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精神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说法正确的是()A.综合医院患者年龄小于精神专科医院患者B.综合医院患者抑郁发作时有不典型症状的比例高于精神专科医院C.精神专科医院患者中焦虑症状低于综合医院D.精神专科医院患者中自杀风险的等级高于综合医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抑郁障碍门诊中未识别出的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对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抑郁障碍门诊患者各50例进行调查,检出其中未被识别出的双相障碍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双相障碍的总检出率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8,P=0.123);但在41~50岁年龄段精神专科医院的检出率高于综合医院(Z=2.11,P=0.035)。精神专科医院双相障碍的检出率与年龄(r=-0.46,P=0.001)和首发年龄(r=-0.37,P=0.008)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未识别出的双相障碍患者在年龄(t=2.43,P=0.020)和首发年龄(t=3.67,P=0.001)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精神专科医院中未识别出的双相障碍更多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χ2=3.99,P=0.046)。综合医院中未识别出的轻躁狂症状"目前发作"比率更高(χ2=8.15,P=0.017)。结论: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抑郁障碍门诊患者中双相障碍的漏诊和误诊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以研究成都市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门诊就诊者睡眠障碍的现况和医务人员的识别及处治现状.方法 随机抽取综合医院四个门诊科室的调查日期,使用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病人15项健康状况量表(PHQ-15)对门诊就诊者睡眠情况以及躯体症状进行评估,所有HADS评分(抑郁和/或焦虑)≥8分的就诊者由精神科医师用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进行检查确定诊断.结果 三级综合医院门诊中有56%就诊者存在睡眠障碍,发病年龄集中在30~45岁,主诉最多为头昏、头痛,占17%;其次为腹痛,为13.1%;神经内科门诊就诊者中睡眠障碍现患率最高,为63%;有睡眠障碍的患者检出抑郁或(和)焦虑的比例为25%;门诊非精神科医师对患者精神系统疾病的认识率普遍偏低,仅有9.1%;患者愿意到精神科接受治疗仅占42.6%.结论 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门诊就诊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而非精神科医师对患者精神系统疾病的认识率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4.
双相障碍是指既有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是一种高致残、高负担的重性精神障碍,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通常是双相障碍患者首次就诊机构.据估计,在综合医院所有就诊人群中,双相障碍的比例约为10%左右,而在精神科门诊可达20~30%[1-4].在发达国家,双相障碍往往首诊于全科医师执业的基层医疗机构,所以他们强调要重视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双相障碍的正确诊断问题.在我国,全科医学正在起步,患者常在综合医院的非精神科就诊,因此,更要强调综合医院中双相障碍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2006年我国10省市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现况.方法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方便取样原则,在我国10省市41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选择760例年龄16~65岁,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接受精神药物治疗的双相障碍门诊和住院患者,于2006年5月22-28日使用自制修订的调查问卷调查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处方方式.结果 (1)760例患者中,门诊患者为329例(43.3%);住院患者为431例(56.7%);男436例(57.4%),女318例(41.8%),缺失6例(0.8%)数据.(2) >2/3的患者表现为情感高涨(481例,63.3%)、活动增多(513例,67.5%)及思维奔逸(436例,57.4%),162例(21.3%)患者以抑郁表现为主,60例(7.9%)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8例(6.3%)患者有自杀观念或行为.住院患者处于急性治疗期、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门诊患者,并且功能损害更严重.(3)671例(88.3%)患者接受心境稳定剂治疗,主要是碳酸锂和丙戊酸盐;593例(78.0%)患者接受了抗精神病药治疗,按照使用频率高低前5种药物分别是:氯氮平、利培酮、氯丙嗪、奎硫平和氟哌啶醇;142例(18.7%)患者接受了抗抑郁药治疗,其中78例(63.4%)选择新型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4)住院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比例明显高于门诊患者(87.0%vs 66.3%,x2=46.835,P=0.000),门诊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住院患者(22.5% vs 15.8%,x2=5.538,P=0.019).(5)606例(79.8%)的患者联合2种或3种药物治疗,主要治疗方案是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双相抑郁发作以心境稳定剂联合抗抑郁药治疗为主.(6)患者对治疗药物(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或抗抑郁药)的选择受不同临床症状的影响(P<0.05).结论 临床实践中,双相障碍以联合治疗为主,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及联合抗抑郁药分别是双相躁狂和双相抑郁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治疗药物选择主要受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后,出现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记录177例以抑郁发作为首次发作形式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并比较它们在没有出现自杀组和出现自杀组之间的差异,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Hosmer-Lemeshow分别评估危险因素模型的准确度和拟合优度.结果 没有出现自杀风险患者154例,出现自杀风险患者23例.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中饮酒史、心境障碍家族史、有易激惹症状、绝望感和伴随精神病性症状的比例高于未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均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而导致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为:易激惹(OR=4.04,95%CI:1.40-11.67,P<0.05),有精神病性症状(OR=6.23,95%CI:1.41-27.56,P<0.05).ROC为0.71.Hosmer-Lemeshow为0.58.