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64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峰  周静然  赵传军  王勇  余河  黄博   《放射学实践》2010,25(3):312-3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价值。方法:对25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连续容积扫描),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结果:25例AIH患者按Stanford分型,A型2例,B型23例。MSCT征象:25例均见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厚度≥5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平扫呈高密度11例,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8例,等密度6例。21例见钙化内移征象,5例可见穿透性溃疡征,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18例,内膜渗透3例,血肿分层征象2例。并发心包积液4例,胸腔积液16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瘤2例。结论:MSCT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且便于治疗后随访观察,可以作为AIH的首选诊断及随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及优势。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对32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行CT检查并诊断为壁内血肿。结果:32例按Stanford分型:A型8例,B型24例。其直接征象:沿主动脉壁的环形或新月形低密度影,无撕裂的内膜片。间接征象:钙化的动脉壁内移10例,溃疡18例,主动脉粥样硬化改变8例。并发胸腔积液3例。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或微创的情况下清晰地显示壁内血肿,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CT检查资料,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处理,观察图像,分析结果.结果 35例患者中DeBaKey分型Ⅰ型8例,Ⅱ型2例,Ⅲ型25例;其中11例内膜钙化斑内移,9例穿透性溃疡,6例并发心包积液,15例胸腔积液.结论 64层螺旋CT以快速、无创的方法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位置、范围及其他并发征象,对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巨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 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21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MSCT检查并诊断为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结果:21例按Stanford分型,A型5例,B型16例.MSCT所见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直接征象: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间接征象:钙化内移5例,穿透性溃疡征9例,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改变13例,内膜渗漏5例.并发征象:心包积液3例,胸腔积液10例,主要分支血管受累3例,主动脉夹层6例,主动脉瘤2例.结论:MSCT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能为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MSCT可作为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首选诊断及随访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方法 收集主动脉壁内血肿12例,对其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按Stanford分型,A型3例,B型9例.MSCT表现:主动脉壁呈新月形增厚12例,厚度为10~16 mm,增强后未见强化;内膜钙化斑块内移7例;穿透性溃疡征3例;内膜渗漏4例;合并胸腔积液5例,心包积液1例,左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夹层1例;3例治疗后随访可见主动脉壁内血肿厚度呈动态变化.结论 MSCT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部位、累及范围、厚度及有无并发症,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MS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H)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证实AIH患者的MSCT表现。结果:25例主动脉壁增厚均5 mm,其中17例新月形增厚,8例环形增厚,伴内膜钙化移位3例,穿透性溃疡6例,5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合并心包积液;增强扫描后23例增厚的主动脉壁未见强化,2例静脉期壁内可见小片絮状强化。结论: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准确区分主动脉夹层及AIH,为临床AIH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晓辉   《放射学实践》2011,26(3):317-320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及CT和MRI诊断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及5例可疑壁内血肿患者的病例资料。12例因胸痛或腹痛入院、经CT或MRI扫描时发现,4例为外伤或内科疾病行胸部或腹部检查时意外发现;另外搜集18例主动脉夹层及11例主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增厚7例,新月形增厚5例,环形和新月形增厚同时存在或不规则增厚4例,腔内无内膜片及真假两腔形成,增厚的血管壁内无对比剂进入。