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对平衡针刺法的疗效作出正确评价。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平衡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痉挛拮抗肌侧取穴治疗。根据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2种方法改善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作出疗效评价。结果: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后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Ashworth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都能较好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状态(治疗组P〈0.001,对照组P〈0.01);治疗后组间FM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单侧针灸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肾强肝活血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0例肝肾亏虚讧型的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纳入观察。两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回春偏瘫方汤药200ml/次,每8小时1次,进食后服用。两组两个疗程均4周,一共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测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70.0%、43.3%,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6,7%,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96.7%、93.3%,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强肝活血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电针拮抗针法与传统针刺方法进行临床对比。结果:电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为64.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度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可有效地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阙灸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0例气虚血瘀型的中风偏瘫惠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纳入观察。两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阙灸法。3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测及安全性评价。结果:①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70.0%、43.3%,有效率分别为96.7%、76.7%,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96.7%、93.3%,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阙灸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偏瘫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偏瘫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康复治疗。10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d—Meyer(FMA)运动功能积分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偏瘫平衡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配合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为治疗中风研究一种更快捷,操作简便,疗效更确切的新方法。方法:随机选取60名中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穴针法配合巨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共治疗4周。两组均采用改良 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Fugl -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arthel 指数的评定量表分析。结果:经各量表评定分析,治疗组的 Ashworth 痉挛级别显著下降(P <0.05),Fugl -Meyer 分值治疗组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Barthel 指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1)。各量表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肢体巨刺对于改善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拮抗肌群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配合拮抗肌群透刺治疗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肌张力恢复总有效率及患肢运动功能、痉挛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CS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拮抗肌群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刘圣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8):137-137,185
目的:观察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头皮针组)和对照组(药物组)各16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68.75%,且蛆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所改善,P〈0.05,但是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结论: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传统药物治疗,是治疗中风偏瘫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8例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疼痛改善程度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71%,对照组为6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能不同程度地缓解疼痛和改善上肢运动功能(P〈0.05或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配合康复训练可提高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腑开窍法针刺治疗伴便秘的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伴便秘的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37例,分别采用石学敏中风单元疗法中常用的通腑开窍法针刺进行治疗。结果:第一疗程后排便间隔时间、排便速度、排便难度积分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第二疗程后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治疗第一及第二疗程后便秘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腑开窍法针刺治疗伴便秘的出血性中风患者具有改善通便,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方法。方法:5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用芒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6例(治疗组),与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24例(对照组)作比较,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在降低肌张力、生活自理能力指数ADL提高与对照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芒针治疗中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经络辨证针剌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O.01)。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45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3例),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针刺治疗。完成疗程后,对瘫体功能康复等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愈显率48.61%,总有效率93.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03%和73.97%(P〈0.05)。结论:针刺结合药物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和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针刺干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探讨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共治疗4周后,观察其Ashworth评分、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上述四项评分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法针刺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均有疗效。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组相比,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对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和程度,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席银平 《河南中医》2013,(12):2102-2103
目的:观察开窍通络针法联合醒脑静、清开灵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开窍通络针法联合醒脑静、清开灵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力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能力状态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开窍通络针法联合醒脑静、清开灵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6.
黎芳 《北京中医药》2013,(12):933-934
目的观察朱琏针灸兴奋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临床疗效、C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ss评分、Barthel指数均有改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琏针灸兴奋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确切,并能促进肢体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疗效,寻找临床治疗的较好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化和多中心的试验原则,将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均每周5次,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为64.7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两组治疗后急性期入组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的疗效好于恢复期入组患者,针刺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治疗,且早期针刺介入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病人随机分成针刺抗痉挛组和针刺常规组,选用不同穴位,分别于治疗2周、4周后用改良的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MAS)进行评分,以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抗痉挛组MAS评分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2周后MAS评分有减小趋势,治疗4周后抗痉挛组MAS评分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4周后MAS评分减小。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4周后常规组MAS评分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MAS评分无明显减小趋势。结论: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治疗足够的疗程是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取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味天王补心丹结合坐位定点推扳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用天王补心丹结合坐位定点推扳手法、对照组40例用复方丹参片结合颈肩部软组织推拿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15天为一疗程)。结果:主要症状评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颅多谱勒检测检查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优良率90%,对照组优良率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天王补心丹结合坐位定点推扳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必要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75例采用经筋排剌法配合皮肤针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7%,治疗组为94.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显著。结论:经筋排刺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