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者随机选择69例恶性肿瘤患者,男性36例,女性33例,年龄22~86岁,中位年龄60岁,应用CT和MR对肝脏转移灶作了前瞻性对照研究。CT检查包括平扫(NC-CT)、进床式动态团注增强CT(DIB-CT)和延迟CT(D-CT),团注增强方式用150~180ml碘造影剂,以2~3ml/s或5ml/s注射10s后改用1ml/s。扫描速度为7~10层/分。层厚8~10mm。D-CT则在静脉注射60g碘造影剂后4~6小时检查。69例中,NC-CT34例,DIB  相似文献   

2.
TIA患者脑动态CT峰值时间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脑动态CT峰值时间(TTP)灌注成像对短暂性脑局部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7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进行脑动态CT扫描TTP灌注成像检查。感兴趣区层厚10mm,扫描矩阵512×512,曝光电压和功率与常规扫描相同。动态CT检查为在启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的同时对感兴趣层面进行连续快速扫描。曝光时间为1s,连续扫描40s,共40层。碘对比剂为300mg碘海醇,流量为8ml/s,总量为40ml。CT检查结束后,用自编软件进行动态增强CT数据处理。用手工画线方式将脑实质与颅骨、皮下组织、脑室和图像背景分割,最后仅留下脑实质的彩色TTP灌注图像。结果:17例常规CT检查(包括增强检查)和12例常规MR检查均未发现脑内有与TIA发作临床表现相符合的新鲜病灶。脑动态CT扫描TTP灌注成像显示脑内有与TIA发作临床表现相符合的病灶14例(82.35%)。其余3例脑TTP灌注成像未见异常。结论:虽然动态CT峰值时间脑灌注成像只能进行单一层面的检查,但其方法简单、易行,可显示常规CT和MR无法发现的早期脑缺血区的血流异常,对TIA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该方法优于CBF和CBV灌注成像。  相似文献   

3.
作者收集了12例经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重点讨论了肝脏FNH在三期螺旋CT中之非典型表现,并与以往文献所述之典型CT征象作了比较。12例肝FNH的三期螺旋CT扫描方法是先以5ml/s的速度团注20ml对比剂,在腹腔动脉水平扫描,以测定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然后团注180ml对比剂在峰值后5s、注药后60s以及12~15min时分别作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层厚5mm。结果仅2例FNH符合常规增强CT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作者提倡应用大剂量团注加动态扫描的方法发现肝转移瘤。具体方法是大剂量造影剂静脉推注开始后45秒(而不是15秒)开始动态CT扫描。作者认为解决下列4个要素,动态CT可作为常规应用。1.需要有能作快速CT扫描的CT机并取得病人的配合,控制好呼吸及屏气;2.造影剂量在心肾功能正常者可达50g碘,60%造影剂180ml于140秒注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114例经证实的肝转移癌CT 表现。54例作增强前后检查、34例还作动态CT 检查,另26例只作非增强检查。动态CT 检查是10秒内快速静注65%Angiografin 50ml,注药后10秒、30秒、50秒扫描。增强检查则是静脉快速点滴65%Angi-  相似文献   

6.
作肝癌动脉栓塞时,往往要作右膈下动脉选择性造影和栓塞,而膈下动脉起始部变异甚多,有的会使选择性插管很费时。因此,作者对在栓塞术前全肝动态CT扫描能否确定右膈下动脉起始部作了研究。对象是肝细胞癌30例,在血管造影的作全肝动态CT扫描。血管造影时,除右膈下动脉从腹腔动脉发出者外,其余均作选择性右膈下动脉造影,确认其起始部。CT扫描的对比剂用碘苯六醇90ml,注入速度为3ml/s。从开始注入30s后作全肝螺旋扫描,X线束宽10mm,进床速度10mm/s,图像重建除2例厚5mm外,其余均是10mm。这种扫描方式并不是特意为显示有膈下动脉起始部而设计。  相似文献   

