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1年-2013年驻马店市疑似麻疹、风疹患者的血清IgM抗体检测结果,为防治麻疹、风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1年-2013年疑似麻疹、风疹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共检测680份麻疹、风疹血清标本,麻疹、风疹总阳性率为6.18%(42/680),其中麻疹Ig M抗体阳性28份,阳性率为4.12%;风疹Ig M抗体阳性14份,阳性率为2.06%。麻疹年龄组主要分布在1岁以下(16例),占57.14%,风疹年龄组主要分布在10岁以上(13例),占92.86%。麻疹、风疹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3月-8月。结论麻疹、风疹发病逐年下降,说明本市对麻疹、风疹的预防控制有一定的力度,应继续强化常规免疫接种,把查漏补种工作视为常态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01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麻疹疑似病例进行IgM抗体检测,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制订麻疹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疑似麻疹病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结果 2012年该区共检测麻疹疑似病例241例。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111例,阳性率为46.06%;风疹IgM抗体阳性38例,阳性率为15.77%;其中有4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阳性。麻疹阳性年龄主要分布于20-30岁年龄和8个月-10岁以下年龄,其次是8个月以下婴儿。流行高峰后移至5-9月份。风疹阳性年龄20-30岁组最高,其次为30-40岁组。流行高峰在3-6月份。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与血清采集时间有密切关系。出疹4天后采集的血清标本IgM抗体阳性率(麻疹49.75%、风疹18.27%)明显高于3天内(麻疹为29.55%、风疹为4.55%)。麻疹、风疹病例中无免疫史或免疫不详者占88.29%和92.11%。结论建议对重点人群进行麻疹强化免疫,提高免疫接种率,开展查漏补,麻疹初免年龄应适当提早。提高疑似麻疹病例的血清标本采集率。同时也需要加强风疹的监测和预防接种工作,控制风疹疫情的蔓延,并进一步加强麻疹、风疹及其他出疹性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冯丽梅  黄健 《现代医院》2013,13(5):151-153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血清学检测情况,为防治麻疹、风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广州市白云区2009~2012年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共检测血液标本745份,麻疹IgM抗体阳性246份,总阳性率为33.02%,风疹IgM抗体阳性90份,总阳性率为12.08%,各年度麻疹、风疹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麻疹、风疹病例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疹主要分布在7岁以下年龄组,占总数的77.24%;风疹主要分布在15~39岁年龄组占总数的74.44%,麻疹、风疹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麻疹、风疹发病时间都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春夏季高发。麻疹6~7月为发病高峰;风疹发病时间主要分布在3~8月份,占全年的96.67%。结论 2012年麻疹IgM抗体阳性率明显回升应引起重视,麻疹发病以儿童为主,风疹以青年居多。加强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进一步开展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元市麻疹网络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分析监测结果,掌握广元市麻疹、风疹疫情动态及流行趋势,为加速麻疹控制与消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广元市各县区2003-2007年采集的疑似麻疹、风疹血清标本进行麻疹IgM及风疹IgM检测.结果 2003-2007年共检测麻疹、风疹疑似病例标本706份,其中麻疹IgM阳性417份,阳性率59.07%;风疹IgM阳性116份,阳性率16.43%.各县区均有疑似病例送检,发病高峰在3~6月份.麻疹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8个月~15岁儿童,风疹发病人群以6~15岁儿童为主.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医疗条件较差的中、小学及幼儿园. 结论 广元地区3~6月份麻疹、风疹疫情形势严峻,为达到2012年麻疹消除目标,需要对重点人群进行麻疹强化免疫,提高免疫接种率,同时也需要加强风疹的监测和预防接种工作,控制风疹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连市2010-2013年麻疹、风疹的流行特征,为促进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LISA对2010-2013年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结果4年共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624份,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4.81%;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为12.34%;2010-2013年大连市麻疹、风疹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频繁的城乡结合部,麻疹发病以5岁以内儿童为主,风疹以青少年居多;流行季节均主要为春季。结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仍是今后防控的重点,同时继续加强计划免疫管理,开展查漏补种,做好疫情监测,预防暴发。  相似文献   

6.