5例可疑主动脉壁内血肿表现为管壁轻度环形增厚。18例主动脉夹层均可见真假两腔及内膜片,其中14例其真假腔在横轴面图像上表现为"D"字形或反"D"字形,真假两腔内均有对比剂进入;11例主动脉瘤表现为血管瘤样扩张或梭形扩张,无真假两腔和内膜片,其中8例可见附壁血栓。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及MRI多方位成像能够诊断较为典型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并与主动脉其它常见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16层螺旋CT对11例AIH患者行平扫和CTA扫描。将采集的薄层数据在AW4.3工作站上行MPR和VR重建。结果:A型IMH 3例,B型IMH 8例。MSCT主要征象为:11例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大于5mm,呈等密度或高密度,无内膜片撕裂及真、假两腔形成;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内膜钙化内移4例;内膜渗漏3例;穿透性溃疡3例。结论:MSCT结合MPR和VR重建技术能准确、直观地显示IMH的范围和其它并发征象,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超声在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IM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间 529例行丰动脉血管成像及超声检查,其中诊断壁内血肿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61岁.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64排CTA诊断IMH21例,明显高于超声诊断的7例(P<0.05).IMH的CTA表现为半月状、环状增厚的动脉壁内血肿,伴有钙化灶内移(17例)、穿透件溃疡(1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例)及胸腔积液(15例);按Standford分型可分为A型9例和B型12例,2例伴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直接和间接征象,是一种五创而有效的诊断方法,优于超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表现。结果按Stanford分型,A型2例,B型5例。平扫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稍高密度增厚,内壁光滑,血管成像表现为增厚的主动脉壁无强化,钙化内移2例,伴主动脉粥样硬化4例,胸腔积液1例,主动脉夹层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联合扫描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等后处理。结果20例均较好地显示了真假腔和主动脉夹层内膜瓣,显示破121位置18例,显示分支血管受累情况16例,按DeBakey分型:Ⅰ型8例,Ⅱ型1例,Ⅲ型11例。出现胸腔积液9例,出现心包积液1例。结论多层螺旋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并能提供准确的临床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双主动脉弓的诊断价值,分析超声心动图漏诊的原因,旨在提高超声对双主动脉弓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本文总结了32例经CT、心血管造影及磁共振检查确诊为双主动脉弓的患儿,并与其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2例患儿中,超声诊断符合9例(占28%),超声漏诊23例(占72%);23例漏诊患者中,7例超声诊断为左位主动脉弓,16例超声诊断为右位主动脉弓。32例中双侧主动脉弓均开放者14例,其中左、右侧主动脉弓均发育者10例,超声诊断符合5例;一侧主动脉弓发育良好,一侧主动脉弓缩窄者4例,超声诊断符合1例。32例中双主动脉弓左弓闭锁者17例,其中右弓发育良好者13例,超声诊断符合1例;右弓有缩窄者4例,超声诊断符合2例;32例中双主动脉弓右弓闭锁者1例,其左侧弓发育良好,超声未诊断。32例双主动脉弓患儿中,31例合并心内畸形,20例伴有气道狭窄。结论:超声心动图能较准确地诊断双主动脉弓,但易漏诊,当胸骨上窝切面能同时显示左颈总动脉和右颈总动脉时应警惕双主动脉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ereatitis,AP)累及肾周间隙(perirenal space,PS)的CT表现及其在临床严重程度分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2月。2008年8月经CT检查并临床或手术证实的AP528例,分析PS受累89例CT表现,并分析其与临床严重程度分型对照关系。结果:重症AP受累率49.1%(81/165)明显高于轻症2.2%(8/363)(P〈0.01),PS受累CT表现为桥隔增粗模糊(85例),肾周脂肪间隙磨玻璃样改变(49例),积液(37例),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9例),积液和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仅出现于重症AP。若以PS受累作为重症AP筛选标准,则敏感性49.1%(81/165),特异性97.8%(355/363),准确性82.6%(436/528)。结论:CT能准确显示AP肾周间隙受累情况,PS积液和软组织密度影为重症AP特征性表现,PS受累CT表现在临床AP严重程度分型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NCA阳性小血管炎(ANCA-associated small vessel vasculitis,AASV)的肺部高分辨率CT(HRC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26例经临床证实的ANCA阳性小血管炎的胸部HRCT资料,对其HR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ASV的主要表现包括:①间质性改变:主要为网状改变,不规则网状改变17例(65.4%)、结节状网状改变3例(11.5%),在不规则网状改变中,树冠征阳性较具特点,共7例;其它有小叶间隔增厚22例(84.6%)、磨玻璃影22例(84.6%)、支气管扩张9例(34.6%)、胸膜下线7例(26.9%)。