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评估CHADS2评分预测卒中风险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收治并确诊的8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82例为对照组.结果与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均明显增高P<0.05;除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脑卒中等传统危险因素外,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嗜酒、高脂血症、左房面积扩大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均致使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高P<0.05.结论 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不仅与CHADS2评分上各项危险因素相关,且与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嗜酒、高脂血症、左房面积扩大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亦有密切关系,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治疗,以达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丁怀然 《中外医疗》2016,(22):108-109
目的:评价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康复结果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87例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康复情况。患者分为2组,心房纤颤组和非心房纤颤组。评估2组患者人口特征、疾病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各组入院及出院时的功能状态。结果心房纤颤组20例(22.9%),非心房纤颤组67例(77.1%)。人口统计学特征、并发症、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神经系统和大脑病灶无组间差异。多元分析发现,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与心房纤颤显著正相关。非心房纤颤组患者康复情况显著优于心房纤颤组。结论心房纤颤与脑梗死康复显著负相关。因此,早期识别和适当治疗心房纤颤可帮助患者实现更有效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孙静  宋静华  陈彤云  姜楠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90-159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发病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910例在我院心外科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电示波、心电图,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术前用药、术前B型钠尿肽水平、肌酐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超声心动图显示的左房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术中静脉桥及动脉桥的支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4 h肌钙蛋白Ⅰ水平,观察上述因素与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关系。结果在9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154例,发生率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16)、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P=0.002)、静脉桥数(P=0.015)和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P<0.001)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新发心房纤颤相关,P<0.05的相关危险因素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7)、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OR=1.002)、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OR=0.042)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独立相关。以B型脑钠肽水平作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670,说明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对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原因较多,高龄、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高和患者的再血管化程度不完全是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型脑钠肽水平对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7例合并心房纤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合并心房纤颤的脑卒中患者神经系统损害较严重,腔隙性脑梗塞发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结论:心房纤颤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非瓣膜病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及其抗凝治疗情况.方法 对2002~2007年我院收治的非瓣膜心房纤颤120例及其中合并脑卒中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瓣膜病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发生率25.8%,高血压、冠心病为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最常见原因,约占60%,抗凝治疗率仅为38%.120例中规律口服阿司匹林100~300 mg/d 42例,4例口服华法林,用药者中6例合并脑卒中,与未用药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基层医院应重视和加强对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以最大限度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心房纤颤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其慢性心力衰竭、栓塞、脑卒中等并发症多,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心房纤颤的发病和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老年心房纤颤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老年心房纤颤临床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作一综述。1老年心房纤颤的流行病学人群中总的心房纤颤发病率为0.15%~1%,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40岁为0.1%,〉65岁达6%,〉75岁者发病率达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评估国人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提取在南京卒中注册项目中登记的缺血性脑卒中随访2年的患者,对脑卒中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进行分层:无、有但已控制和有但未控制.采用Cox比例危险模型评估脑卒中再发的风险. 结果:登记患者第1年的脑卒中总体再发率为11.2%.在分析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心房纤颤和吸烟对脑卒中再发的影响显著.高血压患者有效控制血压、心房纤颤患者使用抗凝药均可使其再发危险减半(P<0.001).停止吸烟1年以上可使脑卒中再发的危险比率(HR)从1.71降至1.39(P<0.05).