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卡地平联合艾司洛尔在颅内动脉瘤螺旋圈栓塞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螺旋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术损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目前有增多的趋势。但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是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1],因此术中维持循环稳定至关重要。在此观察了尼卡地平联合艾司洛尔用于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监测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8例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监测护理及治疗经过。结果 经过正确的治疗和监测护理,本组病例全部获得了痊愈。结论 术前周密的准备和心理辅导与宣教、术中准确的配合、术后严密的监测与护理是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喉罩通气在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颅内动脉瘤采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术治疗效果较好。本研究拟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联合喉罩通气道用于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临床效果并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采用GDC对1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68个动脉瘤,其中100%闭塞的144个,95%闭塞的14个,90%闭塞的10个;全组6例死亡,死亡率3.6%。术中并发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9例,脑梗死2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2例;3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随访5~54个月,全组术后均无再出血。结论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应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设计,并采用与之相应的栓塞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囊性膨出,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1991年Guglielmi等首次报道了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动脉瘤。我院自1998年10月~2000年10月成功为1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术,效果满意。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采用美国波士顿公司GDC栓塞治疗17例患者中1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者,术前Hunt和Hess分级:Ⅰ-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1例死亡,3例轻度短期神经功能障碍,13例痊愈。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为理想,但还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T鉴别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SAH患者及4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GDC栓塞术后患者的CT特征。结果55例SAH患者中,出血以鞍上池(44/55,80.00%)、外侧裂(25/55,45.45%)分布为主;4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GDC栓塞术后患者颅内高密度分布以静脉窦(39/45,86.67%)、后纵裂(20/45,44.44%)、小脑幕(18/45,40.00%)分布为主;GDC栓塞术后脑内高密度CT值升高明显,平均值大于75HU,与SAH比较边界相对清晰,对脑裂、脑池及静脉窦正常形态影响小。结论CT显示的病灶分布部位、密度、形态有助于鉴别GDC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造成的颅内高密度影与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的SAH。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前多无症状,其患者多因动脉瘤破裂后出血而就诊.本院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对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铂金丝弹簧圈(GDC)的问世以来.血管内栓塞治疗由于疗效可靠.微侵袭.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本院自1998年至2005年5月.对19例对颅内动脉瘤进行了铂金丝弹簧圈栓塞。现将麻醉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而又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而80%-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20世纪90年代,一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装置(GDC)进入临床应用领域,随着栓塞材料的改进和栓塞技术的革新,运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预防再出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患.一些研究机构甚至建议将血管内栓塞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这些问题.明确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1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4mm或瘤颈与瘤体比≥1/2)患者,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0.5~1a。结果 11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或球囊保护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7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脑血管DSA或CT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电解与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接受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选用机械性可脱式弹簧圈(MDS),观察组采用电解性可脱式弹簧圈(GDC)。比较2组栓塞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观察组栓塞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GDC进行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效果明显优于MDS,且其可控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  金奕 《护理学杂志》2004,19(8):37-38
对45例(51个)颅内动脉瘤病人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 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术前认真进行心理护理和各项术前准备;术中做好手术配合,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给予清醒病人心理支持;术后合理用药,处理并发症.结果 51个动脉瘤中完全栓塞38个,大部分栓塞13个.45例中恢复良好34例,中残4例,重残2例,昏迷 3例,死亡2例,有效率95.6 %.  相似文献   

15.
汪晖  刘靖  周红霞 《护理学杂志》2003,18(10):768-769
对69例颅内动脉瘤病人进行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其中4例并发动脉瘤破裂再出血,3例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穿刺处绷带松散致穿刺部位血肿。其原因分别为机械刺激、凝血机制改变、血压急剧波动和术中肝素化、术后鱼精蛋白中和不够及穿刺点压迫包扎欠佳等。经及时对症处理。治愈4例,好转2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16.
支架植入术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6例30个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支架植入术弹簧圈栓塞术,术后6~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刻疗效:24个复杂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次全栓塞(栓塞95%以上),2个不完全栓塞;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载瘤动脉通畅。随访2例动脉瘤复发,未见支架移位、塌陷、狭窄,载瘤动脉通畅、光滑。结论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技术。  相似文献   

17.
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率占全部颅内囊性动脉瘤的30%-35%,其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的病因之一。1991年Guglielmi等发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GDC)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到如今应用日趋广泛。本文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本院DSA证实。并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作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6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架和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87例患者9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支架辅助技术为首先选择合适的Neuroform支架跨动脉瘤颈释放,长度超出瘤颈近、远端各5mm,微导管通过支架上的网孔进入动脉瘤,一期或分期完成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后,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支架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31个,次全填塞(〉90%)3个,大部填塞(70%~90%)1个,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50个,次全填塞4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同时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2个,次全填塞1个,无死亡。平均随访5.8个月,其中支架辅助栓塞再通率16.7%,球囊辅助栓塞再通率12.5%。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栓塞技术较支架辅助技术具有更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2例动脉瘤患者实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80例,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结果 9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完全栓塞67例,大部分栓塞17例,部分栓塞8例,术后死亡2例,皆为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大量额叶脑内血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高血压及Hunt-Hess分级是影响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有效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现代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都能经血管内途径栓塞治愈,从而免除了开颅手术。自2003年以来,我科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0例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女17例,男13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45.5岁。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8例,颈内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所有病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经脑CT检查证实,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术前患者均清醒,9例行急诊栓塞治疗,其余21例择期手术。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