7.
作者前瞻性分析了50例临床疑诊胰腺癌病人的CT和1.5T MR检查。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7岁。41例(82%)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34例系动态扫描。平均层厚5mm,层间距5.7mm或10mm。增强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10mm。动态CT扫描于静脉快注60ml造影剂(2ml/s)后开始,另继续团注入40~90ml造影剂连续作3~6次动态扫描。48例(96%)行MR检查者均采用1.5T超导系统,假门控自旋回波:T_1加权象TR250~300,TE20;T_2加权象TR2000,TE70;梯度回波成象翻转角为30°~50°,层厚10mm,间距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100例肝细胞性小肝癌(病灶直径小于3cm)分别用不同影象学方法作了检查。实时超声检查98例,增强CT扫描97例,肝血管造影99例,其中随机选择60例于普通血管造影后行门静脉造影CT和1或动脉造影CT检查。43例作碘油CT扫描,方法为从肝固有动脉和/或肝左、肝右动脉内注入5 ml 碘油,术后零到75天内作非增强CT 扫描。患者首次诊断依据为血清甲胎蛋白增高(21  相似文献   

9.
CT多层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用于术前评价胸主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评价了胸主动脉增强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对术前制定治疗方案的价值。53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采用螺旋扫描方式采集数据,用19号针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Iopramide(300mg/ml)100ml。扫描方式或采用5ml/s的快速手推注射,在注入40ml后即开始扫描,或是在100ml团注后立即扫描。扫描层厚5~10mm,螺旋CT的螺距为1,扫描间隔15~20s。图像用Advantage Windows1.2重建。对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道了11例组织学证实肝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男10例,女1例,年龄47~70岁。CT扫描用9800扫描机或相当的第三代扫描机。1cm层厚,静脉注射对比剂120ml。10例于增强前、后扫描,1例只增强扫描。CT扫描后两周内作MRI检查,使用2.0或0.5T扫描机,6例于T_1WI上作了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1.
CT是儿童腹部钝伤后发现腹部损伤最常使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它能确定损伤的存在和范围。作者报告5年中615例腹部钝伤的儿童CT扫描体会。全部儿童作平扫和以3ml/kg的43%Conray团注增强检查,除临床明显怀疑有胃肠道损伤而增强CT扫描未显示病变,为发现病变位置可使用胃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35例钝性创伤致肾损伤病人的螺旋CT作了回顾性研究。口服对比剂后,以2ml/s静脉注射100ml对比剂根据标准程序完成腹部和盆腔的最初CT。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开始后延迟60s,均用螺旋技术扫描获得CT影像。 结果显示,3例在最初CT确定无对比剂外渗,后在延迟扫描上检出肾脏收集系统损伤。这3例均因各种原因获得重复CT扫描。这种所见结果已改变了肾创伤初始的CT诊断。例1,男性,30岁。在创伤后作了脾切除,肝和结肠的损伤修补,术后病人有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动态扫描胰腺实质强化时相优化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利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探讨胰腺实质最佳强化时相。材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排除胰腺病变而行上腹部CT检查者 40例。选择胰腺实质显示最完整一层作动态增强扫描 ,扫描周期为 4s(其中扫描时间 1s ,间隔 3s) ,团注对比剂后 ,延迟时间 15s ,持续扫描至 71s ,共作 15层动态扫描。结果  40例正常胰腺实质高峰时相的分布为 :36例 ( 90 % )在 39~ 5 1s之间 ,1例 ( 2 .5 % )小于 39s ,3例 ( 7.5 % )大于 5 1s。腹主动脉 38例 ( 95 % )在 33~ 47s之间达到高峰 ,2例 ( 5 % )小于 33s。结论 经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当采用 2ml/kg体重对比剂剂量 ,注射速度为 3ml/s时 ,正常胰腺实质最佳强化时相为 39~ 5 1s ,即胰腺实质期。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最佳强化时相为 33~ 47s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延迟增强CT的诊断价值,对腹部增强CT检出的44例46个肾上腺肿块作了研究。其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21~88岁。37例有肺癌等恶性病病史,另7例中,4例为肾上腺肿块的随访,3例因腹痛行CT检杏。经CT随访6月~2年,确诊了32例34个病变;经皮活检8例;手术4例。最后证实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各23个。35例作了螺旋增强CT,层厚7mm,Pitch=1.5:1,在静脉团注对比剂后70s扫描,其余9例完成了常规增强CT,层厚7mm,间隔5mm,注射对比剂后40s扫描。44例均获得了15min的延迟增强扫描,所用扫描参数相同。44例在同时或4个月内还获得了肾上腺肿块的平扫CT,其中螺旋CT36例,常规CT8例。从平扫、动态扫描和15min的延迟增强扫  相似文献   

