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模式识别部分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对46种紫杉的衍生物进行药理肿瘤生物性的分类,成功率达100%。期望在新药设计研究中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化学计量优先方法。  相似文献   

2.
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杉醇(1)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天然抗癌药物,它是30多年来唯一一个引起全世界范围多学科的关注的抗癌药物.由浆果红豆杉(Taxus baccata)中含量丰富的10-deacetylbaccatin Ⅲ进行半合成得到了紫杉醇的衍生物紫杉特尔(2),经FDA批准也于1996年用于治疗乳腺癌.  相似文献   

3.
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利平  程克棣  朱平 《药学学报》2004,39(2):153-157
紫杉醇 (paclitaxel)是从红豆杉树皮或枝叶中提取出来的具有独特抗肿瘤作用的二萜类化合物 ,自1 992年美国FDA批准紫杉醇 (taxol)上市以来 ,其临床适应症不断扩展 ,成为治疗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肿瘤的一线用药。现已上市的紫杉醇类药物从原料来源上可分为 :直接  相似文献   

4.
为寻找新的综合性能好的紫杉烷类化合物,对sinenxanA(SIA)进行结构修饰。在SIA及其修饰物的C14位引入不同的的侧链,共合成新的紫杉醇类似物21个,对其中的15个化合物进行了3种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这些化合物的活性与紫杉醇比较,相差甚远。本文初步讨论了SIA衍生物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云  刘杰  张涛 《中国药业》2010,19(4):13-15
紫杉烷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然而其极差的水溶性却限制了临床应用。为了扩大紫杉烷类药物的应用范围,各种给药系统相继被开发。该文简要综述了现已上市紫杉烷类制剂和处于各研发阶段制剂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精细立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肿瘤药物紫杉醇(taxol)是一类新型的纺锤体毒药物。已有的关于紫杉醇及其类似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其分子结构中六元A环的C-13侧链与C4-C5-C20四元氧环对活性有重要贡献。本文研究了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中5/7/6三环骨架C-4取代方式不同的化合物(4个)及6/8/6三环骨架C-4取代方式不同的3类化合物(10个)的晶体结构,阐述了晶态下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因C-4取代方式不同对分子立体结构的影响,从晶体学角度给出6/8/6/4骨架与抗癌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31例紫杉烷类注射剂过敏反应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紫杉烷类注射剂过敏反应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临床上报的31例紫杉烷类注射剂ADR病例报告,按患者一般情况、给药途径、用法用量、合并用药、过敏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严重程度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例紫杉烷类注射剂过敏反应多数发生于给药后15分钟以内,女性多于男性,既往有过敏史的患者用药后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1.61%,预防用药和减慢滴注速度可减轻过敏反应程度。结论:临床应用紫杉烷类药物应加强用药监测和重视不良反应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8.
张云  闫世风  赵桂森 《齐鲁药事》2007,26(9):547-549
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属于紫杉烷类药物,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肿瘤活性,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可与微管蛋白的亚基结合抑制微管动力学,亦可通过激活多条信号转导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紫杉烷类药物抗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现代药物与临床》2005,20(1):24-24
作者对从美国引种、在以色列生长的欧洲红豆杉Taxus baccata L.中紫杉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及立体化学进行了研究。从该植物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5个新的紫杉烷类化合物,同时还分得40个已知该类成分。  相似文献   

10.
神经网络用于苯乙胺衍生物的QSAR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神经网络应用于定量构效关系(QSAR)中。采用改进的反向传播算法探讨了肾上腺素能阻断剂N,N-二甲基-2-溴苯乙胺取代衍生物的生物活性与取代基疏水参数(Σπ)和电子参数(Σσ)之间的关系。获得了精密的拟合及准确的预测(最大误差小于10%),优于多无线性回归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化学计量学工具(Chemometrics),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及较强的非线性处理功能,可望在QSAR及药物制剂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真菌发酵液中紫杉烷类化合物定量检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真菌发酵液经乙酸乙酯提取后通过薄层层析制成供试品溶液,在241nm处测定紫外吸收值。结果: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精密度和较高的回收率。结论:是一种检测真菌发酵液中紫杉烷类化合物含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抗多药耐药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紫杉烷类活性分子与多药耐药肿瘤的构效关系及其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报道,对紫杉醇6大区域的相关改造分别进行讨论,并就其临床研究及开发上市状况进行概述。结果 发现了许多对敏感肿瘤和多药耐药肿瘤抑制活性相当的紫杉烷类药物候选分子。结论 熟悉紫杉烷类活性分子与多药耐药肿瘤的构效关系,对开发新一代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紫杉烷类新剂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杉醇和多西他赛是临床治疗乳腺癌、卵巢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药物。由于紫杉烷类药物具有强疏水性,市售注射剂均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乳浮EL(cremophor EL)作溶媒,临床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为此,研究新型高效低毒性药物载体是近年来紫杉烷类新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紫杉烷类的新剂型如乳剂和微乳、前体药物、环糊精包 的、脂质体、纳米粒和嵌段共聚物等,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用于拮抗药化合物活性的模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9个化学参数和合适的扩展系数,对一批26个拮抗药化合物的活性建立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识别模式。选择21个样本为训练集,5个样本为预测集。结果表明,该种网络具有设计简单与收敛快的优点,可用于小样本问题的学习,获得满意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7.
美丽红豆杉心木中紫杉烷二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闵知大  江虹  梁敬钰 《药学学报》1989,24(9):673-677
从福建产的美丽红豆杉(Taxus mairei)心木中分离得四个紫杉烷二萜。其结构分别为1-去羟基巴苦亭Ⅵ(1-dehydroxy-baccatin Ⅵ,1),巴苦亭Ⅵ(baccatin Ⅵ,2),1-去羟基巴苦亭Ⅳ(1-dehydroxybaccatin Ⅳ,3)和红豆杉素J(taxinine J,4),其中1为新化合物,结构鉴定应用了高分辨1HNMR,1H-1H COSY等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短叶红豆杉韧皮部分离到的内寄生真菌在半合成液体培养基中产生紫杉醇及其相关化合物,以质谱,色 谱以及对紫杉醇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反应鉴定了紫杉醇,真菌培养物中的[1-^14C]乙酸和L-[U-^14C]苯丙氨酸为紫杉醇的前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型紫杉烷类化合物Lx2-32c的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微管蛋白聚合试验采用比浊法、肿瘤细胞增殖试验采用MTT法、肿瘤细胞周期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细胞内P53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分析法、细胞内α-tubulin的形态观察采用免疫荧光法;体内药效学采用人体肿瘤细胞裸鼠异体移植瘤模型。结果:Lx2-32c在体外对多种人体肿瘤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抗增殖活性;在体内明显抑制人胃癌BGC-823、人卵巢癌A2780及人肺腺癌A549肿瘤的生长。作用强度较同剂量的紫杉醇为强。作用机制研究表明,Lx2-32c在体外能明显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使人胃癌细胞(BGC-803、BGC-823)及卵巢癌细胞(A2780)阻滞于有丝分裂期(G2/M),并使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改变;诱导A2780细胞内P53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增高;促进肿瘤细胞α-tubulin聚合并形成稳定的微管束。结论:新型紫杉烷类化合物Lx2-32c在体内外均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与促进微管聚合形成稳定的微管束,从而使肿瘤细胞阻滞于G2/M期,并通过P53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天然紫杉烷类二萜化合物的^13C—NM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天然紫杉烷二萜的碳谱进行综述,并归纳6/8/6环与5/7/6环在碳谱上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