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肝硬化30例,肝细胞癌28例,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及凝固法测定其血浆D-D及Fhg含量。结果肝硬化组:肝硬化B级、C级组血浆D-D、Fb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B级、C级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1)。肝癌组D-D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肝硬化组D-D含量与肝癌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D-D、Fhg含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反映一种隐匿型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过程,动态观察血浆D-D及Fhg含量,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及预后的估计,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心梗患者病程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先进的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32例心梗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D及FIB水平.结果心梗患者急性期血浆D-D和FIB含量明显升高(P<0.01);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重型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轻型(P<0.01);预后差的患者恢复期血浆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预后好的患者(P<0.01).结论心梗后血浆的D-D及FIB水平检测对疗效的观察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血清葡萄糖(BS)、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bg)进行检测来探讨其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靳小石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2(3):404-405,408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大肠癌患者34例及良性病患者31例,于术前采血并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大肠癌患者组内按照Dukes分期标准分为4组,并对组间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大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样,两组之间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亦有显著差别,大肠癌患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大肠癌患者的各亚组中,Dukes D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期(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且D二聚体对大肠癌的分期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进展中的作用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病例组,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独立危险因素。对其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动态监测,有助于早期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与胃癌疗效、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对胃癌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取300例胃癌患者和4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血浆D—dimer含量采用乳胶凝集半定量法测定,血浆Fg含量采用Clauss法测定。结果300例胃癌患者中,胃癌初治组、难治转移组、治疗缓解组的血浆D—dimer和取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缓解组的血浆D—dimer、Fg水平较初治组及难治转移组有明显下降。结论血浆D—dimer和Fg水平变化与胃癌的病情变化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胃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实验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46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22例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根据血糖浓度把糖尿病分为血糖(BS)≤10 mmol/L(26例)和BS≥10 mmol/L(18例)两组,结果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且随血糖浓度增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病情监测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含量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凝固比浊法对40例LC和57例HCC的血浆FG加以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2.90±0.46)mg/L相比,LC组的血浆FG含量明显降低(1.81±0.83)mg/L,(P<0.01),其中肝功能代偿期为(1.89±0.34)mg/L,失代偿期为(1.53±0.26)mg/L,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相反HCC组的血浆FG含量(3.75±1.41)mg/L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随肿瘤不同分期(Ⅰ、Ⅱ、Ⅲ)呈递增趋势.结论血浆FG含量异常与LC和HCC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和结局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塞患者由于体内血栓形成 ,必然存在凝血纤溶活性异常 ,其中血浆D 二聚体活性增高已得到普遍证实 ,但与脑梗塞预后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对 6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不同治疗时期D 二聚体水平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进行观察 ,探讨D 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塞预后的关系。1 对象及方法1.1 对象 :急性脑梗塞组 89例 ,男性 58例 ,女性31例 ;年龄 35~ 8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均在 6h内 ,均符合第 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正常对照组 65例 ,男性 36例 ,女性 2 5例 ;年龄 4 0~ 78岁 ;选自我院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法国StagoSTA—R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对100例PHC患者,80例良性肝病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D二聚体和Hcy分别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Hey水平高于良性肝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肝病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Hcy水平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与Hcy联合检测对肝肿瘤的良恶性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体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118例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ARDS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间段内在西安市胸科医院就诊的118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FIB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对全部患者实施综合性治疗,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FIB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1.04±0.39)和(4.80±1.15),对照组(0.50±0.10)和(2.72±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0.51±0.11)和(2.78±0.56),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照组数据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ARDS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FIB与D-二聚体水平异常上升。通过积极治疗可降低上述指标水平,改善高凝状态。FIB与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了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伽玛刀治疗后6个月内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凝血功能以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变化,观察出现放射性肝病情况,以及肝功能损伤后的转归等。结果治疗后3个月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值增高,血清清蛋白下降,凝血功能PT、APTT、TT延长,血清ALT、AST、AKP值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还发生4例放射性肝病,提示肝功能有明显损害。而在治疗后6个月上述各项异常参数显著改善,肝功能明显恢复。结论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可引起肝损伤,肝损伤多以治疗后3个月左右最明显,治疗后6个月左右可以恢复,提示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多数肝癌患者行伽玛刀治疗肝功能可以承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浆D-二聚体在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疾病的变化特点。方法 运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38例消化性溃疡出血,25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出血,26例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52例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进行测定。结果 消化道良性溃疡出血血浆D-二聚体在正常范围,消化道肿瘤出血组升高,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明显升高。结论 D-二聚体的测定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鉴别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LC)和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0例LC和57例HCC的血浆D-dime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C组和HCC组的血浆D-dimer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特别是HCC组中同时伴有LC的患者。在LC组中,代偿期患者的D-dimer血浆含量明显低于失代偿期(P<0.01);在HCC组中,血浆D-dimer含量随肿瘤分期(Ⅰ、Ⅱ、Ⅲ)的逐步进展而升高(P<0.05,P<0.01)。结论LC和HCC患者血浆D-dimer含量的异常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提示其可作为评价患者病情和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安徽地区肝癌组织中HBV基因型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中国安徽地区肝癌组织中HBV基因型的分布状况。方法应用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对96份肝细胞癌组织和90份HBV携带者血清进行HBV基因型检测。结果在65份分型的肝癌组织标本中,B基因型23份(35.4%),C基因型28份(43.1%),B+C混合基因型8例(12.3%),B+D混合基因型6例(9.2%)。在90份HBV携带者血清中,B基因型39份(43.3%),C基因型35份(38.9%),B+C混合基因型12例(13.3%),B+D混合基因型4例(4.4%)。C基因型在肝癌组织中占优势,而HBV携带者血清以B基因型为主。结论中国安徽地区肝细胞癌组织中存在基因型B、C及混合基因型B+C与B+D,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内皮抑素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水平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自行制备的内皮抑素多克隆及单克隆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水平.结果血清内皮抑素水平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健康人分别为(39.76±15.85)ng/ml及(28.58±7.92)ng/ml,原发性肝癌患者显著高于健康人(F=7.23,P<0.05);血清内皮抑素水平在原发性肝癌无远处转移与伴有远处转移患者分别为(34.63±12.56)ng/ml、(45.07±21.47)ng/ml,血清内皮抑素水平与肿瘤有无远处转移有关(F=6.97,P<0.05);血清内皮抑素含量在肝癌肿块直径>10cm为(38.94±16.97)ng/ml,而在肿块直径小于10cm的患者为(29.62±11.78)ng/ml,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F=6.13,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水平显著增高并与肿瘤的大小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苦参碱对肝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苦参碱对肝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增殖、体外杀瘤活性的影响.方法:将苦参碱分为0.1,0.2,0.4,0.6,0.8 g/L 5个浓度组,分别加入含有IL-2的DMEM培养基,体外诱导扩增TIL,通过MTT法检测TIL增殖、体外杀瘤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苦参碱体外对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苦参碱低浓度组(终浓度分别为0.1,0.2 g/L)对TIL作用不明显, 高浓度组(终浓度为0.8 g/L)能抑制TIL增殖和体外杀瘤活性(P<0.01),中浓度组(终浓度分别为0.4, 0.6 g/L)能促进TIL增殖和体外杀瘤活性(P<0.01),CD8 数量有所增加,CD4 /CD8 比值有所下降(P<0.01).结论:合理利用苦参碱可增强患者肿瘤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