结论 易激惹症状、精神病性症状是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予SSRI治疗出现自杀风险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综合医院遇到的抑郁障碍患者普遍高于精神专科医院,非精神科医生在识别抑郁障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综合医院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远远不够,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常常面临着对精神障碍及合并精神障碍的躯体疾病患者进行识别、初步治疗和转诊。因此,了解综合医院抑郁障碍的识别现状,并进行总结和思考,对抑郁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谵妄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谵安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年内综合医院伟院患者中精神科联络会诊明确诊断为谵妄的9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与336例会诊后明确为非谵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谵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非谵妄患者[(71±15)岁vs(59±18)岁,P<0.05].会诊时精神障碍的病程短于1周的比例,谵妄组高于非谵妄组(56.0%vs18.3%,P<0.05).谵妄组来自重症监护病房(10.8%)和外科者(36.4%)高于非谵安组(4.2%和21.4%),而来自内科较少(56.5%vs36.6%),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谵妄组以精神病性发作(61.8%)和认知障碍(20.2%)作为会诊原因的比例高于非谵妄组(18.5%和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谵妄组罹患创伤或手术、呼吸系统疾病和多系统疾病(26.7%、10.5%、20.9%)者高于非谵妄组(15.9%、4.7%、10.9%),而循环系统疾病较少(3.5%vs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165岁)、被非精神科医生识别为精神病性发作和认知障碍、精神科会诊时刻较早、罹患创伤或者手术、呼吸系统疾病和多系统疾病、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与谵妄密切相关(P<0.05).80.6%的患者应用了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为氟哌啶醇、奥氮平、喹硫平和利培酮.结论 对于在外科和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创伤、呼吸系统疾病、多系统疾病或术后的老年患者应高度注意发生谵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为双相障碍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5年12月-2017年6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的22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包括发病年龄、首次就诊年龄、发作次数、家族史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诊断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双相障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5.41±9.64)岁,首次就诊年龄(27.02±10.52)岁。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及混合发作三组患者的住院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8,P0.01)。首次发病即就诊者疾病发作次数与首次发病后未就诊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首次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的患者在发病次数相对较少时便被确诊(P0.01)。首次就诊于精神科专科医院的患者使用情感稳定剂的人数与首次就诊于非精神科专科医院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1)。结论首次发病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的患者应用情感稳定剂的人数较首次就诊于非精神专科医院多,且在发病次数较少时被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住院抑郁障碍患者合并心境稳定剂(MS)的治疗情况,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合并使用MS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住院治疗的145例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或不合并MS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合并MS治疗的患者比例33.8%(49/145)。与未合并MS治疗组相比,合并MS治疗组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9.0%VS 33.3%,χ~2=4.350,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656,95%CI:1.162~6.073,P0.05)、自杀(OR=0.456,95%CI:0.214~0.968,P0.05)、精神病性症状(OR=2.327,95%CI:1.068~5.068,P0.05)是抑郁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中联合使用MS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不伴有自杀、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多的联合心境稳定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在综合医院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综合医院精神病学会诊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2007年度申请精神科会诊的病例279例,分析其申请科室、原发病、申请理由及精神科诊断处理。结果综合医院精神病学会诊中最常见的精神科诊断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结论应在综合医院积极开展会诊联络精神病学服务及对综合科医生加强精神病学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上海某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间的差异。方法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在上海某三级综合性医院4个普通内科门诊按10∶1随机调查6117例患者,有效回收完整量表6104例。HADS每个亚量表评分大于等于8分即表示存在焦虑或抑郁症状。结果调查对象中焦虑和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9.5%(95%CI=8.8%~10.2%)和23.0%(21.9%~24.1%)。其中30岁以下、文化程度高、职业为学生或无业者的人群,焦虑检出率较高;男性、60岁及以上、文化程度低、职业为农民或学生的人群抑郁检出率较高。结论上海三级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应提高识别率,给予有效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3.