2005年~2007年海淀区麻疹风疹疑似病例抗体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2005年~2007年海淀区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进行IgM抗体检测,通过结果分析麻疹、风疹流行特征,为其预防及控制提供依据及对策.方法:采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5年~2007年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IgM抗体进行检测;结果用SPSSl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麻疹IgM抗体总阳性率42.6%,风疹IgM抗体总阳性率19.1%;麻疹、风疹阳性年龄主要分布在1-40岁,高发年龄为21~30岁;麻疹2007年阳性率明显低于其它2年(X2=146.94,P<0.01),风疹2007年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2年(X2=144.62,P<0.01);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主要为外来病例,占全部阳性病例的57.2%.结论:海淀区麻疹2006年高发、2007年低发,说明对此病控制有力;对2007年风疹的高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二者发病年龄逐步后移,2l~30岁为一个发病高峰,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及青工聚集地逐步成为麻疹、风疹发病的主要群体,建议及时在此年龄段补种"麻风腮联合疫苗";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开展查漏补种工作,有效控制流动人口麻疹、风疹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黔东南州2011年-2014年麻疹、风疹疑似病例早期IgM抗体检测情况,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对2011年-2014年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705例,麻疹IgM抗体阳性14例,阳性率为1.99%;风疹IgM抗体阳性33份,阳性率为4.68%;麻疹发病以1岁年龄组最高,各年龄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4,P0.01);风疹发病以11岁~20岁年龄组最高,各年龄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8,P0.01);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5月-7月,风疹发病主要分布在4月-6月,有明显的季节性。结论强化免疫后,麻疹、风疹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分布,但仍需加强对发热出诊病例进行监测,为消除麻疹,预防控制风疹提供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数据;同时继续加强计划免疫管理,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管理,开展查漏补种,做好疫情监测,预防暴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绵阳市在麻疹消除阶段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麻疹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捕获法,对2009~2010年101例疑似麻疹病人血清标本进行麻疹IgM及风疹IgM抗体检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01例标本中,麻疹IgM抗体阳性29例,阳性率28.7%,风疹IgM抗体阳性32例,阳性率31.7%。绵阳市疑似麻疹病例以散发为主,地域分布广泛,发病高峰集中在3~6月份。麻疹发病年龄呈两极分布,以﹤2岁和成人为主,风疹发病年龄集中在10~15岁组,82.8%的麻疹阳性病例免疫史不祥或无免疫史。结论实施后续强化免疫,采取有效手段降低成人和婴幼儿的麻疹的发病率,同时加强实验室监测,提高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3年合肥市庐阳区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30例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麻疹IgM和风疹IgM抗体检测。结果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28.18%,风疹为8.18%。麻疹IgM阳性病例中≥18岁组最多(占45.16%),风疹IgM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12岁组(占96.30%)。麻疹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6月,风疹主要集中在1-5月。93例麻疹病例中,有明确免疫史占18.28%,无免疫史占46.24%,不详占35.48%。结论应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工作,提高免疫接种质量,重视人群的免疫水平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河南省平顶山市麻疹、风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麻疹、风疹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2013-2020年平顶山市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1 026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数分别为362例和28例,阳性率为35.28%和2.73%,其中麻疹阳性率最高年份为2014年(57.67%),风疹为2019年(14.81%)。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主要分布于叶县和鲁山县,占34.46%,不同地区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93,P<0.05)。麻疹高峰为2-5月(70.72%),风疹高峰为4-5月(39.29%)。麻疹IgM抗体阳性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岁以下,占57.18%,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5,P<0.05)。麻疹IgM抗体阳性率在有免疫史、无和不详这三组人群中分别为15.32%、54.25%和3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19,P<0.05)。结论 平顶山市麻疹、风疹血清IgM抗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北京市朝阳区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检测情况,为麻疹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北京市朝阳区2011年-2014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麻疹和风疹Ig M抗体检测,对检测结果按照不同人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43例疑似病例中,麻疹Ig M抗体阳性244例,阳性率为28.94%(244/843);风疹Ig M抗体阳性187例,阳性率为22.18%(187/843)。麻疹、风疹病例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疹和风疹发病主要分布在15岁~39岁,且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第2季度,同时外地病例为发病主体。结论加强青壮年的免疫规划是今后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点,应进一步开展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水平,并加强托幼机构、学校和集中办公场所的区域消毒,最终达到控制和消除麻疹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西城区2008年-2011年风疹血清IgM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风疹疫情动态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如期实现消除麻疹、降低风疹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北京市西城区2008年-2011年采集的疑似麻疹、风疹血清标本进行麻疹IgM抗体、风疹IgM抗体检测。结果:2008年-2011年四年间共检测送检血清标本177份。其中,风疹IgM抗体阳性61份,总阳性率为34.46%。结论:北京市西城区2008年-2011年风疹基本呈散发状态,其阳性率基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四年间的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4.737,P>0.192)。风疹发病主要集中在3月-6月间,并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应加强风疹的免疫预防工作,以控制风疹蔓延。  相似文献   

13.
