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病例:男,79岁,中上腹阵发性胀痛伴黑便2个月、外院钡餐摄片示胃底平滑肌肉瘤而入院。查体:全腹软,中上腹深压痛,未及腹块,肝脾肋下未及。双乳腺轻度发育,未及肿块。入院后胃镜检查:贲门7~8点处见一8cm×10cm巨大肿块,呈紫色,血管丰富,未行活检。CT示胃底贲门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肝胃韧带淋巴结肿大,拟胃癌。在全麻下行胃近端癌根治术(D3)、食管胃远端吻合术。术中发现肿瘤位于胃贲门后壁,直径8cm,穿透浆膜层,与腹腔干第7、8、9组淋巴结粘连。腹腔内其他脏器未见转移灶。术中冰冻病理示胃恶性肿瘤,倾向低分化癌。术后病理报告:胃底贲门绒毛膜…  相似文献   

2.
孙生虎  苏瑞琴 《腹部外科》2009,22(4):208-208
我院2007年2月至2008年9月行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肠套叠3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为女性,67岁。于2007年2月因小弯胃体癌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见癌肿位于胃小弯距贲门2cm,癌肿较大、浸出浆膜、周围器官无受累,肝脏无转移,行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功能性连续空肠间置代胃术”。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60岁,68 kg,175 cm.2010年9月6日因"贲门癌"在山西省肿瘤医院普外二科行胃癌根治(D2+)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患者于2010年9月26日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胃腺癌Ⅲ级,溃疡型,5 cm×5 cm×1.5 cm,浸润胃壁全层达浆膜外,累及食管下段,可见脉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送检上下切缘未见癌细胞.淋巴结:小弯侧16/17,大弯侧0/3,肝十二指肠韧带1/4.送检网膜组织未见癌细胞.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56岁。因乏力1个月,呕血18天入院。体检: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上腹部轻压痛,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直肠指检:直肠黏膜光滑,未触及异常包块。胃镜检查:贲门小弯侧及后壁可见病灶,周围黏膜隆起呈结节状。CT检查:食管胃连接区不均匀增厚,明显强化,第3组淋巴结增大。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采用Roux-en-Y吻合,腔镜下经食管放置抵钉座,食管空肠吻合采用我们自行设计的半端端吻合方式。术后病理:癌组织侵犯至浆膜下层。手术标本近、远切缘及送检网膜均未见癌组织。诊断:食管胃结合部低分化腺癌伴淋巴结转移5/35。术后TNM分期:T3N2M0,ⅢA期。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44岁。因双乳胀痛10 d于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2008年9月曾因胃窦癌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窦小弯侧溃疡型印戒细胞癌,侵犯黏膜下层,切缘未见癌累及,取小弯侧淋巴结6枚,5枚有癌转移,大弯侧淋巴结7枚,均未见癌转移,未行免疫组化检查。术后行  相似文献   

6.
病人 男 ,5 3岁。 2 0 0 2年 7月在全麻下行食管中段癌三野清扫术。术后病理报告 :食管 (中段 )中分化鳞癌 ,大小 4 5cm× 3 0cm ,溃疡型 ,癌组织浸润食管壁全层。上段食管旁淋巴结见癌转移 (2 7个 ) ,颈部淋巴结 (5个 )、胸部气管旁淋巴结(5个 )、隆凸下淋巴结 (4个 )、中段食管旁淋巴结 (3个 )、下段食管旁淋巴结 (2个 )、贲门旁淋巴结 (2个 ) ,胃小弯及胃左淋巴结 (3个 )均未见淋巴结转移。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未行辅助化疗 ,出院后进食正常 ,活动自如。同年 12月病人自觉左腋窝异样感 ,触摸时发现包块 ,无疼痛 ,入院诊治。查体 :双侧…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71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10余年,加重1天入院。体检:精神尚好,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平、全腹软,无压痛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肛检(-)。辅检:胃镜及活检报告胃角部腺癌,胸片未见异常。于硬膜外麻醉下拟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见胃幽门区小弯侧浸润性肿块,约2×2×1cm,质硬、不规则,侧腹壁、肝脏表面、肠管浆膜面及盆腔内广泛性分布似黄豆大小淡黄色球形结节,小肠粘连成团块。考虑胃癌腹腔内广泛转移而未行根治术,仅于侧腹  相似文献   

8.
尽管技术手段不断改良更新,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的腔内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仍然在技术上充满挑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据此,我们团队利用“一体化捆绑技术”使用经口抵钉座置入系统改进了这一过程.本文视频展示了1例胃多原发腺癌病例:贲门](T1)和胃窦(T2)各见一病灶,仅小弯侧幽门周围见1枚可疑淋巴结肿大,未见转移征象.一般地,我中心对于近端胃局部进展期癌常规行No.10组淋巴结清扫,但本例贲门 处为早期病变,故行腹腔镜全胃切除、D2-No.10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4岁。上腹部疼痛1个月于2006年12月6日入院。既往无胃病史。查体:腹软,肝脾未触及,右上腹饱满,可触及一5.0cm×6.0cm大小包块,触痛明显,上界不清。胃镜检查:前壁偏小弯侧黏膜略隆起,大小约2.5cm×2.5cm,表面粗糙,散在糜烂。病理活检:胃腺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胃窦大弯侧见-3.5cm×2.2cm阴影,有增强,诊断:胃窦大弯侧间质瘤可能性大。临床诊断:早期胃癌,胃间质瘤(中度恶性)。于2006年12月9日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远端胃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胃窦前壁近大弯侧有一大小约7.0cm×6.0cm外生型肿块,边界清.未侵及黏膜.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梭形细胞瘤。胃窦近小弯侧黏膜有一大小约2.0cm×1.5cm肿瘤。  相似文献   