广泛性焦虑量表在综合性医院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验中文版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在综合性医院普通门诊患者中的信度与效度。方法 600名综合性医院普通门诊患者完成GAD-7、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的评定。随机抽取其中44名进行GAD-7重测;96名接受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临床定式访谈(SCID)。计算GAD-7的信度系数、敏感度、特异度等。结果 GAD-7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8,重测信度系数为0.856。GAD-7与HADS总分及焦虑分量表分值和HAMA总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0.822和0.841。在GAD-7分解值取10分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和95.5%,Kappa值为0.825。结论中文版本GAD-7在综合性医院普通门诊患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4.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在内科门诊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凌政  沙亮  季建林  尹俊  朱琳  范青  王一凡  陈华  黄啸 《上海精神医学》2010,22(4):204-206,223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患者中焦虑与抑郁的现状以及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在此类人群中调查的特点。方法采用10∶1连续病例抽查,自填相关问卷的方法。对6 172例门诊患者使用HAD进行调查。结果内科门诊患者中有6.93%患者存在焦虑症状,3.66%的患者存在抑郁症状,1.31%的患者共病焦虑与抑郁。焦虑部分得分高的条目分别是"我感到紧张(或痛苦)"和"我心中充满了烦恼";抑郁部分"我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还是一样感兴趣"得分最高。女性的焦虑抑郁得分明显高于男性。结论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小部分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症状,HAD量表结构大致符合"抑郁+焦虑+不安"的三因子模型。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Although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ed that psychiatric day hospital care is a valuable alternative to inpatient treatment, its effectiveness for elderly patients is disputed. Small number of cases, poor definition of the psychotherapeutic setting, and absence of systematic assessment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may explain the observed discrepancies. We performed an assessment of a psychiatric day hospital treatment combining individual and group psychotherapy in a series of 122 elderly depressed outpatients. METHODS: 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hort Form Survey, as well as a Therapeutic Community Assessment Scale and Group Evaluation Scale were repeated at admission, 3, 6, 12 months and discharge. The day hospital program was based on psychotherapeutic treatment combining individual and group settings. All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major depression or a depressive episode of bipolar disease. Variables included severity of depressive symptoms, quality of life, adhesion to therapeutic community treatment and progress in groups of psychotherapy, art-therapy, and psychomotricity.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improvement in mental quality of life across all time points studied. Adhesion to therapeutic community increased from admission to discharge. This was also the case for the progress in group therapy for all three groups used, yet the evolution of this parameter at intermediate time points was highly variable. Neithe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nor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r presence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predicted the clinical improvement. CONCLUSIONS: Psychotherapeutic care program in day hospitals may improve clinic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depressed patients. Copyright (c)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综合医院门诊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门诊患者中,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所综合医院2485例门诊患者,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及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门诊患者中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达到26.0%、26.6%,焦虑抑郁共发率达12.7%,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不同级别医院、科室、男女之间焦虑、抑郁评分有显著差异。结论:综合医院门诊患者中焦虑抑郁有较高的患病率,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综合医院精神科急会诊与普通会诊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精神科急会诊与普通会诊的特征差异。方法2007年度申请精神科会诊的病例279例,分析申请科室、原发病、申请理由、精神科诊断处理,比较急会诊与普通会诊的差异。结果综合医院精神病学急会诊主要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75%~85%),普通会诊以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及神经症为主。结论应在综合医院积极开展会诊-联络精神病学服务,急会诊与普通会诊的诊断差异有助于精神科会诊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The psychiatric morbidity in 465 outpatients seen at a general hospital in western Ethiopia was found to be 18%. The great majority of cases had neurotic conditions often with a somatic shading, only six were psychotic. A few were themselves aware that they were suffering from mental disorders. There was no tendency for the mental disorders to be correlated to somatic disorders. The psychiatric morbidity rate seemed increased in women, in younger patients and in pati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 and income.  相似文献   

19.
综合医院精神科会诊5年变迁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了解大型综合医院精神医学联合会诊的变化趋势。方法:将本院1994年和1999年邀请精神科会诊的科室分布、病种、诊断、转科及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会诊科室中内、外科会诊比例显著上升,妇产科、神经内科会诊比例显著下降。诊断以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性神经症显著上升,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比例有一定程度上升,精神分裂症比例有较大幅度下降。会诊后转入精神科的比例显著下降,使用精神药物的比例显著上升。结论:综合医院的精神医学问题需要精神科医生的协助处理。应加强联络-会请精神病学的工作,精神医学服务特别是对轻性精神障碍的诊疗应主动延伸至综合科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