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压氧 (HBO)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后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1,CD62p,CD63和PAC 1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 26例SARS后股骨头坏死患者HBO治疗前后取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1,CD62p,CD63和PAC 1的表达并分别与17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1,CD62p,CD63和PAC 1HBO治疗前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 (P<0. 01 ),HBO治疗后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或P<0. 05),而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HBO治疗可以使SARS后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1,CD62p,CD63和PAC 1的表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2p、CD63、PAC-1的表达,并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2p、CD63和PAC-1的表达。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2p、CD63和PAC-1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PAC-1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分别P〈0.0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高;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PAC-1表达与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脑梗死病情变化、预测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抗血小板活化药物治疗。方法分组包括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ACOP+HBO)组,正常对照组。HBO组由ACOP组中接受HBO综合治疗达10d以上的患者组成。ACOP组在来院后即刻采血,ACOP+HBO组在治疗第3天、第7天、第10天3次晨8时空腹采血,对照组晨8时分别空腹采血2ml,迅速送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CD63,PAC-Ⅰ和CD62p的表达。结果ACOP组来院后即刻血小板膜糖蛋白CD63,PACⅠ和CD62p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COP+HBO组CD63和CD62p表达减少,PAC-Ⅰ有下降趋势。结论ACOP可显著增加CD63,PAC-Ⅰ和CD62p在血小板膜上的表达,且CD63和PAC-Ⅰ在一段间內将维持较高水平崾続COP后抗血小板活化治疗在临床症状缓解后应继续进行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血栓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以供参考。方法将收治的脑血栓患者50例纳入实验组,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其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 CD62P)、溶酶体膜糖蛋白( CD63)等血小板活化指标。对比两组CD62P、CD63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CD62P、CD63等指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患者血中CD62 P、CD63等指标水平较高,今后可将其脑血栓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上蛋白酪氨酸磷酸酶(CDl48)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三色免疫荧光分析检测健康老年人和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上蛋白酪氨酸磷酸酶(CDl48)的阳性百分率、蛋白酪氨酸磷酸酶(CDl48)的几何荧光强度、P-选择素(CD62P)的阳性百分率、P-选择素(CD62P)的几何荧光强度及膜糖蛋白Ⅱh/Ⅲa复合物(PAC一1)的阳性百分率、膜糖蛋白Ⅱb/11Ia复合物(PAC-1)的几何荧光强度的表达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的血小板膜CD62P、CD62P几何荧光强度表达量相比较(6.24VS0.89,P〈0.01;45.64VS25.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l48、CDl48几何荧光强度表达量相比较(7.12VS0.45,P〈0.01;41.35VS20.1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C-1及PAC-1几何荧光强度的表达量(22.64VS1.84,P〈0.01;43.46VS22.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当日血压、血糖及血脂无相关关系。结论CD62P及PAC-1、CDl48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指标,冠心病患者有血小板活化现象,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理论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化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化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FCM)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作为分子探针检测健康老年人及老年高血压无并发症患者血小板膜上糖蛋白GPⅡa/Ⅲa(PAC-1)及P-选择素(CD62P)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膜上PAC-1的表达量较健康老年人高(P<0.01),与当日平均血压无相关关系,而CD62P的表达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通过FCM检测血小板膜上PAC-1的表达量,可了解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度,对临床用抗血小板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132例重度烧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自原(Fbg)水平;用迈瑞BC-5800无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重度烧伤患者PLT、PT、TT、APTT、Fb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程度越重,差异越明显。结论重度烧伤患者存在的凝血系统障碍、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升高、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是严重烧伤后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重要因素,临床医生应当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妊娠期妇女凝血4项(PT、APTT、TT、Fbg)检测的临床意义,现对我院2007年1月以来的216名临产妇女及60名体检健康的非妊娠期育龄女性的凝血指标进行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方健  方以群 《人民军医》2008,51(9):582-583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菌株类型对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289例按照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分为3组:HpI型组115例;HpII型组90例;Hp阴性组(对照组)84例。