10.
<正> 我科于1991年以来使用圆吻合器经腹行贲门癌根治性切除15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7例,女66例,年龄30~72岁。贲门区癌肿113例,贲门胃底癌18例,贲门胃体癌(胃小弯侧或胃前后壁上端)22例。有5例尚处于早期,无吞咽困难,体检时发现;进展期148例。125例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有转移,有3例癌肿直接侵犯胰腺上缘,形成局限性肿块:,全组无远处转移或明显种植转移病例。术后病检结果:溃疡型腺癌115例,粘液癌17例,鳞腺癌21例;1例断端有癌残留,152例未见癌残留,低分化腺癌37例,中、高分化腺癌116例。  相似文献   

11.
患者全身麻醉,5孔法建立气腹。探查:无腹水,胃壁未见肿瘤外侵,胃周淋巴结稍肿大,未见腹盆腔种植转移,行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毕II式+Braun吻合)。手术路线:切开肝胃韧带,沿右侧膈角表面打开,显露贲门右侧;打开胃结肠韧带,进入胃、结肠系膜融合间隙,游离并离断胃网膜右血管,清扫No.6组淋巴结;离断十二指肠;清扫胰腺上区淋巴结,顺序是:No.5、12a、8a、11p、7、9;随后清扫No.1、3、4sb、4d组淋巴结;离断远端胃,标本于脐周约3.5 cm小切口取出;取屈氏韧带以远40 cm处空肠,与残胃行侧侧吻合(毕II式吻合),距胃肠吻合口25 cm处,行输入袢、输出袢侧侧吻合(Braun吻合)。所有操作均在腹腔镜下完成。  相似文献   

12.
进展期胃近端癌联合脾脏切除8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忠亚  单国平 《腹部外科》2001,14(5):287-288
目的 通过研究进展期胃近端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相关因素 ,阐述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5年 4月~ 2 0 0 1年 4月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的胃近端癌联合脾脏切除手术87例 ,探讨联合脾脏切除的指征。结果 进展期胃小弯近端癌No⑩~ 淋巴结转移率 7.2 % (2 /2 8) ,大弯侧及胃底部癌转移率明显增高 ,分别是 43.6 % (7/ 39)和 45 % (9/ 2 0 ) ,有明显差异 (P <0 .0 1)。结论 进展期胃近端癌联合脾脏切除 ,小弯侧癌应根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 ;大弯侧及胃底部进展期癌如有根治可能应联合脾脏切除为宜。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2岁。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余,未予特殊处理。后症状逐渐加重,术前半流质饮食。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体检无特殊。外院胃镜示距门齿26~31 cm处可见菜花样肿物,病检示食管鳞状细胞癌。我院病理会诊示食管鳞状细胞癌,胸部CT提示右下肺结节。患者于全麻下行胸、腹腔镜食管中下段癌根治、胃代食管左颈部机械吻合、右下肺切除、预防性胸导管结扎、高位空肠造瘘术。行胸腔镜探查见右下肺结节直径约1.5 cm,表面胸膜无凹陷,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余肺未发现实质性肿块,无胸腔积液及肺不张。腔内直线切缝楔形切除右下肺肿块,快速冰冻切片报告“肺癌,腺癌可能性大”。考虑双原发癌可能,征求家属意见后行胸腔镜下右下肺叶切除。探查见中下段食管肿瘤5 cm ×4 cm ×3 cm,质中,伴食管旁、隆突下、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肿大。结扎切断奇静脉弓,游离胸段食管,清扫淋巴结,结扎胸导管。仰卧位,左颈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游离食管。腹腔镜下腹腔探查,未见转移灶,切开网膜,结扎胃短、胃左血管,将胃游离。上腹正中切口,制作管状胃,上提至颈部。横断食管,将胃与食管行左颈部机械吻合,减张缝合吻合口,闭合胃残端,行高位空肠造瘘。术后病理诊断:①右下肺高-中分化腺癌(支气管残端未见癌,送检5组、7组、10组、11组淋巴结共10枚未见癌)。免疫组化:TTF-1(+),CK7(+),CK20(-),VEGF-C (-),EGFR(+),ERCC-1(-),RRM-1(+),P53(-),Ki-67Li 约10%。②食管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侵及管壁全层(食管残端、胃断端、网膜、食管周围淋巴结、胃周围淋巴结、贲门淋巴结、胃左淋巴结、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共17枚未见癌)。免疫组化:PCK(+),CK5/6(+), P63(+),VIM(-),CK(-?  相似文献   

