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常规颈丛阻滞易并发膈神经、喉返神经、颈交感神经麻痹,易出现麻醉阻滞不全。改良的颈丛阻滞试图运用手法压迫、定向扩散来克服这一问题。作者试用改良法作颈丛神经阻滞术13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男35例,女102例;年龄17~67岁;ASAⅠ~Ⅱ级。甲状腺手术108例,锁骨骨折18例,甲状舌骨囊肿4例,颈部带状疹止痛4例,预淋巴结活检取材3例,共137例,249侧颈丛阻滞。其中,作亚甲蓝染色试验16例(38侧)。阻滞液为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复合液,染色液为阻滞液中加入亚甲蓝1mg。二、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中颈浅丛阻滞改良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甲状腺肿块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颈浅丛神经阻滞法(即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药阻滞颈浅丛).对照组:采用C4横突一针阻滞法.局部麻醉药均为0.25%罗哌卡因.由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共同评价阻滞效果,监测抬头肌力,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等.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切皮时(T2)、分离瘤体时(T3)、手术结束时(T4 )5个时间点的血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同组T0时间点比较,对照组T2、T3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T1、T2、T3时间点的HR均显著增快(P值均<0.05);实验组T3时间点的SBP,DBP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T2、T3时间点的HR显著增快(P值均<0.05).实验组T2、T3时间点的SBP,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实验组的阻滞有效率为95%(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2/40,P<0.05).两组各时间点的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神经阻滞后,两组患者头颈活动均自如,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改良颈浅丛神经阻滞法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应用改良的颈神经丛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一点法深浅颈神经丛阻滞。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深丛均为0.25%布比卡因液或1.14%利多卡因和0.14%地卡因混合液,每侧各约5-6ml。A组为与深丛相同浓度的局麻药液,每侧约8-10ml,B组为与A组所用药同等剂量,但其浓度为A组的2/3(即加入1/3容量的生理盐水),使浅丛容量较A组增加1/3,约为11-13.5ml。结果:两组病人经过顺利,均无并发症。阻滞效果均较好,但A组病人在手术进行到牵拉甲状腺上极时,有12例病人牵拉痛较明显。结论:低浓度高容量法颈丛阻滞,效果可靠、安全、并发症少,是甲状腺大部切除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5.
颅内或颅外脑动脉 (A)阻塞引起脑血供障碍、脑梗塞常威胁中老年患者的生命 ,死亡占据第 3位 ,仅次于心肌梗死 [1 ] 。目前常用颈 A内膜剥脱术治疗颅脑 A阻塞 ,可改善大脑循环 ,并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我科 2 0 0 1年 11月在颈丛麻醉下行颈 A内膜剥脱术治疗 1例右侧颈 A粥样硬化狭窄闭塞的患者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6 3岁 ,高血压、糖尿病 型 ,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血栓形成 ,收入内科保守治疗。经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图像显示 :右侧颈 A粥样硬化狭窄及闭塞 ,转外科手术治疗。颈丛麻醉下经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斜行切口 ,… 相似文献
6.
吴群飞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5,4(1):45-45
颈丛神经阻滞广泛应用于颈部手术,尤其是甲状腺手术。传统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因穿刺深度难以掌握。而容易引起膈神经或喉返神经麻痹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自2001年10月以来,笔者摸索了一种新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无1例麻醉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覃立生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1983,(1)
颈丛神经阻滞适用于颈部手术,但传统的“三针阻滞法”操作繁琐费时,临床应用不广。我院自1966年开始采用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现将63例的情况作一总结。 63例中男17例,女36例;年龄9~61岁,多为青壮年;单侧阻滞32例,双侧31例;手术种类计甲状腺次全切除13例(其中11例为甲亢),甲状腺腺瘤或囊肿切除37例,甲状舌骨囊肿或瘘切除3例,颌下肿瘤切除3例,颈淋巴结切除2例,其他手术5例。术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5岁,顽固性呃逆10天。经中医药,针灸治疗无效,呃逆持续.不止。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药物配方:2%利多卡因8ml,VB_(12)500μg, VB_6 50mg,东莨菪碱0.5mg加水至16ml,每侧颈深丛注射8ml。 相似文献
9.
10.
11.
朱梅君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3(2):124-124
目的:解除顽固性膈肌痉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方法:应用颈丛神经阻滞治疗膈肌痉挛。结果:5例,患者膈肌痉挛全部解除。结论:颈丛神经阻滞是治疗膈肌痉挛的直接、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杜玉玲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22):2727-2728
目的解除顽固性膈肌痉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方法顽固性膈肌痉挛26例,采取过分散注意力、深吸气后屏气、重复大口呼吸、快速饮水和针灸推拿及药物等治疗。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取胸锁乳突肌中点的外侧缘,触及颈4横突,用装有2%利多卡因5ml 0.75%布比卡因5ml混合液的10ml注射器,连接7号针头,直刺颈4横突,注射利布混合液6~8ml。结果26例患者膈肌痉挛全部解除。结论颈丛神经阻滞是治疗膈肌痉挛的直接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未见不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正> 我院自1993年至1995年采用改良法颈丛神经阻滞117例,用于甲状腺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7例,男42例,女7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6例.ASA分级Ⅰ—Ⅱ级。手术时间最短1小时15分,最长2小时45分,平均1小时50分。均为单侧甲状腺腺瘤,行单侧甲状腺切除。 1.2麻醉方法与结果:患者仰卧,头转向对侧,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为穿刺点。皮肤消毒后,用7~#注射针刺入胸锁乳突肌深面和中斜角肌、肩胛提肌浅面之间,回吸无直液和脑脊液后,注入0.25% 相似文献
14.
"落枕"中医又叫做失风,临床上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以至转动失灵为主要症状.认为与外感风寒侵袭颈项经络,气血滞涩及情绪有关[1].西医尚无明确的定义,称谓有"斜方肌综合征"、"急性颈肌筋膜炎"、"急性斜颈"或"局部型颈椎病"[2].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均采取颈_(2、3、4)三针注射法。近来我们改用为颈_4一针注射法,应用于甲状腺等颈部手术共5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操作方法:病人仰卧,头侧向。操作者用7号注射针头连接20ml 注射器,内盛0.8%利多卡因与0.17%丁卡因混合液15ml,内含1:200,000肾上腺素。于第4颈椎横突处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的交叉点上约1.5cm 处,相当于甲状软骨外角水平线上),与皮肤垂直进针,通过筋膜触及有坚实的骨性感觉,表示针尖已触及颈_4横突。针固定后回抽无血,即可注入药液,一侧量为15ml。 相似文献
16.
17.
我院从1982年4月至1986年9月,对甲状腺手术、锁骨骨折复位行神经阻滞228例,麻醉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现总结如下。颈神经丛来自颈2、3、4、三对颈脊神经,分深浅两组。浅组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分为升支、横支和降支,司皮肤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19.
甲状腺及前颈部手术具有应用颈丛神经阻滞的强烈指征,本文对 240例此类病人分别用一针法颈深丛和颈浅丛神经阻滞就其用药量、麻醉效果及毒副反应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颈丛神经阻滞,既往多采用一针法和三针法, 麻醉效果虽能满意,但用药后毒性反应及其他并发症时有发生。自1987年7月我们采用头皮针进行连续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一、操作方法1、体位、选点与穿刺:病人去枕仰卧,两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用9号或8号头皮针接20毫升注射器、在颈3横突处将头皮针垂直刺入皮下,再将针倾斜45°、向下向内稍向后刺入,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