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发生规律。方法选取本院2010—2013年收治的240例出现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病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各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频率以及临床表现,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患者年龄、用药时间等的关系。结果临床上β-内酰胺类、氨基苷类、喹诺酮类以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多,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出恶心呕吐、皮疹、腹泻、发热等症状,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给药方式、时间以及患者年龄之间存在着较紧密的联系。结论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在应用时要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规范、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患者上报的47例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病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用药途径、所用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生素致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41~60岁;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事件最多;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过敏反应。结论医疗机构应重视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探讨抗生素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30例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报告,总结记录其性别、年龄、过敏史、造成不良反应的抗生素类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对上述因素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同时,总结抗生素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及累及组织器官.结果 年龄分布上有41~50岁、51~60岁之间、有既往过敏史,给药类别为头孢类、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给药后30min内,其发生位置主要位于皮肤及附件,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面部浮肿、皮疹、剥脱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结论 抗生素药物使用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要把握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从相关影响因素入手,做到对症处理,促进临床用药合理性,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生素对药物不良反应,并探讨合理的临床应用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市2014年1月至今2233次出现抗生素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对抗生素的种类、不良反应的高发年龄段、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年龄集中在51~75岁.发生不良反应的抗生素种类以左氧氟沙星最多,其次为头孢曲松.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其次为瘙痒.结论:抗生素使用不当可导致不良反应出现,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治疗效果,在选择用药时应给予高度重视,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诱发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儿童使用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42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全部为11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系统损害主要为皮肤、全身性损害及呼吸系统损害;有既往过敏史的患者应用该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不良反应主要在用药60 min内出现。结论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应在年龄、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特点和规律,应规范儿童应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178例住院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06-2007年我院22454例使用抗生素的住院患者发生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并对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与其种类、抗生素联用、用药时间、患者年龄、预防性用药等因素有关。 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针对易感患者应用预防性微生态制剂对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于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3,(16):173-174
目的研究并分析西药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基本规律及其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12月所收治住院患者中出现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620例为研究对象,就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物品种、抗生素类型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是出现西药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最主要药种类型,占41.13%(255/620);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最主要类型,占51.29%(318/620);皮肤及皮肤附件损害是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最主要临床表现,占48.06%(298/620)。结论西药抗生素不良反应问题值得重视,需要慎用此类药物,加强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王天银 《首都医药》2008,15(8):40-40
目的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6年收集到的2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的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5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涉及3类,12个品种药品,其中抗生素所占比例较大.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主要是皮疹.结论 医院是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场所,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江华  郑霞敦 《中国当代医药》2011,(30):157+159-157,159
目的:分析头孢菌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相关临床表现。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6月~2010年12月使用头孢菌类抗生素发生的不良反应(ADR)206例病例报告,对其年龄、性别、使用药物种类、不良反应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发生与性别无关,20~50岁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发生ADR率最高,静脉滴注发生率高于其他方式给药,多表现于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头孢菌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临床应分析导致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高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98例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国内2003年1月至2005年2月应用参麦注射液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有关,其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过程前30 min,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及药师应重视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做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研究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对头孢类抗生素导致不良反应的分布作出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的1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分为对照组(无不良反应)86例与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2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以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为因变量,构建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发现年龄、联合用药以及使用剂量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高龄、联合用药以及使用剂量过大均是危险因素,临床上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1—2011年应用苦碟子注射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R)报道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苦碟子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与年龄无关,女性多于男性,发生ADR的时间无明显偏向。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的全身性反应和皮疹,严重者出现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结论临床医师与药师应了解苦碟子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106例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总结其规律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106例抗生素所引起药物不良反应(ADR),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女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过程中发作的比例显著高于用药后发作(P<0.05);涉及抗生素类别前三名分别为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其中β-内酰胺类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的抗生素(P<0.05);过敏性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ADR(P<0.05);中度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重度反应(P<0.05)。结论抗生素ADR发生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ADR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反应,程度以中度为主,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为主要的抗生素类别;严格掌握抗生素的用法用量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降低抗生素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孢类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及其对策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2例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累及器官系统的临床表现,商讨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5d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结论临床头孢类抗生素的使用应高度重视不良反应发生的监测,积极应对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药不断出现,临床用抗生素类药品种也在逐年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为了解我院抗生素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文就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所收集147例抗生素类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他莫昔芬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为临床监测其不良反应并避免严重不良后果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工具,对2002年~2010年国内医药学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收集伏立康唑不良反应报道,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的分布、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8篇,60岁以上老年人,有合并用药史者易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神经系统、视觉系统、消化系统,其中视觉损害、引发幻觉、肝损害为主要表现,其他不良反应散在发生.结论 临床应用伏立康唑时应注意密切监测,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药,给予对症治疗,避免出现严重后果.可以通过对患者用药过程进行监护等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致急性胰腺炎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自上市以来国内外发表的关于其引起急性胰腺炎不良反应的文献,按照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史、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涉及11例患者,18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最高(36.36%)。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短的为用药12 h,最长的为用药10周后,停药或减量或更换药品后不良反应症状可痊愈或好转。结论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致急性胰腺炎不良反应需引起医务人员重视,尤其是应用于儿童时。建议临床在应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推荐剂量和疗程给药,并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急性胰腺炎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利培酮致不良反应10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学敏  张友慧 《医药导报》2004,23(8):0603-0604
通过对利培酮所致不良反应101例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从性别、年龄、用药日剂量、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不良反应分布情况与临床表现等方面,分析利培酮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以便合理应用该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氨茶碱临床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表现形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有关资料,统计分析氨茶碱不良反应的年龄、性别、给药方法、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所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结果:氨茶碱不良反应的发生以静脉给药、老年人用药常见,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尿潴留及加重哮喘。结论:氨茶碱安全范围小,临床应用易发生不良反应,故用药应小心谨慎,尽量做到用药个体化并做好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2015年1月—2020年4月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后出现ADR的71例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情况,分析ADR的分级、临床表现、涉及的具体中药注射剂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