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模式识别部分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对46种紫杉的衍生物进行药理肿瘤生物性的分类,成功率达100%。期望在新药设计研究中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化学计量优先方法。 相似文献
2.
3.
4.
5.
6.
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精细立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肿瘤药物紫杉醇(taxol)是一类新型的纺锤体毒药物。已有的关于紫杉醇及其类似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其分子结构中六元A环的C-13侧链与C4-C5-C20四元氧环对活性有重要贡献。本文研究了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中5/7/6三环骨架C-4取代方式不同的化合物(4个)及6/8/6三环骨架C-4取代方式不同的3类化合物(10个)的晶体结构,阐述了晶态下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因C-4取代方式不同对分子立体结构的影响,从晶体学角度给出6/8/6/4骨架与抗癌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31例紫杉烷类注射剂过敏反应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紫杉烷类注射剂过敏反应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临床上报的31例紫杉烷类注射剂ADR病例报告,按患者一般情况、给药途径、用法用量、合并用药、过敏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严重程度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例紫杉烷类注射剂过敏反应多数发生于给药后15分钟以内,女性多于男性,既往有过敏史的患者用药后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1.61%,预防用药和减慢滴注速度可减轻过敏反应程度。结论:临床应用紫杉烷类药物应加强用药监测和重视不良反应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8.
9.
10.
神经网络用于苯乙胺衍生物的QSAR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神经网络应用于定量构效关系(QSAR)中。采用改进的反向传播算法探讨了肾上腺素能阻断剂N,N-二甲基-2-溴苯乙胺取代衍生物的生物活性与取代基疏水参数(Σπ)和电子参数(Σσ)之间的关系。获得了精密的拟合及准确的预测(最大误差小于10%),优于多无线性回归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化学计量学工具(Chemometrics),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及较强的非线性处理功能,可望在QSAR及药物制剂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抗多药耐药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紫杉烷类活性分子与多药耐药肿瘤的构效关系及其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报道,对紫杉醇6大区域的相关改造分别进行讨论,并就其临床研究及开发上市状况进行概述。结果 发现了许多对敏感肿瘤和多药耐药肿瘤抑制活性相当的紫杉烷类药物候选分子。结论 熟悉紫杉烷类活性分子与多药耐药肿瘤的构效关系,对开发新一代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紫杉烷类新剂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杉醇和多西他赛是临床治疗乳腺癌、卵巢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药物。由于紫杉烷类药物具有强疏水性,市售注射剂均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乳浮EL(cremophor EL)作溶媒,临床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为此,研究新型高效低毒性药物载体是近年来紫杉烷类新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紫杉烷类的新剂型如乳剂和微乳、前体药物、环糊精包 的、脂质体、纳米粒和嵌段共聚物等,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用于拮抗药化合物活性的模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9个化学参数和合适的扩展系数,对一批26个拮抗药化合物的活性建立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识别模式。选择21个样本为训练集,5个样本为预测集。结果表明,该种网络具有设计简单与收敛快的优点,可用于小样本问题的学习,获得满意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从短叶红豆杉韧皮部分离到的内寄生真菌在半合成液体培养基中产生紫杉醇及其相关化合物,以质谱,色 谱以及对紫杉醇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反应鉴定了紫杉醇,真菌培养物中的[1-^14C]乙酸和L-[U-^14C]苯丙氨酸为紫杉醇的前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型紫杉烷类化合物Lx2-32c的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微管蛋白聚合试验采用比浊法、肿瘤细胞增殖试验采用MTT法、肿瘤细胞周期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细胞内P53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分析法、细胞内α-tubulin的形态观察采用免疫荧光法;体内药效学采用人体肿瘤细胞裸鼠异体移植瘤模型。结果:Lx2-32c在体外对多种人体肿瘤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抗增殖活性;在体内明显抑制人胃癌BGC-823、人卵巢癌A2780及人肺腺癌A549肿瘤的生长。作用强度较同剂量的紫杉醇为强。作用机制研究表明,Lx2-32c在体外能明显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使人胃癌细胞(BGC-803、BGC-823)及卵巢癌细胞(A2780)阻滞于有丝分裂期(G2/M),并使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改变;诱导A2780细胞内P53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增高;促进肿瘤细胞α-tubulin聚合并形成稳定的微管束。结论:新型紫杉烷类化合物Lx2-32c在体内外均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与促进微管聚合形成稳定的微管束,从而使肿瘤细胞阻滞于G2/M期,并通过P53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