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对于脑卒中再发危险的影响无显著差异(HR为1.69和1.64,P>0.05). 结论: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率稍高于西方人群的水平.控制高血压、心房纤颤患者使用抗凝药、戒烟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鲜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0):113-114,116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治的120例因心房颤动而就诊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病因及发病情况。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纤颤的发病率增高;冠心病、高血压和高血压伴糖尿病均为心房纤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原因,持续性房颤患者也比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大。结论影响心房颤动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因素主要有高龄、冠心病、高血压、持续性房颤以及高血压伴糖尿病。抗凝治疗的效果能够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预防和有效的治疗心房纤颤以减少脑栓塞、心功能衰竭的发生。方法:对65例心房纤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心房纤颤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结论:心房颤动一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二是心房、心室发生重构,三是增加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积极有效的治疗心房纤颤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李继忠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9):591-592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36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脏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发病类型多样,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是心脏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是老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零差价政策实施后寻常型银屑病住院患者各类费用的变化情况,为更好落实零差价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上海市皮肤病医院2015年1月1日—2017年6月20日间寻常型银屑病住院的749例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住院期间各类总费用信息。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一般因素和零差价政策对各类费用的影响。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治疗费高于女性治疗费(P=0.003),年龄越大检查费越高(P=0.009),住院天数越多各类费用越高(P<0.001),差价政策对总费用、药品费、治疗费有显著影响(均P<0.05),对检查费无显著影响(P=0.68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药品费对住院总费用影响最大。同时纳入一般因素和差价政策因素分析发现,住院天数越多各类费用越高(P<0.05),住院总费用和药品费用方面,差价为5%与差价10%费用均显著高于零差价(均P<0.05),差价为15%与零差价时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差价为5%费用低于差价10%;治疗费方面,男性治疗费用高于女性治疗费用(P<0.05),差价政策对治疗费用无显著影响。 结论 零差价政策实施后,寻常型银屑病住院患者大部分医疗费用呈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住院费用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02年1月-2011年6月全部脑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首页和费用结算资料7420份,对其基本信息(年份、性别、年龄、职业、医疗付款方式、住院天数、入院情况、治疗结果等)进行一般性统计描述,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其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医保患者的住院费用没有明显高于自费患者;②随着年龄增长,患者的住院费用总体上呈增加趋势;③住院天数越长,患者的住院费用越高;④患者住院费用%k2002-2011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⑤脑梗死患者的住院费用构成以药费、化验费和放射治疗费为主;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为住院天数和住院年份等因素。结论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脑梗死患者的住院费用控制重点应放在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化验和不合理用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描述男性与女性老年人住院医疗费用的特征。方法对某院2006年老年男性与女性住院医疗费用进行分析。结果(1)性别比1.81,老年男性住院比例较高。(2)老年男性占用住院总医疗费用的构成比高达69.44%。(3)各年龄组老年男性例均住院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均高于老年女性(P〈0.05)。(4)90岁以上高龄女性例均住院费用高于同年龄组男性(P〈0.05)。结论性别与年龄是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评价带状疱疹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选取1044例带状疱疹患者,按有无实施路径化管理分为对照组(n=343)和临床路径组(n=701)。比较两组间平均住院天数、人均住院总费用、各单元费用及其比例的差异。选取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进行个案访谈。结果药品费用占总费用比例、护理费用、住院天数和诊疗费用为住院总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r=0.867、0.760、0.747和0.747,均P=0.000)。临床路径组的住院天数比对照组少1.03d,住院总费用下降312.68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和P=0.045),其中药品费、诊疗费、床位费和检查费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行政管理和医护人员普遍认为临床路径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但是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结论全面支持临床路径的深化与推进,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细化和优化临床路径表单,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配套相应激励措施,提高临床及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临床路径在白内障临床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医疗质量、规范诊疗过程、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经验,对临床路径应用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临床路径实施前后白内障临床治疗医疗质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历史回顾的方法,借助医院信息系统检索分别选择实施临床路径前和实施临床路径后的所有白内障相关入院患者的住院天数、术前住院日、住院总医疗费用、药费、检查费、患者满意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路径实施前后白内障病人的住院日、术前住院日、住院总费用、药费及检查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呈下降趋势.