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老年核性及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β2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老年核性及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 β2 (TGF β2 )mRNA的表达有无差异 ,结合两种类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状态 ,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将老年核性与皮质性白内障的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 4 0例 (男、女比例 1∶1) ,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截取其前囊膜 (含晶状体上皮细胞 ) ,用RT PCR的方法检测出每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 β2 mRNA的水平 ,两组间u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核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 β2 mRNA的水平低于老年皮质性白内障组 (P <0 .0 1)。结论 :TGF β2 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状态 ,从而在白内障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老年核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有关 ,而皮质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退行性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老年核性及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mRNA的表达有无差异,结合两种类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状态,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将老年核性与皮质性白内障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男、女比例1∶1),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截取其前囊膜(含晶状体上皮细胞),用RT-PCR的方法检测出每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β2 mRNA的水平,两组间u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核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β2mRNA的水平低于老年皮质性白内障组(P<0.01).结论TGF-β2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状态,从而在白内障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老年核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有关,而皮质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退行性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的改变与不同类型老年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选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病人的晶状体前囊膜标本 ,其中白内障的类型被分为皮质型 (成熟期 )、核硬化型 (≥NⅢ 级 )、后囊下型和混合型。健康成年人透明晶状体的前囊膜标本来源于眼库的供体眼球。所有前囊膜标本经铺片、固定染色后 ,细胞计数测定前囊膜中央区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 (LECD)。【结果】健康成年男性透明晶状体LECD为 (4 15 2± 75 0 )个 /mm2 ,女性为 (4 874± 5 5 0 )个 /mm2 (P<0 0 1) ;核硬化型白内障 (≥NⅢ 级 )的LECD为 (5 12 0± 45 0 )个 /mm2 ,核硬化型白内障 (≥NⅢ 级 )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高于其他各组及正常对照 (P <0 0 1) ,其中男性与女性的LECD分别为 (5 15 0± 35 0 )个 /mm2 和 (5 0 0 5± 480 )个 /mm2 (P >0 0 1)。【结论】健康成年女性的透明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高于男性 ;核硬化型白内障 (≥NⅢ 级 )中男女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 ;以上结果结合当前流行病学的研究资料提示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高可能是核硬化型白内障发生的易感因素 ,为研究老年性白内障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性白内障(PEXC)发病及进展过程中前囊膜下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细胞凋亡或增殖功能与白内障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PEXC患者手术中取下的5~6 mm的前囊膜作为试验组,依照晶状体混浊类型进一步分型:核性混浊(n=24)、皮质性混浊(n=8)、白核(n=8)。对照组选取年龄匹配的老年性白内障(ARC)患者术中取下的5~6 mm前囊膜,同样进行进一步分型:核性混浊(n=24)、皮质性混浊(n=8)、白核(n=8)。将前囊膜行石蜡切片制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阳性细胞,统计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试验组α-SMA、bFGF、Caspase-3、c-fos、c-jun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试验组核性浑浊LEC的α-SMA、bFGF阳性表达率最高(P0.05);试验组白核LEC中Caspase-3、c-fos、c-jun阳性表达率最高(P0.05)。结论:α-SMA、bFGF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状态,而Caspase-3、c-fos、c-jun则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状态,从而在白内障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PEXC患者LEC增殖以及凋亡均较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活跃,且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PEXC患者核性白内障LEC以增生和分化为主,而皮质性白内障LEC以凋亡及退行性变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老年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形态学变化,为白内障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白内障手术中获取的不同类型老年白内障晶体前囊膜制成贴片,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密度、直径大小、细胞形态改变等。结果:老年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密度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099个.mm^2和4788个/mm^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皮质性、后囊下性、混合性及核性白内障细胞密度分别为37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阿斯匹林对平阳霉素诱导培养兔晶体白内障形成的抑制作用 ,研究阿斯匹林对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兔晶体体外培养方法 ,观察阿斯匹林对不同培养时间 (2 4h ,4 8h ,72h ,96h)平阳霉素诱导兔晶体混浊形成的影响。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晶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 P染色检测不同培养时间 (12h ,2 4h ,36h)晶体上皮细胞Bcl 2表达的情况。结果 :阿斯匹林可延缓和减轻平阳霉素诱导的兔晶体混浊的形成。培养 2 4h透射电镜下平阳霉素组和平阳霉素 +阿斯匹林组均检测到凋亡细胞。阿斯匹林 +平阳霉素组和平阳霉素组Bcl- 2染色的积分光密度在 12h分别为 2 5 1.0 1± 75 .2 7和 12 2 .2 3± 4 0 .74 (P <0 .0 5 ) ,在 2 4h分别为 178.6 3± 16 .84和 96 .15± 15 .76 (P <0 .0 5 ) ,在 36h分别为 114 .14± 2 9.86和 6 4 .71± 15 .5 3(P <0 .0 5 )。结论 :阿斯匹林可抑制平阳霉素诱发的兔晶体上皮细胞凋亡 ,延缓和减轻平阳霉素诱导的兔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体外晶体培养诱导兔白内障模型是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7.
