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s)CT表现。结果本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发生于胃部13例(59.09%),空肠5例(22.73%),直肠1例(4.54%),肠系膜3例(13.64%)。其中良性间质瘤4例(18.18%),交界性间质瘤3例(13.64),恶性15例(68.18%)。恶性间质瘤(包括交界性间质瘤)中有坏死或溃疡者12例,肝转移者6例,累及胰腺者3例,侵及周围腹膜2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结论MSCT能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提供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行影像学检查,其中12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肿瘤发生于胃部5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1例,回肠2例,小肠系膜2例。良性5例,恶性7例。结论CT及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相对比,以此来评价CT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64排螺旋CT影像表现并对病理结果分析。结果:18例胃肠间质瘤位于胃部6例,空肠6例、回肠4例,2例位于腹膜后、盆腔,肿块最大径范围2.0-19cm。18例中平扫肿瘤呈实性软组织肿块5例,13例肿瘤呈密度不均匀,合并囊变、坏死。18例中3例合并瘤内出血,2例病灶有散在点、片状钙化。18例增强扫描5例肿块均为均匀强化;13例呈不均匀性强化,周边强化峰值增高,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18例中出现肝脏、腹膜转移5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64排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为临床术前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64排螺旋CT可做为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2003年至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9例做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15例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结肠4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29例GIST中,良性7例,肿瘤直径<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性轻中度强化;恶性22例,肿块直径≥5 cm 18例,肿瘤有分叶8例,19例瘤体密度不均匀,肿瘤实体部分强化明显,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4例.本组CT检查定位准确率为89.7%(26/29),定性准确率86.2%(25/29).结论 CT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准确度均较高,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例,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9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及直肠各1例.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间质瘤14例.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腔内3例,腔外11例,腔内腔外混合5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混杂密度16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6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9例,小肠6例,升结肠系膜1例.11例为恶性,5例为良性.CT表现为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这些征象并不能完全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动态强化螺旋CT扫描.结果 18例GISTs发生在胃9例,小肠9例;良性6例(均发生在胃),潜在恶性3例(胃2例,小肠1例),恶性9例(胃1例,小肠8例);多为边界清楚(16/18,88.9%)、圆形或类圆形(11/18,61.1%)、密度均匀(10/18,55.6%)的肿块.良性GISTs多强化均匀(5/6,83.3%),恶性者密度不均匀(7/12,58.3%),强化不均匀(11/12,91.7%).本组对GISTs的定位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89.5%(16/18)和83.3%(15/18).结论 CT 能准确显示GISTs的部位、形态和大小,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检查诊断小肠间质瘤的准确性、特异性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误诊率均明显低于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均P<0.05)。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显示,病灶起源于十二指肠5例,空肠11例,回肠10例。向腔外生长13例,向腔内生长4例,腔内外混合生长9例。8例良性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一,可见清晰边界。18例恶性病变无规则形态,部分可见分叶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晰。结论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2019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50例,均进行64排螺旋CT诊断、胃镜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胃肠道间质瘤64排螺旋CT诊断与胃镜诊断的准确率以及肿瘤的良恶性与病理分型的符合率、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差异。结果:150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理确诊恶性20例,良性130例;64排螺旋CT检出恶性20例,良性130例,误诊1例,漏诊1例;胃镜检出恶性40例,良性110例,误诊30例,漏诊10例。64排螺旋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胃镜检查,误诊率、漏诊率显著低于胃镜检查(P <0.01);64排螺旋CT诊断胃窦部、胃体部、胃底部准确率显著高于胃镜检查(P <0.01);恶性、良性影像学病灶结果显示,肿瘤形态、边缘、强化、密度方面差异显著(P <0.01)。结论: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数据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点的认识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胃肠道双对比造影(DC)15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9例,DSA检查2例。结果肿瘤位于胃10例,十二脂肠1例,空肠4例,回肠1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0例。良性直径多<5·0cm,边界清楚,DC主要表现黏膜皱襞受压推移改变,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直径多>5·0cm,边缘分叶,DC黏膜皱襞有破坏,表面可见不规则溃疡,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体内有多发状和块状低密度区,增强不均匀强化。DSA发现2例小于3·0cm小肠间质瘤,显示血管丰富。病理,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 )100%,CD34( )87.5%。结论DC易于发现GIST腔内瘤体,CT定位准确,良恶性判断价值高,DSA显示小体积GIST能我强,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1例,回肠1例,结肠1例,直肠2例;肿瘤平均直径5.5cm。病理分型:良性5例,交界性2例,恶性10例。CT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具有跨越腔内外生长或以腔外生长为主特性。