患者满意率较实行临床路径前有提升.结论在不削弱临床医疗效果的基础上,临床路径确实可以减少总住院费用、检查费及药费,规范诊疗流程,缩短住院日及术前住院日,并优化诊疗服务和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认知衰弱人群也逐渐增多,认知衰弱人群跌倒发生率、失能率、入院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目前关于认知衰弱老年人住院费用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了解认知衰弱对共病老年人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6月于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科住院的≥60周岁的共病患者188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中国版衰弱风险筛查工具(FRAIL)量表、简易智力状况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老年人进行衰弱评估、认知功能评估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后台提取实验室检查、住院费用明细等信息。按照住院当时是否存在衰弱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分为4组,即无衰弱无认知功能障碍组(N组)、无衰弱有认知功能障碍组(C组)、有衰弱无认知功能障碍组(F组)、同时合并衰弱和认知功能障碍组(CF组)。比较4组人群社会人口学、生活习惯、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结果、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共病老年人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CF组年龄、住院总费用高于其余3组,白蛋白水平高于N组和C组,F组白蛋白水平、住院总费用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F组患者一般医疗费用、诊断费、总治疗费、中医治疗费高于N组;CF组患者一般医疗费高于N组和C组,诊断费高于N组和F组,总治疗费、西药治疗费、中医治疗费高于N组、C组及F组,耗材费用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未校正模型,校正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模型,校正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模型,校正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模型中,认知衰弱均可增加共病老年人住院总费用(P<0.05)。结论 认知衰弱可增加共病老年人住院总费用,认知衰弱共病老年人住院总费用较高,住院费用主要来源于药物治疗。认知衰弱住院患者的康复锻炼相对缺乏,营养支持力度较差。因此,减少认知衰弱老年人药物使用,加强老年综合征的防治可能减少认知衰弱共病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8.
刘述益  曹颖  李勇   《四川医学》2017,38(11):1269-1273
目的探讨五种常见老年慢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情况,从而探索控制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的方法。方法运用2015年至2016年某三甲医院住院几种常见慢性病老年人住院费用调查的数据,选取相关指标,对几种常见老年慢性病的医疗费用负担的水平进行描述和比较分析。结果调查研究显示老年人慢性疾病中高血压患者比例最高,调查对象中患1种慢性病比例最高,高血压住院总费用最高,脑梗塞住院日均费用最高。在两种合并慢性疾病中,高血压合并脑梗塞住院费用最高,脑梗塞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均费用、日均费用最高;在三种合并慢性疾病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脑梗塞住院费用最高。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脑梗塞人均费用、日均费用最高;在四种合并慢性疾病中,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梗塞人均费用、日均费用最高,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住院费用最高。五种常见老年慢性疾病住院费用主要集中在10000~50000元区间。住院医疗费用在10000~50000元区间的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比例最高。结论为控制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首先应控制高血压医疗费用,做好高血压预防保健工作,减少老年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减少老年患者住院率,从而减少老年慢性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同时要加强对老年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防治,走预防为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临床路径模式在新农合患者中的实施情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将2011年5月-2013年5月住院的新农合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模式的48例做为观察组,实施一般模式的48例做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模式进行连续的规范化的治疗,对比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路径模式在新农合患者中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医院的服务流程,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保证了新农舍患者的参合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术后医院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直接经济负担及对住院时间的影响,以期为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经济学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山东省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 4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卡钳值为0.02,采用不放回抽样)及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直接经济负担及住院时间。 结果 (1) 共有22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5.33%,倾向性评分匹配成功228对。(2) 匹配前,非医院感染组和医院感染组中位住院总费用分别是50 971.40元和65 739.67元,中位住院时间分别是17、23 d。(3) 匹配后,非医院感染组中位住院总费用是52 177.10元,医院感染组是65 739.67元,总的直接经济负担是13 562.57元,其他各项医疗费用也均高于非医院感染组,且以西药费增加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864, P<0.001)。(4) 非医院感染组中位住院时间是17 d,而医院感染组是24 d,比非医院感染组延长7 d(Z=-11.532, P<0.001)。(5) 住院总费用床位费诊疗费检查费治疗费化验费护理费西药费卫生材料费在所有的医院感染类型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手术费和住院时间在医院感染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以手术部位感染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住院总费用最高。 结论 神经外科术后医院感染率较高,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并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且以多部位感染患者的损失最重。医院感染管理者应制定有效方案预防医院感染,以改善患者预后,减轻住院经济负担,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