叶东升 《河北医学》2004,10(12):1077-1078
目的 :采用遂道自闭式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治疗白内障 ,减小术后角膜散光 ,减轻组织损伤 ,减少并发症 ,较快恢复视力 ,降低手术费用。方法 :以 12点为中心 ,距角膜缘后 1.5mm~ 2 .0mm ,做一弦长 5 .5mm~ 6 .5mm反眉状切口 ,深度为 1/ 2巩膜厚 ,用 11号尖刀片向前潜行分离巩膜遂道 ,至角膜透明层内 1mm处刺入前房 ,前房内注入粘弹剂后截囊针环形撕囊 ,水分离皮质与核 ,并转动核 ,使核周皮质尽量分离 ,扩大内口 ,以注水圈匙娩出晶体核 ,冲净残留皮质 ,前房及囊袋内注入粘弹剂 ,植入人工晶体于囊袋内 ,缩瞳 ,吸出粘弹剂 ,整复切口 ,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 ,单眼包扎 2 4h。结果 :术后 1d~ 2周视力≥ 0 .5者 ,2 4眼 ,占 80 %。视力 <0 .5者 ,6眼 ,占 2 0 %。术后三个月矫正视力 >0 .8者 ,为 86 .7% ,散光度数 1.2 5± 0 .75。结论 :采用遂道自闭式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治疗白内障 ,术后角膜散光小 ,视力恢复快 ,组织损伤轻 ,并发症少 ,手术费用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在人眼中的表达及对白内障患者人晶体上皮细胞 (humanlensepithelialcells ,HLEC)增殖的影响。方法 取人眼球免疫组化测定bFGF蛋白 ;白内障术中取晶体前囊膜bFGF培养 ,4 8小时后免疫组化染色和JDIAS医用多功能图象分析软件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阳性面积率。结果 bFGF在晶体及晶体周围组织广泛存在 ;其促白内障患者HLEC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且与白内障患者年龄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bFGF促白内障患者术后残留HLEC增殖 ,参与了后发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 5 1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增殖状态 ,比较PCNA标记指数和核分裂象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形态计量技术对 5 1例精原细胞瘤组织切片进行PCNA染色 ,并计数PCNA标记指数和核分裂象计数。结果 :5 1例精原细胞瘤PCNA标记指数为 2 9 88± 10 86 ,核分裂象计数 / 10HPF为 2 4 31±11 0 0 ,二者显著正相关 (rs=0 5 0 5 ,P <0 0 1)。结论 :PCNA标记指数和核分裂象计数在一定程序上均可反映精原细胞瘤瘤细胞的增殖水平 ,二者可作为评估精原细胞瘤增殖活性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组织中ET 1表达的差异 .方法 正常前列腺 7例 ,良性前列腺增生 30例 ,前列腺癌 15例 .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判断阳性染色分布 ,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 ,应用真彩色图像分析仪对显微镜像进行图像采集、并进行面积定量分析 .结果 ①ET 1在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中均有表达 ,在良性组织中 (正常和良性前列腺增生 )主要在腺上皮和间质平滑肌细胞核 ,在恶性病变组织主要在细胞质 .②阳性细胞记数 :前列腺腺上皮中核染色阳性的细胞的百分率 :在正常前列腺为 (31.3± 4 .5 ) % ,良性增生前列腺中为 (80 .5± 7.7) % ,较正常显著增多 (P <0 .0 1) ;前列腺癌中为 (16 .1± 7.6 ) % ,比正常显著减少 (P <0 .0 1) ;前列腺间质中核染色阳性的细胞的百分率 :在正常前列腺为 (2 4 .5 9± 7.37) % ,在良性增生前列腺中为 (33.89± 3.90 ) % ,较正常前列腺显著增多 (P <0 .0 1) .③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 :前列腺腺上皮细胞核中阳性染色面积占腺上皮面积的百分率 :在正常前列腺为 (5 .9± 2 .5 ) % ,良性增生前列腺中为 (15 .9± 7.9) % ,较正常显著增多(P <0 .0 1) ;前列腺癌中为 (1.4± 0 .9) % ,比正常显著减少 (P<0 .0 1) .结论 内皮素 1在正常前列  相似文献   

11.