15.
作者收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例肝血管肉瘤,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4~80岁。所有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剂量150ml,注射速率2.5~5.0ml/s。对比剂注射开始28s后作动脉期扫描,70s后作门脉期扫描。层厚7mm或10mm,螺距1.0~1.5,其中1例在对比剂注射4min后作了延迟扫描。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专家对每例CT图像作了分析。确定各例病灶的数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及其分流支大部分在肝外,肝内者罕见。作者复习了33例肝硬化病人的CT和MR扫描,并复习了100例2组CT和MR扫描结果,分辨出常见的肝内门静脉分流支,确定其肝内和肝外副脐静脉的比例。CT扫描采用GE 9800型或Hilife型CT机,增强动态CT扫描,将对比剂150ml以2~3ml/s和0.8ml/s速度分两次注入。扫描层厚5mm,层间距7mm。MR扫描采用1.5T或0.5T设备。使用SE序列,T_1加权,TR/TE=600/19,T_2加权,TR/TE=  相似文献   

17.
作者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诊断13例临床上怀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管痉挛的价值,其中12例常规血管造影显示有颅内动脉瘤,10例作了急诊夹闭。用螺旋CT机先作普通检查,层厚10mm,间隔10mm,随后用螺旋CT扫描,参数为:120kV,175mA,1s,层厚2mm,床速2mm/s(螺距为1:1),采集时间31s,视野21cm。在枕大孔后缘平面开始扫描,以2ml/s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100ml,扫描前延迟25s。以1mm间隔  相似文献   

18.
非钙化性孤立性肺结核瘤在胸片上很难与周围性肺癌鉴别。增强CT可以为鉴别良、恶性结节提供有益的信息。作者回顾性分析了过去7年间,11例手术切除并证实了的12个非钙化性结核瘤病灶,每个病灶直径均小3cm。11个结核瘤病灶做了动态增强扫描,另1个病灶做了静滴增强扫描。做CT动态增强扫描时,100ml碘对比剂以1~2ml/s的速率经肘前静脉输入,在注射开始后20~25s内,从肺尖扫描到肺底,层厚5~10mm,层距10mm,扫描时间1s,扫描床移动时间2s,在一次屏住呼吸时获得8帧层面的阁像,在第一次扫描20s后再做第二次扫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SPN与AO CT增强比值在螺旋CT动态增强薄层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观察证实79例成年患者肺部孤立结节(直径≤3 0 cm)进行研究,其中周围型肺癌 47 例,结核瘤 23 例,炎症结节7例,错构瘤2例。在静脉注射碘对比剂100 ml(3 5 ml/s)前后,对病灶进行一系列薄层扫描,测量增强前后各扫描层面的CT值,计算结节的最大增强 CT值和 SPN/AO值,分析结节的增强类型。 结果 肺癌和炎症结节的最大增强值(47±15 Hu和45±19 Hu)大于结核瘤的最大增强值(18±9 Hu)(P<0 01),肺癌和炎症结节 SPN/AO值(40±20%和 45±29%)大于结核瘤的SPN/AO值(12±12%) (P< 0 01),肺癌和炎症结节的最大增强 CT 值和 SPN/AO 值无显著性差异(P>0 05)。 结论 SPN与AO CT增强比值在螺旋CT动态增强薄层扫描中能准确判断SPN的增强程度,可提高SPN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动态容积CT在宫颈癌全器官灌注中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探讨640层CT在宫颈癌全器官灌注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的CT灌注特征。方法对12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行320层CT灌注扫描。经肘静脉高压团注对比剂(7ml/s,350mg/ml),监测腹主动脉CT值自动触发行全子宫CT灌注扫描。用图像对位(Body registration)技术处理原始容积数据包,然后用体部灌注(Body Perfusion)软件进行图像和数据后处理。对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的CT灌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例宫颈癌患者全子宫完整显示,所有患者完成原始图像对位。宫颈癌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均呈速升型。在灌注图上,宫颈癌显示清晰,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灌注明显增高,宫颈癌的血容量(AF)(255.42±28.14)ml/min/100ml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AF(168.34±7.49)ml/min/100ml(t值为3.189,P<0.05)。结论 640层CT的宫颈癌动态容积CT灌注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CT灌注作为综合评价宫颈癌的一种影像学手段,可很好评价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常规CT扫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