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β-catenin和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β-catenin和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7例子宫内膜癌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β-catenin和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9%(33/87)和43.7%(38/87),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P〈0.01)。子宫内膜癌中,β-catenin的表达与病理分级、FIGO分期、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cyclin D1的表达与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β-catenin和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8,P〈0、01)。结论β-catenin和cyclin D1可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3例45岁以下(≤45岁)子宫内膜癌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与45岁以上年龄组(B组)85例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细胞分化、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结果45岁以下内膜癌患者占同期内膜癌患者总数的21.30%,44.0%的患者合并未产、不育、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增生;23.0%合并多囊卵巢,较145岁以上患者明显增高(分别为15.0%和9.0%),差异有显著性(P〈0.05)。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肌层浸润少(P〈0.01),细胞分化好(P〈0.01),多为子宫内膜样腺癌(P〈0.05),两组患者临床分期及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合并不育、月经失调、内膜增生、多囊卵巢,表明其发生与雌激素有关;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高危因素少于45岁以上子宫内膜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45岁以上患者。  相似文献   

3.
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及分期,评价MRI在于宫内膜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在MRI上观察肿瘤信号特征、侵犯肌层的深度及肿瘤强化特点,根据FIGO分期原则进行分期,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结果子宫内膜癌的表现:子宫增大,子宫内膜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在T1WI上大部份肿瘤信号与肌层信号相近,除非有出血致信号增高外常不易发现,T2WI上肿瘤呈相对高信号或等信号,结合带中断,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2.9%.结论MRI能多方位显示子宫内膜癌瘤灶、侵犯范围和深度,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和肌层浸润定位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状态,并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2例子宫内膜癌、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HDGF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HDGF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分别为13.0%(3/20)、22.7%(5/22)、37.8(31/8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447,P〈0.001)。HDGF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的FIGO分期正相关(P〈0.001),与患者生存时间负相关(P=0.017)。结论HDGF蛋白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5.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检测KiSS-1mRNA及KiSS-1蛋白metast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浸润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子宫内膜癌,1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EIN)及1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KiSS-1mRNA及KiSS-1蛋白metastin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各种临床病理参教的关系。结果KiSS-1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37.5%)明显低于EIN组(80.0%)及正常内膜组(83.3%),并且其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KiSS-1蛋白metastin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43.8%)明显低于EIN组(90.0%)及正常内膜组(91.7%),并且其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KiSS-1mRNA和KiSS-1蛋白metast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结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在抑制子宫内膜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H E4)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法对子宫内膜癌患者(A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B组)及正常健康妇女(C组)各60例进行血清中HE4的含量测定,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FIGO分期与血清HE4水平的关系,并对比A组治疗有效者治疗前后H E4水平。【结果】A组血清H E4显著高于B组和C组,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1)。A组患者术前血清HE4浓度随子宫内膜癌的临床FIGO分期提高而提高,各分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A组 H E4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1)。【结论】血清 H E4水平可作为子宫内膜癌辅助诊断、判断恶性程度及是否转移、观察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磁共振(MRI)对子宫内膜癌的分期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2例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根据FIGO分期标准,将术前MRI分期与手术一病理分期结果对照。结果62例子宫内膜癌MRI60例显示病变,矢状压脂T2WI显示病变最好,本组Ⅰ期50例,Ⅱ期7例,Ⅲ期4例,Ⅳ期1例,分期诊断正确50例,准确率为80.5%。结论MRI诊断及分期正确率高,临床价值重要,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术前常规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16、p53和rasp2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关系,探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多因素、多阶段的异常改变。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1例正常子宫内膜、19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EIN)及45例子宫内膜癌中p16、p53、rasp21蛋白、ER和PR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正常子宫内膜中p53和rasp2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子宫内膜癌(P〈0.05,P〈0.01)和EIN(P〈0.05),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及组织分级有关(P〈0.05)。子宫内膜癌中,rasp21蛋白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r=-0.4575,r=-0.4240)。结论p16、p53和rasp21基因均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rasp21蛋白的异常改变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并与ER和PR有协同作用,为子宫内膜癌恶性进展和预后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癌抗原125(CA125),癌蛋白-2(CP2),血清唾液酸(SA)对子宫内膜癌分期,分级,病理类型和病情追踪的价值。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患者110例,分别检测血清CA125,CP2及SA,以逐步回归和单因素分析研究各种肿瘤标记物与肿瘤分期,分级,病理类型以及治疗前后各标记物水平与随访结果的关系。结果:CA125,CP2与肿瘤分期显著相关,SA在腺策波癌中显著高于其他病理类型;CA125,CP2及SA诊断晚期子宫内膜癌敏感性分别为45.8%,57.1%和65.2%,特异性分别为85.3%,70.0%和47.8%;以65kU/L作为阈值,可显著提高CA125的特异性(达96.0%);联合应用3项肿瘤标记物,敏感性无明显下降,而特异性可显著提高至94.4%(P<0.01)。结论:CA125,CP2对诊断晚期子宫内膜癌有一定意义,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CA125,CP2,SA在病情追踪方面应与其他辅助检查联合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受体C-met蛋白与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二者的关系,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41例子宫内膜癌、17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35例子宫增生期内膜组织中C-met蛋白和Ki-67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子宫内膜癌组的分化程度、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C-met及Ki-67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表达高于正常增生期内膜,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又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C-met与Ki-67密切正相关(r〈1,P〈0.01),且均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手术-病理分期相关(P〈0.05)。结论:C-met蛋白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增高,二者呈正相关性,可能共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表达情况,探讨MVD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7例子宫内膜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高倍镜下计数为MVD。与加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对照。结果①子宫内膜癌组织的MVD值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且绝经后内膜癌患者的MVD高于绝经前患者(P〈0.05)。②MVD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兀GO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P〈0.05)。③FI—GO分期越晚,MVD越呈高密度表达趋势,两者之间有相关性(P〈0.01),微血管高密度表达患者预后差(P〈0.05)。