By using RT-PCR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expression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2 (TGF-β2) mRNA,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and fibronection (FN) protein in 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s) of age-related nuclear and cortex cataract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RT-PCR reveal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TGF-β2 mRNA was higher in cortex cataract than in nuclear cataract. Immunohistochemistry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PCNA protein was lower and the expression of FN protein was higher in cortex cataract than in nuclear cataract. It was suggested that TGF-β2, PCNA and FN might take important parts in the process of age-related cataract. Cortex cataract was related to the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LECs, and nuclear cataract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LECs.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By using RT PCR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expression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132 (TGF-β2) mRNA,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and fibronection (FN) protein in 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s) of age-related nuclear and cortex cataract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RT-PCR reveal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TGF-β2 mRNA was higher in cortex cataract than in nuclear cataract. Immunohistochemistry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PCNA protein was lower and the expression of FN protein was higher in cortex cataract than in nuclear cataract. It was suggested that TGF-β2 , PCNA and FN might take important parts in the process of age-related cataract. Cortex cataract was related to the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LECs, and nuclear cataract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LEC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 方法 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白内障组和对照组,建立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模型,观察2组大鼠LECs变化,测定2组大鼠LECs中TGF-β1和MMP-2表达情况。 结果 HE染色:白内障组大鼠LECs形态异常,排列紊乱,核大小不均匀,胞质疏松;对照组大鼠LECs正常。白内障组大鼠2周末和4周末LECs中TGF-β1蛋白和MMP-2蛋白平均光密度(0.045±0.002、0.075±0.006;0.028±0.003、0.055±0.006)均高于对照组(0.006±0.001、0.006±0.002;0.000、0.000,均P<0.05),白内障组大鼠4周末LECs中TGF-β1蛋白和MMP-2蛋白平均光密度高于2周末(P<0.05)。白内障大鼠LECs中TGF-β1蛋白和MMP-2蛋白呈正相关(r=0.915,P=0.004)。 结论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可能和LECs中TGF-β1蛋白、MMP-2蛋白水平升高有关,糖尿病性白内障LECs中TGF-β1蛋白和MMP-2蛋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PCNA在胎儿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胎儿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48例人不同胎龄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CNA在人不同胎龄晶状体上皮细胞均有表达;PCNA阳性细胞核有桔黄色或棕黄色,免疫阳性细胞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减少。结论:PCNA在人不同胎龄晶状体上皮细胞均有表达,且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与老年性白内障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32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膜标本(白内障组),同时收集高度近视患者晶状体前囊膜标本28例(高度近视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的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并应用TUNEL法检测两组LECs的凋亡情况.结果 白内障组LECs中凋亡细胞百分率(30.4±3.7)%,明显高于高度近视组LECs中凋亡细胞百分率[(0.27±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内障组LECs中caspase-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4.38%,明显高于高度近视组LECs中caspase-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LECs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度近视组(P<0.01).结论 LECs的凋亡及caspase-3的表达在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MMP-3,OPN和TIMP-1在31例前囊下性白内障,28例核性白内障和12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MMP-3在前囊下性白内障的表达高于核性白内障、正常晶状体(Χ^2=31.49,34.479;均P=0.000),而在核性白内障与正常晶状体中无明显差剐(f=2.449,P=0.118);OPN在前囊下性白内障的表达高于核性白内障和正常晶状体(0=29.450,15.889;均P=0.000);TIMP-1表达在3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囊下性白内障MMP-3和OPN的表达水平相关(r=0.381,P=0.035),而MMP-3和OPN与TIMP-1的表达水平不相关(r=0.121,-0.289;P=0.516,0.114)。结论:MMP-3和OPN的表达增强及MMP-3/TIMP-1的表达失衡可能与前囊下性白内障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各级胃粘膜病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不同胃粘膜病变中的表达状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35例不同胃粘膜病变组织和15例正常胃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PCNA免疫阳性细胞数随病变发展呈上升趋势,其定量分析数据除浅表性胃炎与正常胃粘膜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癌组织中,PCNA表达变化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结论:PCNA不仅反映细胞增生状况,而且对胃粘膜病变监测和胃癌患者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非小细胞肺癌中p53与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海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4):380-381,384
目的:探讨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72例NSCLC组织及10例正常支气管黏膜组织进行p53蛋白与PCNA的检测。结果:p53蛋白与PCNA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42/72),91.7%(66/72);PCNA强阳性表达率为58.3%(42/72);p53阳性表达率及PCNA强阳性表达率均与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肿瘤组织大小、淋巴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53蛋白阳性表达与PCNA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p53蛋白及PCNA的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分化程度及有否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血管生成与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2 8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中VEGF、PCNA的表达 ,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VEGF阳性表达率为 82 .14 % (2 3/ 2 8) ;MVD为 30 .19± 12 .99(8~ 5 9) ,PCNA为 (2 0 .5 0± 12 .5 8) % (6 .2 3%~5 1.78% )。低分化组MVD、PCNA阳性率均高于高分化组 (P <0 .0 5 )。VEGF表达阳性的肿瘤组织MVD高于阴性者 (P <0 .0 5 ) ,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 (rs=0 .80 ,P <0 .0 5 )。VEGF表达、MVD与PCNA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rs=0 .0 2 ,rs=0 .15 ,P >0 .0 5 )。结论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 ,肿瘤细胞能产生VEGF促进血管生成 ;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微血管密度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均高于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