良性5例,直径均小于5cm,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恶性及交界性GIST中有8例直径大于5cm(8/12),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 GIST是一类潜在恶性的肿瘤,MS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腮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肿瘤共32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于术前均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其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 在32个病灶中包括腺淋巴瘤5例(7个病灶),多形性腺瘤14例,恶性肿瘤11例.腺淋巴瘤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恶性肿瘤在增强早期快速强化,强化峰值在静脉期(90 s);三者中腺淋巴瘤强化程度最高.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细胞癌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的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及手术病理确诊的6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得图像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等三维成像技术进行分析。结果:63例动脉期发现肿瘤供血动脉属于规则性供血46例(73.0%),变异性供血12例(19.0%),寄生性供血1例(1.6%),余4例无法判断。63例中22例供血动脉明显增粗,19例明显移位。发现肿瘤血管39例,肿瘤染色48例,动-静脉瘘12例。门静脉期发现门静脉癌栓13例。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准确地对肿瘤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多角度地观察肿瘤与靶血管系统的立体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内容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上尿路梗阻性病变中的运用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2011年1月132例行螺旋CT尿路造影,并确诊为上尿路梗阻病变患者资料,分析其图像特点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132例患者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输尿管结石31例,先天异常及畸形51例,输尿管感染性病变16例,尿路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和常规胃肠道造影对小肠原发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5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胃肠道造影、CT、血管造影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胃肠道造影和CT影像特征,并与手术和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52例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腺癌19例,恶性间质瘤10例,恶性淋巴瘤23例。常规胃肠道造影主要表现为肠管狭窄、充盈缺损、管壁僵硬、黏膜破坏及环状皱襞消失、肠梗阻、肠套叠及溃疡形成等,41例得到了准确定位,肯定肿瘤诊断32例。CT检查20例,主要表现为局部肠壁增厚、小肠肿块、肠管狭窄、肠梗阻、肠套叠等,均得到了准确定位,肯定肿瘤诊断18例。肠系膜上动脉造影3例,均明确了出血的部位,但术前均误诊为血管畸形。结论 CT对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并能提供有关肿瘤局部浸润、淋巴结远处转移以及并发症等影像学信息,常规胃肠道造影与CT检查相结合有助于制订出更为恰当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探讨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影像表现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对18例Wells评分在2分以上,且临床疑诊为PE的患者,使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后外理.结果 18例均确诊为PE.PE的直接征象:18例患者均见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改变.1)中央性充盈缺损,呈双轨征和靶征3例;2)偏侧性充盈缺损9例;3)附壁性充盈缺损3例;4)完全性阻塞3例.部分患者可见PE的间接征象:1)肺梗死4例;2)支气管动脉扩张3例;3)胸腔积液10例;4)右室功能不全1例.结论 64层螺旋CT具有快速、准确、无创伤等优点,能清晰显示PE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是临床明确PE诊断及评价疗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妇科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GI-RADS)分类与16层螺旋CT对良恶性卵巢肿瘤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卵巢肿瘤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超声及16层螺旋CT检查,采用GI-RADS系统评价超声声像图表现,并检测其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超声GI-RADS系统、16层螺旋CT联合CEA联合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GI-RADS系统、16层螺旋CT联合CEA检查诊断鉴别良恶性卵巢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超声GI-RADS系统、16层螺旋CT联合CEA检查对良恶性卵巢肿瘤的诊断鉴别价值。结果超声GI-RADS系统联合CEA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91)大于16层螺旋CT联合CEA(Kappa=0.487);超声GI-RADS系统、16层螺旋CT联合CEA联合检查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恶性预测值、良性预测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GI-RADS系统联合CEA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准确率高于16层螺旋CT联合CEA(P < 0.05);经ROC曲线分析得,超声GI-RADS系统联合CEA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AUC大于16层螺旋CT联合CEA(P < 0.05)。结论超声GI-RADS系统联合CEA检测对良恶性卵巢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小肠间质瘤32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2例SISTs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ISTs常见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为: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胃肠道出血及体重下降;但血清肿瘤学指标如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等无明显异常。术前18例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10例检出病变,均未提示间质瘤可能。32例行CT检查,全部检出小肠病变或肿瘤,定性诊断准确21例;3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结果为SISTs,其中良性间质瘤7例,潜在恶性11例,恶性14例。结论 SISTs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率低,CT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两种检查互相配合,结合临床具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CD117及CD34有助于诊断SISTs。早期诊断对改善SISTs的预后十分重要,积极手术切除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