结论MVD与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是临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李福兴 《河北医学》2013,(12):1850-1853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评价MR[在子宫内膜癌的影像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MRI图像,重点观察原发肿瘤信号特点、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及宫旁组织侵犯、盆腔淋巴结转移等MRI征象,按照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标准将所有病例行MR[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照分析。结果:MRI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的正确度、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肿瘤位于浅肌层为90.2%、91.2%、88.2%、93.9%、83.3%,肿瘤累及深肌层为90.2%、77.8%、92.9%、70.0%、95.1%,肿瘤子宫颈浸润伴周围脏器侵犯为100.0%、100.0%、100.0%、100.O%和100.0%,总的准确率为90.2%。结论:MRI能多角度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瘤灶、浸润深度、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计划的制定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度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增生期、分泌期正常子宫内膜各15例作为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症30例、非典型增生30例、子宫内膜癌高、中、低分化各30例,共150例作为实验组,观察C-erbB-2蛋白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同内膜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结果C-erbB-2蛋白和ER、PR在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增生中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子宫内膜癌中ER、PR阳性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意义。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P〈0.05)、组织分化程度(P〈0.05)、淋巴转移(P〈0.01)和ER、PR(P〈0.05)有关。结论C-erbB-2蛋白、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C-erbB-2蛋白表达增加、ER及PR表达减少提示子宫内膜病变恶性程度高,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紫杉醇在子宫颈癌以及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经临床诊断为子宫颈癌以及子宫内膜癌患者180例,其中子宫颈癌患者数为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数为80例。将上述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40~60)mg/m2静脉滴注阿霉紊,观察组患者于化疗前的6、12h预防性给予20mg地塞米松,然后使用紫杉醇注射液0.5h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的缓解率。结果子宫颈癌组: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分别为52.0%、94.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内膜癌组: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分别为67.5%、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注射液在子宫颈癌以及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之中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向平 《中外医疗》2013,32(15):168+170-168,170
目的探讨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应用情况。方法分析该院子宫内膜癌患者31例影像学资料,对子宫内膜癌分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1例晚期子宫内膜癌,CT和MRI联合扫描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准确率达87.1%,明显高于单纯CT扫描(58.1%)和单纯MRI扫描(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联合扫描对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准确率较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及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散发性子宫内膜癌、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3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及hMLH1的表达。结果hMLH1基因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分别为83%(19/23)、64%(14/22)、11%(4/36),hMLH1基因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hMLH1基因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肌层侵润、手术分期、病理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化程度有关(P〈0.01):PTEN基因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分别100%(23/23)、73%(16/22)、56%(20/36),PTEN基因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PTEN基因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手术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是否侵润无统计学相关(P〉O.05);PTEN与hMLH1两种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28;P〈O.05)。结论hMLH1及PTEN均是子宫内膜的保护性基因,在子宫内膜的癌变过程中表达逐渐减少,可能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癌变的启动有关,且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免疫组化法测定PTEN的表达有可能成为筛选子宫内膜癌变的早期指标;测定hMLH1的表达有可能成为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抑癌基因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66例子宫内膜癌、29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31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在三种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8%(54/66)、51.7%(15/29)和12.9%(4/31),表明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呈高表达,其阳性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和正常子宫内膜,比较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临床应用P53蛋白检测对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53例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40岁年龄组(A组,28例)和40-45岁年龄组(B组,25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57.1%(16,28)的患者合并不孕未产,78.5%(22/28)的患者合并月经不调;B组28.0%(7/25)的患者合并不孕未产,48%(12/25)的患者合并肥胖,56%(14/25)的患者合并异常阴道出血,32%(8/25)的患者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A组合并不孕未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的孕次和产次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情况等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5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B组1例复发。结论40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合并不育,40岁以上患者多合并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危因素;其主要临床症状均表现为月经紊乱;45岁以下的子宫内膜癌在病理分化、病理分期、病理类型上等方面无显著差异。通过早期诊断和早治疗可取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9.
王红英  于月成  卜宁 《医学争鸣》2007,28(12):1112-1114
目的:探讨Fas和Fas配体(FasL)在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色法(SP法)检测加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异位内膜与18例子宫内膜癌内膜中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asLmRNA水平.设正常子宫内膜25例为对照组.结果:Fas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为68%,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和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L蛋白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和94%,明显高于对照组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LmRNA的表达强度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与FasL蛋白表达失调,可能是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发病机制之一,对子宫内膜癌组织逃避免疫系统监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APE)、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并探讨APE与HIF-1α、VEGF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PE、HIF-1α和VEGF在44例子宫内膜癌、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1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PE、HIF-1α和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8.371~18.589,P〈0.05)。APE在各种子宫内膜组织细胞内的定位有所不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APE表达于细胞核内,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6例(42.86%)细胞质中有APE表达,子宫内膜癌组织中24例(70.59%)细胞质有APE表达,APE在3种组织细胞内定位差异有显著性(χ^2=12.701,P〈0.05)。而且细胞质中有APE表达的子宫内膜癌较无表达者VEGF阳性率显著增加(χ^2=3.973,P〈0.05)。APE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细胞质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病理分期有关(χ^2=11.059、9.969,P〈0.01、0.05)。子宫内膜癌组织APE及HIF-1α的表达均与VEGF的表达有相关性(r=0.626、0.469,P〈0.01),且APE与HIF-1α的表达也有相关性(r=0.612,P〈O.01)。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PE、HIF-I~和VEGF蛋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APE蛋白与HIF—1α可能通过上调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而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