠及正常对照鼠,而感染RC株鼠与正常对照鼠之间该基因的转录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57BL/6小鼠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后脾脏不同免疫细胞的含量及其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方法 将10只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5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伯氏疟原虫虫株,6天后分离小鼠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巨噬细胞(Mφ)和树突状细胞(DC)及其细胞表面分子CD69、MHCⅡ、CD80、TLR2的百分比含量。结果 感染组小鼠脾脏巨噬细胞所占比例低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面分子CD69、CD80、MHCⅡ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均升高,且CD69、CD80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HCⅡ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的TLR2百分比较正常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小鼠DC所占比例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小鼠脾脏DC表达CD69、CD80水平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表达TLR2、MHCⅡ所占比例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伯氏疟原虫的C57BL/6小鼠脾脏中DC含量降低,巨噬细胞和DC表达细胞因子CD69、CD80的能力上升,由此笔者认为巨噬细胞和DC可能会通过增加其自身CD69和CD80的表达水平来抵抗伯氏疟原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Mukh Syaifudin ;Darlina ;Tur Rahardjo ;Siti Nurhayati ;Devita Tetriana ;Zubaidah Alatas ;Puji Budi Setia Asih ;Din Syafruddin ;Rita Marleta Dewi 《美中医学》2014,(2):74-84
Ionizing radiation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to attenuate parasites for malaria vaccine development. To get a deeper insight in the immune response post injection of irradiated pre-erythrocytic stage of malaria parasites (sporozoites), we used Plasmodium berghei as a model. Anopheles sp. with infective parasites in their salivary glands was irradiated with 0-225 Gy of gamma rays. The isolated sporozoites were intravenously injected into groups of mouse followed by a booster and challenge in interval time of 2-4 weeks The detection of parasite in the infected mosquito was done with nested-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mmune response in mouse blood was examined with ELISA (enzi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protein profile of irradiated sporozoites was studied with SDS-PAGE (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By using Anopheles farauti as the more susceptible mosquito to parasite infection, based on molecular detection and parasites observation in mouse blood, there was low or no effect of irradiated sporozoites on the immune responses in mouse serum. 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There was a slight alteration of protein profile of sporozoite infected salivary glands post gamma ray irradiation except for its band intensity, indicating the low effectiveness of gamma irradiation at optimal dos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rradiated sporozoite as vaccine materials was failed in eliciting immune respons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建立简便有效的大量制备鼠伯氏疟原虫蛋白的方法.方法:采集伯氏疟原虫感染晚期的大鼠外周血经肝素抗凝,通过白细胞滤器过滤去除白细胞,再使用30%阿拉伯胶溶液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含虫红细胞,经皂素溶血,收集纯化的原虫,虫体经超声波破碎后离心,上清液经SDS-PAGE电泳分析.采用蛋白凝胶灰度扫描方法分析蛋白电泳条带的分布.结果:从大鼠含虫外周血可分离制备出大量的可溶性疟原虫蛋白,对大鼠分离的疟原虫可溶性蛋白与小鼠来源的原虫可溶性蛋白比较,两种蛋白的电泳图谱完全相同.结论:利用大鼠模型可简便高效地制备大鼠伯氏疟原虫,结合超声波破碎法可提取足量的可溶性疟原虫蛋白抗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感染伯氏疟原虫的C57BL/6小鼠脾脏不同免疫细胞的含量及表面分子变化。方法 将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伯氏疟原虫进行感染,6 d后分离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的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CD8+T细胞、γδT细胞和T细胞的含量及其表面分子CXCR3、CD69、CD62L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感染伯氏疟原虫的小鼠脾脏CD8+T细胞(5.51%±0.76%)、γδT细胞(0.31%±0.03%)和T细胞(18.60%±3.37%)的百分比含量较正常组(14.04%±1.31%、0.75%±0.07%、33.27%±3.76%)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21.45%±0.10%、33.49%±3.17%、16.72%±2.16%)相比,感染组小鼠脾脏CD8+T细胞、γδT细胞和T细胞的CXCR3(6.30%±0.15%、18.34%±0.61%、5.25%±0.25%)均明显下调(P<0.05);感染组小鼠脾脏CD8+T细胞、γδT细胞和T细胞的CD62L(67.98%±1.18%、54.37%±0.98%、55.06%±1.53%)较正常组(91.96%±0.75%、71.38%±1.02%、82.10%±1.04)%)均明显下调(P<0.05),而感染组小鼠脾脏CD8+T细胞、γδT细胞和T细胞的CD69 (28.13%±0.37%、42.58%±2.06%、34.65%±0.43%)表达水平比正常组(3.70%±0.62%、11.59%±0.41%、7.69%±1.5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感染伯氏疟原虫的C57BL/6小鼠脾脏CD8+T细胞、γδT细胞和T细胞及其表达的CXCR3和CD62L均明显下调,而CD69的表达水平升高,提示机体感染疟原虫后,小鼠的T淋巴系细胞增殖不明显,但其迁移情况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伯氏疟原虫(Pb)ANKA株哌喹抗性系(PQR)感染小鼠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比较与哌喹敏感系(PQS)的差异,探讨其抗性机制.方法 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PQS)、B(PQR)及C(正常对照,NC)三组,取肝、脾、脑及肾组织,10%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4μm切片,苏木精一伊红(Haematoxylin-eosin,HE)及吉姆萨(Giemsa)染色,镜下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PQS组比较,PQR组疟原虫感染红细胞(pRBC)及疟色素(HZ)在各器官组织中出现晚,增殖缓慢,数量明显偏少,在17d增至峰值时仍明显少于PQS组6d时,22d时开始下降.各组织的炎性病变随感染天数的延长而变化:早期较轻,呈渐进性发展,17d时达到高峰,22d时炎症减轻,组织损伤呈恢复趋势,其两组肝、脾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在6d时未见明显不同.脑组织的炎性反应、疟原虫浸润及组织损伤程度均显著轻于PQS组.结论 PQR系的毒力下降、致病力降低表象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肝、脾、脑和肾组织中pRBC及HZ浸润量明显偏低,炎性反应、原虫数量的变化呈逐渐增加、降低、趋向恢复的动态过程,未见明显的脑型疟的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