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4项凝血指标,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计数血小板PLT、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HpI型组与其他两组比较,FIB明显升高(P〈O.05);HpI,II型组与对照组比较,MPV、PDW明显降低(尸〈0.05);各组间比较,PT、APTT、TT、PLT、PCT、P-LCR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类型Hp感染可引起血小板质量及凝血功能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ysmexCA-7000检测了西宁地区临产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Sysmex XT-2100检测血小板(PLT).结果:临产孕妇PT、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LT明显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再发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初发者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老年再发脑梗死(第2次)患者(再发组)31例,首次脑梗死者(对照组)30例,另设健康组30例。再发组与对照组于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静脉血送检,采集前未用抗凝和溶栓药物。健康体检者清晨空腹采血1次。检测全血黏度(BV)、血浆粘度(PV)、血小板聚集率(Pag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总胆固醇(P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结果对照组与健康组比较,BV,PV,PAgt,TC,TG,HDL-C,LDL-C,Apo-A,Apo-B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TT、PT、APTT无明显变化(P>0.05);再发组与对照组比较,BV,PV,Psgt,TC,TG,LDL-C,Apo-B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HDL-C降低(P<0.05),Apo-A,TT,PT,APT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高血脂与高凝、高黏度血症密切相关,均参与血栓形成。血脂及血液流变学部分参数升高或降低,是老年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重组巴曲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重组巴曲酶(rBAT)对凝血系统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研究rBAT对实验动物的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g)含量的影响;rBAT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以及rBAT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来考察rBAT对凝血系统的作用机制。结果rBAT对实验动物的PT、TT、APTT和血小板功能无显著影响,但是能降低血中Fig的含量,并能释放Fig分子中的纤维蛋白肽A(FpA),促进Fig分子发生不完全的聚合反应,同时rBAT能缓慢的降解Fig的α肽链。结论rBAT的作用机制在于能够释放Fig分子的FpA,使Fig聚合成为不完全的纤维蛋白单体和纤维蛋白聚合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在评估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介入治疗术后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1例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于介入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髋关节DCE-MRI检查,获取患者病侧与健侧股骨头的容积转移常数(K trans)、组织间隙-血浆速率常数(K ep)和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 e)三个灌注参数的比值,评价疗效。结果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病侧与健侧股骨头DCE-MRI扫描参数K trans比值为53.00(33.08,81.17)、K ep比值为6.11(5.11,17.51)、V e比值为5.14(2.76,8.13)明显高于治疗前6.92(3.27,37.11)、3.58(1.97,12.53)、2.43(1.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能够通过定量参数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疗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及CT征象。方法:对39例早期ANFH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或下肢不适,髋关节活动受限,纵向扣击痛(+),“4”字实验(+)。股骨头主要CT征象有:①股骨头内骨小梁紊乱、模糊、扭曲、硬化;②股骨头内出现囊状软组织密度影,出现“新月征”;③股骨头皮质轻度塌陷,表现为皮质成角、台阶征。结论:CT检查对ANFH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加髓芯减压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7月50例经APBSCT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治疗前后MRI图像及疗效。结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分期与APBSCT好转率存在相关性,即分期越低,治疗好转率越高。结论:MRI能明确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各期表现,对评价APBSCT加髓芯减压疗效有重要实用价值,可为临床治疗监测提供准确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浆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Ⅰ(PAI-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与正常对照相比,血浆FIB、D-D、PAI-Ⅰ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浆PC、FPS含量明显降低(P<0.05),PLT、PCT、MPV明显升高(P<0.05);肺癌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血浆PT、TT、APTT明显缩短(P<0.01),血浆FIB、D-D含量降低(P<0.05或P<0.01)、PAI-Ⅰ含量升高(P<0.01),PC、FPS含量降低(P<0.05),PLT、PCT、MPV下降(P<0.01);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和血小板参数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有无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前凝血、纤溶功能和血小板各项指标明显不同于正常人,总体处于高凝、抗凝功能降低、继发纤溶亢进的状态下,化疗可进一步加剧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