14.
例1,32岁,因胃癌术后10个月,右腹股沟出现肿物3d,于1999年7月22日入院。患者10个月前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胃窦部小弯侧黏液腺癌,浸润达浆膜外组织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于3d前洗澡时发现右腹股沟有一花生米样大小的肿物,无特殊不适。体查:右腹股沟可扪及一大小约2cm×1cm质硬肿物,表面光滑,无触痛,活动良好,睾丸正常。B超:肝、胆、胰、脾、肾及膀胱、前列腺、睾丸等均未发现异常,右腹股沟精索内有2.4cm×1.3cm低回声占位病变。活检病理报告:精索浸润性黏液腺癌,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术后失访。例2,25岁,因右精索肿物1个月,在外院行右…  相似文献   

15.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因"反复排尿困难2年余,血尿14 d"急诊入院。患者既往胃癌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黏液腺癌,溃疡型,侵及全层,上、下切缘及网膜组织中未见癌,小弯侧淋巴结(9/11)见癌转移,大弯侧及送检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CK(+),CK20(+),CDX2(+),Ki-67(+约30%)。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49 g/L,红细胞1.53×1012/L,白细胞4.70×1012/L,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早期胃癌不同扩大手术的实际意义,以选择合理的胃切除和淋巴结清除范围。方法以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施行规范D2及扩大手术的217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施行不同扩大手术的原因、淋巴结清除的必要性及第Ⅱ站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术6例,No.5、6淋巴结均未见转移;联合脾、脾动脉切除2例,No.10、11p、11d淋巴结均未见转移;胃下部癌联合横结肠系膜切除3例,No.15淋巴结未见转移。以上病例术中多数误认为进展期胃癌而扩大了胃切除或淋巴结清除范围,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较多。胃下部癌清除的第Ⅱ站淋巴结中No.11p、12a、14v均未见转移;黏膜下癌(sm癌)中,No.7、8a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黏膜内癌(m癌)(P〈0.05);淋巴管癌栓阳性者No.7淋巴结转移较阴性者明显增多(P〈0.001),No.1、13淋巴结转移仅出现在淋巴结转移高危病例(sm、癌灶大于3.0cm、凹陷型,淋巴管癌栓阳性)。结论早期胃癌不需施行淋巴结扩大清除术和联合脏器切除。早期胃上部癌不需施行全胃切除术。早期胃下部癌中No.11p、12a、14v淋巴结不需清除.但对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高危病例,应行标准D2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8岁,因进食困难20 d于2010年9月3日入院。30年前曾因胃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体格检查:上腹部轻压痛。腹部CT平扫:贲门及相邻小弯侧占位性病变。局部病变与脾动、静脉相邻,伴贲门周围、胃小弯旁、肝门区、胰腺后方多发淋巴结转移,肝脏多发转移瘤。  相似文献   

18.
胃原发性鳞状细胞癌和腺鳞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简称胃鳞癌)及腺鳞癌在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中极为罕见。至1985年国外文献报道胃鳞癌不足80例,国内至今仅报道胃鳞癌10例,腺鳞癌9例。我科1989年共收治胃鳞癌及腺鳞癌各一例,占我科近10年来胃癌总数的0.32%(2/6 17),与国内外资料相似,现报道及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例1,男性,54岁。因上腹隐痛、间歇性黑便4月住院。胃镜检查见胃体中、下部偏后壁有3×3cm不规则肿物突入胃腔,表面满布新鲜出血,病理报告为胃鳞状细胞癌。术中见胃体后壁小弯侧有10×8×8cm肿块,浆膜受侵并与胰腺体尾部浸润粘连,小网膜挛缩增厚致肿块固定,食道下端及贲门正常。脾门、大网膜、腹主动脉旁均有散在的花生米大小淋巴结,因不能切除,仅取大网膜淋巴结送病理检查,报告为淋巴结内低分化癌转移。  相似文献   

19.
病史报告刘医师:患者,女,60岁。4年前因一胃体部低分化腺癌”在我院治疗,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局部淋巴结D3切除术”,术中见胃体部后壁溃疡型肿块,浆膜面可见侵犯,未发现肝、腹膜等远处转移。术后病理检查报告:胃体部低分化腺癌侵犯浆膜层(S1),癌肿大小为5cm×5cm,切除淋巴结1、3~9、12~16组,共检出淋巴结104枚,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共发现转移淋巴结4枚,计算转移度为3.85%(4/104),转移淋巴结位于第3组和第5组。术后按FAM方案化疗6个月共6个疗程。病人出院后恢复较好,4年来食欲可,无腹痛、恶心等不适,大便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5年7月手术治疗101例EGC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16%)伴有淋巴结转移的EGC均为胃下部癌。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8%,黏膜癌为7%(P〈0.05)。微小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小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直径1.1~2.0cm及〉2.0cm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及28%(P〈0.05)。高分化EGC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及20%。黏膜癌仅累及N1淋巴结,而黏膜下癌则可转移至N2。结论EGC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灶大小有关。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合理选择EGC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