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感眩晕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临床上部分眩晕病是由外邪引起 ,其发病主要是外邪侵袭 ,上蒙清窍。治疗以祛除外邪、清利脑窍为主。通过分析外感眩晕在临床中的四种常见证型 ,说明外感眩晕说有其临床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河北中医》2021,43(5)
王晓燕教授认为,眩晕包括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属中医学风证范畴;假性眩晕属中医学内伤杂病范畴;部分介于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之间的症状,属内伤杂病后化风的情况。临床上将眩晕分为肝郁痰浊水饮上干清窍证、太阳经表内外合邪证、上盛下虚证、上气不足证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有效的治疗方法,分析和评价中医药对不同临床分型的颈性眩晕的治疗优势.方法 将20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就诊时门诊号或住院号的最后一位数字的奇偶数分组,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上颈性眩晕组及下颈性眩晕组,上颈性眩晕组患者给予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下颈性眩晕组给予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眩晕药物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分型后治疗能明显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从临床方面证实颈性眩晕临床分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眩晕是临床的常见病症,历代医家多从内伤论治眩晕,而临床上因表证致病者亦不少见。因此,可以从表证来论治眩晕。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多由于颈椎病或颈部软组织病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现代医学是以药物、颈椎牵引、理疗等方法为主,一般疗程长且疗效欠佳,给患者带来精神负担与不便。传统医学在对本病的治疗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百会穴为治疗眩晕的要穴,临床上运用其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有很多,如针刺、压灸、温灸、化脓灸等,且疗效显著。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临床应用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多种疗法和作用机理,为临床工作者治疗颈性眩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张教授治疗眩晕病的经验总结,为临床提供治疗眩晕病高效专治方,进一步提高眩晕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整理张运克教授在临床上治疗眩晕病的显效病例,结合张教授治疗眩晕病的辨证心得进行总结。结果张运克教授根据自己多年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针对眩晕病的病因病机,提出"风邪、气郁、血瘀、痰湿、肝火、气虚"皆能导致眩晕,常兼夹出现、相互为患,虚实夹杂,治疗上主张审证求因,精确辨证,针对性的遣方用药,祛风化痰、清肝泻火、疏肝理气健脾、补益正气、活血化瘀等治法综合运用,常需标本同治,虚实同调,但要主次分明,以求迅速达到疗效。因此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张运克教授运用自己的经验在临床实践中治疗眩晕病有显著的疗效,值得各位同仁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7.
脑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而眩晕是临床内科常见病或症状之一,其病因历代医家认识很多,多与风、火、痰、虚诸端有关,其病机以肝阳上扰、中气不足、痰湿内蕴为常见证型,而笔者认为肝阳上扰临床最常见,天麻钩藤饮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对肝阳上扰型眩晕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8.
神经阻滞结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7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病,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颈椎小关节错位而引起的眩晕在临床中常被忽视,作者自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集了资料完整的颈椎错位引起的眩晕病例78例,通过神经阻滞结合手法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宫洪涛教师认为脾郁生痰亦是眩晕发生的重要病机,临床上应注重痰气同治,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罗卫平  黄燕 《光明中医》2011,26(11):2202-2204
黄燕教授在治疗眩晕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确切,她认为眩晕一证在临床上应以平肝、补虚、化痰为主。在具体治疗上:痰湿中阻之眩晕治以健脾化痰为主;肝阳上亢之眩晕治以平肝潜阳为主;脾肾两虚之眩晕治以益肾健脾为主;气血不足之眩晕治以补气血为主。  相似文献   

11.
浅析李捷治疗眩晕风寒湿证的学术思想。在眩晕的治疗上提出新的诊疗思路,确立眩晕风寒湿证的治则和治法,并取得较好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引起的眩晕,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缺血综合症"临床上十分多见,由于主要表现为眩晕,常被误认为其它疾病,为此我们对眩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占眩晕病总数的40%,说明颈性眩晕的发病率之高.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其病因为多方面的。临床上眩晕疾病的诊断之所以困难 ,原因在于 ,其一 ,眩晕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二 ,牵涉到临床各科。其三 ,目前针对眩晕的客观检查指标少或不完善。其四 ,难以取得病理资料。其五 ,眩晕受多因素影响 ,既有病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要达到对眩晕疾病正确诊断的目的 ,就要了解人的平衡调节机制 ,认识眩晕疾病的临床特点 ,详细采集病史综合分析 ,合理选用现代检测技术进行评价。1 眩晕的调节机制人体的平衡系统主要由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本体觉系统以及与周围神经、中枢神经间复杂的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对眩晕有不同的认识,中医学把眩晕作为一个疾病来认识,而西医学则认为眩晕是一个临床症状,它们对眩晕认识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眩晕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上。  相似文献   

15.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诱发眩晕的病种涉及临床各科,除耳鼻喉科疾病外,亦与内科、神经科、骨科、眼科等的疾病密切相关.眩晕的发作有多种形式,如旋转性眩晕、直线运动性眩晕、非典型性的眩晕等等,而引起眩晕的前庭疾病中各种急慢性迷路炎、梅尼埃病、耳硬化症、听神经瘤、前庭神经元炎、延髓空洞症等等,头颈部疾病中的颅占位性病变,颈椎病,眼部疾病及全身疾病中的心脏病、高血压或低血压,甲亢等.  相似文献   

16.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症,尤其在老年人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给患者带来身体上损害的同时也会造成一定心理创伤。因此,文章从张锡纯提出的“大气”理论来探讨眩晕的防治,重点将通过“大气”理论来阐述眩晕的病因病机特点、防治策略及方药运用等,以期为临床辨治眩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眩晕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特点,总结中医临床治疗眩晕病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555例眩晕病住院患者的中医临床辨证及治疗特点。结果:555例眩晕患者风痰上扰证占69.37%,风痰上扰证在各年龄段分布均较多,尤以41~60岁年龄段患者多见,不同性别风痰上扰证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1)。运用最多的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占78.02%。结论:风痰上扰证为眩晕住院患者常见证型;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刘安东 《光明中医》2016,(23):3408-3409
目的对余国俊教授治疗眩晕病的经验总结,向同道在临床治疗中提供治疗眩晕病高效专治方,进一步提高眩晕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运用柴陈泽泄汤在临床上治疗眩晕病的病例,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整理总结。结果余国俊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针对眩晕病的病因病机,以"风、火、痰、虚、瘀等相互为患,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核心,治疗上主张:发作期标本同治,寓祛风、清火、豁痰、补脾等治法一炉,以求迅速达到疗效,待眩晕缓解后,再缓治其本,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余国俊教授治疗眩晕病在临床实践中确实有很好的疗效,值得广大同仁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19.
从高血压性眩晕(以痰浊为主要病因)的中医理论基础、部分眩晕症状鉴别、高血压性眩晕的治法三个方面对高血压性眩晕的理论内涵做了剖析,指出临床上从痰浊论治高血压性眩晕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总结栗锦迁教授从痰论治眩晕的临床经验。栗教授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与痰湿有关,临床采用辨证论治,用苓桂术甘合泽泻汤加减治疗痰湿上蒙型眩晕,用当归芍药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瘀互阻型眩晕,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上扰型眩晕,皆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