兰州市2005——2008年麻疹、风疹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兰州市麻疹网络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分析监测结果,掌握兰州市麻疹、风疹疫情动态及流行趋势,为加速麻疹控制与消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兰州市各县、区2005—2008年采集的疑似麻疹、风疹血清标本进行麻疹IgM及风疹IgM检测。结果2005—2008年共检测麻疹、风疹疑似病例标本1467份,其中麻疹IgM阳性320份,阳性率为21.81%;风疹IgM阳性515份,阳性率为35.11%。各县、区均有疑似病例送检,发病高峰在每年的3~6月份。麻疹、风疹发病人群均主要集中在5岁以上儿童。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医疗条件较差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结论兰州地区每年3~6月份麻疹、风疹疫情形势严峻,为达到2012年麻疹消除目标,需要对重点人群进行麻疹强化免疫,提高免疫接种率,同时也需要加强风疹的监测和预防接种工作,控制风疹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巴南区网络直报疑似麻疹和风疹病例的实验室分类情况,为消除麻疹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巴南区2008-2009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疑似麻疹和风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疑似麻疹和风疹病例急性期血清IgM抗体,并采用Excel2003软件对实验室诊断的麻疹和风疹病例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407份疑似风疹、麻疹病例血清标本中,麻疹IgM阳性标本25份,阳性率6.14%,风疹IgM阳性标本150份,阳性率36.86%,麻疹IgM和风疹IgM双阳性标本1份,阳性率0.24%。结论 2008-2009年巴南区麻疹抗体阳性率较风疹阳性率低,应继续开展麻疹强化免疫等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广州市花都区麻疹和风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检测情况,分析麻疹、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麻疹、风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2010-2015年期间广州市花都区684名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比较不同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和时间(月份、年度)阳性麻疹和风疹抗体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麻疹抗体阳性281人(阳性率41.1%),风疹抗体阳性40人(阳性率5.84%).血清检测麻疹阳性检出率均与年龄(x2=23.82,P=0.00),年度发病月份(x2=40.40,P=0.00)和2010-2015发病率(x2=87.91,P=0.0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风疹检测麻疹阳性检出率显示出年龄(x2=20.07,P=0.01)的差异.结论 麻疹和风疹的发病均存在年龄差异,麻疹主要集中于0~2岁的婴儿或幼儿,风疹主要集中于7~20岁的学龄儿童或青年.麻疹的发病呈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2014年麻疹和风疹抗体阳性率明显回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8年南阳市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抗体水平,为麻疹的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消除麻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麻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IgM检测。结果2018年共检测南阳市14个县区送检血清标本284份,同步开展麻疹IgM、风疹IgM检测。其中,麻疹IgM阳性73份,阳性率为25.70%,抗体阳性病例主要分布在14岁以下者,与性别无关系(P>0.05);风疹IgM阳性0份。结论2018年南阳市麻疹呈散发状态,各县区麻疹病例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芜湖市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抗体水平,提高麻疹和风疹诊断水平。方法采集2010~2015年疑似麻疹病例1 204份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血清标本进行Ig M抗体检测。结果 6年共检测标本1204份,其中麻疹Ig M抗体阳性267份,总阳性率为22.18%;风疹Ig M抗体258份,总阳性率检为21.43%。不同年份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疹抗体阳性率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份麻疹、风疹病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疹发病高峰主要在3~6月份,0~1岁婴幼儿与16岁及以上人群是主要感染者;风疹发病高峰集中在4~6月份,6~25岁人群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 16岁以上人群已成为本地区麻疹发病主要人群,风疹发病以青少年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1-2013年南宁市疑似麻疹病例血清学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捕获法,对2011-2013年疑似麻疹病例血清标本进行麻疹IgM及风疹IgM抗体检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1-2013年南宁市共采集疑似麻疹病例血清630例,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131份,阳性率为20.79%;风疹IgM抗体阳性107份,阳性率为16.98%。各年间麻疹、风疹IgM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5,P<0.05;χ2=30.36,P<0.05)。采血时间在出疹后第0~3天、4~7天、8~14天的血清标本其麻疹IgM抗体阳性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3,P<0.05)。麻疹发病主要在城区,占82.44%,时间集中在5-8月,占77.10%。麻疹病例以2岁以下儿童和18岁以上成人为主,分别占61.83%和31.30%;风疹病例主要分布在10~15岁年龄组,占45.79%。结论消除麻疹应将提高首剂含麻疹类疫苗及时接种率作为优先策略,加强以个案为基础、实验室支持的麻疹监测系统管理,加强实验室监测,提高麻疹实验室检测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定西市2014—2018年疑似麻疹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捕获法(ELISA),对血清标本进行麻疹、风疹 IgM 抗体检测。结果 2014—2018年定西市麻疹网络实验室共检测730份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186份,阳性率为26.85%,麻疹阳性检出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麻疹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20岁组(46.51%),其次为<8个月组(42.65%);麻疹发病时间有明显的季节性,集中在3~7月份,各月间麻疹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阳性病例占麻疹阳性病例的比率最高(71.43%)。结论 开展麻疹、风疹监测和检测可及时了解麻疹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天津市南开区2011年麻疹与风疹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同时检测麻疹和风疹IgM抗体。结果 2011年检测2份麻疹疑似病例血清,IgM抗体均为阴性;检测209份风疹疑似病例血清,IgM抗体阳性116份,阳性率为55.50%。风疹以暴发居多,年龄主要分布在15~25岁组,季节多集中在4~6月。出疹后4~28d采血的IgM抗体阳性检出率较高;风疹病例无免疫史或者免疫史不详的占89.00%。结论加强疫苗的常规免疫工作,加强大中专院校学生聚集场所风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加大消毒和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