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中医学认为:肝脏与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脏在春季时功能也更活跃。因此,"春宜养肝",春季养生以养肝护肝为先。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养肝也是如此。春季养肝以食为先,饮食要注意全面营养,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还宜多喝药粥。营养学家认为,在米粥中加入一些补品或药物,能达到养生益寿、滋补健身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下面介绍几种  相似文献   

2.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祖国中医学认为:肝脏与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脏在春季时功能也更活跃。因此,初春养生以养肝、护肝为先。多喝水——减少毒素损肝多喝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  相似文献   

3.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中医学认为:肝脏与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脏在春季时功能也更活跃,因此,“春宜养肝”,春季养生以养肝护肝为先.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养肝也是如此.春季养肝以食为先,饮食要注意全面营养,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还宜多喝药粥.营养学家认为,在米粥中加入一些补品或药物,能达到养生益...  相似文献   

4.
张文利 《长寿》2006,(2):8-8
饮食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它在春天的养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春季万物复苏,正是调养身体五脏的大好时机。按照中医“四季侧重”的养生原则,春季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以肝补肝,鸡为先。鸡肝味甘而温,补血养肝,较其他动物肝脏补肝的作用更强,且可温胃。此外,舒肝养血,菠菜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想在新的一年中获得一个好身体,个人养生保健的规划亦要从春天开始。保持愉快心情中医五行理论认为春属木,与肝脏相应,所以春季养生主要是升阳护肝。大家都知道,树木在春季开始新一轮的生长,人体的阳气也是如此。中医谓之“春生”。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就如树木生长一般,喜欢条达、顺畅,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承历史较久的思想,对于我国各个行业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医养生领域也不例外,儒家思想中一些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思想对于中医养生起到指导性意义,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点,奠定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形成中医"阴阳调和"邪不能干"的观点,从而提出了养生以"中和"为主的最佳境界,可见儒家思想对中医养成理论的构建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针对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建构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人的生理健康周期来看,春季养生有利于全年的健康。中医认为立春后人体内阳气开始升发,如能利用春季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春季又是皮肤痛、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高发期,春季养生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医学专家认为,春季养生一定要适应气候和生理变化规律,防止进入误区。以下为中老年人春季养生的“六不”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医养生热的兴起催生了潜力巨大的中医养生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目前中医养生文化产业看上去风光火热,但冷静观察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的因素。其中,"中医养生文化宣讲人的专业关"、"中医养生文化内容的优劣关"、"中医养生产品的质量关"等是制约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生活方式及疾病谱的逐渐改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中越来越多地注重养生。中医养生涉及的更多内容是渗入老百姓生活的养生思想、方法以及理念。因为迎合了百姓较高水平的健康诉求,故因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而  相似文献   

9.
倪正 《祝您健康》2015,(2):10-11
春天总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也许你感叹以前不注意养生,也许你真的很忙没空去记那么多的养生方法,但是心中仍然期盼健康。那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儿时熟悉的节拍,在《春季养生拍手歌》中,轻松地学习春天的养生之道吧!你拍一我拍一春季养肝排第一春季首当其冲的保养对象就是我们的肝。中医认为春季对应的五行是"木",对应的五脏便是肝。肝具有调畅情志、疏泄气机的作用。春季的五脏归属为"肝",养生的重点也是肝。中医认为,"肝为罢极之本",是指肝为人体力量强大并能耐受疲劳的根本。肝健康的人总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传统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访问的原则,对30例群众进行访问,询问其注重养生保健意识等情况,然后给予群众健康宣教,考察宣教前后群众的相关知识提高程度.结果:经过相关的宣教后群众对于养生保健具有了较高的认识,前后差异显著.结论:组织关于"中医护理与养生保健"等健康宣教,可以明显的提高受试者对于中医护理以及养生保健知识的认识度,纠正不合理的养生行为,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