囊状改变:葡萄串样2例(7.7%)、串珠样13例(50%)、蜂窝样9例(34.6%),囊内小叶核心征阳性较具特点,共13例(50%);②肺泡改变:其中弥漫渗出较具特点,共8例(30.8%),局部渗出1例(3.8%)、空气捕捉征3例(11.5%)、树芽征1例(3.8%)、实变灶3例(11.5%);③结节改变:均为散发,共10例(38.5%);④其它影像学改变:包括条索影22例(84.6%),斑片影12例(46.1%)、钙化灶(近胸膜下)3例(11.5%)、胸膜增厚17例(65.4%),结节状叶间胸膜增厚较具特点,共5例(19.2%),肺不张4例(15.4%)、纵隔、腋下淋巴结显示25例(96.2%);肿大4例(15.4%)、胸腔积液7例(26.9%)、心包积液4例(15.4%)、肺动脉高压3例(11.5%);⑤10位患者随访结果:无变化3例、加重5例,减轻2例。结论:HRCT可提供ANCA阳性小血管炎胸部病变的众多信息,对ANCA阳性小血管炎诊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良恶性病变胃壁增厚的CT表现特征,提高良恶性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诊断明确的42例胃壁增厚的CT表现,并以胃壁增厚的程度、对称性、强化特点和分布等以鉴别良恶性病变的特征性CT表现。结果:肿块型增厚19例;条状或带状增厚5例;溃疡型增厚5例;蒂型增厚1例;结节型增厚6例;不规则型增厚6例。其中,恶性15例,良性26例,未定型1例。结论:胃壁增厚在CT上表现直观、清晰,结合胃壁增厚的程度、类型、强化等特点可以鉴别其良恶性。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108例患者行胸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同时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108例螺旋CT胸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中,肺动脉栓塞53例,其中右肺动脉栓塞11例、左肺动脉栓塞6例和双侧36例,合并胸水10例、心包积液3例和肺梗死5例。血浆D-二聚体低于250μg/L的6例。排除肺栓塞并检出和诊断为其他疾病55例,其中包括心功能不全致间质性肺水肿、胸水10例,肺炎5例,肺结核5例,胸水、心脏增大3例,肺癌1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胸水、胰腺炎1例,降主动脉附壁血栓1例,肺间质纤维化1例。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早诊断和排除肺栓塞,造影前必须行CT平扫,以便检出和诊断胸部其他病变,螺旋CT可作为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怀疑肠系膜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并分析异常的MSCT征象。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7例,管腔内血栓影,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壁无强化,5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水肿增厚。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6例,肠管扩张积气、积液33例;肠壁水肿增厚伴密度改变(面包圈征)25例;肠系膜血管增粗,脂肪渗出(缆绳征)17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漩涡征)9例;肠系膜静脉管腔内充盈缺损36例,管壁强化(靶征)27例。结论:MSCT扫描与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能准确诊断肠系膜缺血并明确其缺血程度、范围,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血管壁的MR表现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临床确诊为大动脉炎的患者接受了MR检查,其中处于病情活动期20例,非活动期12例。分析并比较了两组患者受累动脉管壁的MR表现特征。结果:所有受累动脉的血管壁均不同程度的环形增厚。活动期组患者的管壁厚度较非活动期组患者明显增厚[(4.6±0.4)mm vs(3.4±0.6)mm,P〈0.01];比较两组增厚的血管壁形态,管壁呈“多环征”(分别为89/100和25/60)、内层明显强化(分别为66/100和24/60)、血管外界模糊不清(分别为72/100和20/60)等征象,经Х^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动脉炎血管壁的MR主要征象是管壁增厚及其信号改变。MRI能观察血管壁精细的形态学变化,对大动脉炎管腔狭窄前的早期诊断以及活动性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唐翔  吕滨   《放射学实践》2010,25(6):627-630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先天性心脏病肺静脉异常连接(APV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患者中男25例,女12例。22例经手术证实,对DSCT诊断APVC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双源CT诊断APVC的符合率为100%(22/22),对伴发畸形的诊断符合率为90.9%(20/22)。DSCT诊断完全型APVC 20例57.1%(20/35),最常见异常连接血管为上腔静脉48.9%(23/47)、垂直静脉42.6%(20/47),多数存在伴发畸形95%(19/20),房间隔缺损最常见52.6%(10/19)。DSCT诊断部分型APVC 42.9%(15/35),最常见异常连接为右肺静脉连接至右心房占51.6%(16/31),多数存在伴发畸形86.7%(13/15),房间隔缺损最常见46.2%(6/13)。结论:DSCT可以满足APVC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陈则君  孟宪平  谢旭纲   《放射学实践》2010,25(6):631-63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拟诊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行MSCT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影像医师评估,明确血肿的部位和范围。结果:30例壁内血肿中Stanford A型1例,Stanford B型29例。合并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AU)17例,占56.7%。合并胸腔积液8例,心包积液1例。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是主动脉壁内血肿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