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对 8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教育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 BPRS)、社会功能评定量表 ( DAS)、生活质量量表 ( QOL)、家庭环境评定量表 ( FES-CV)评定 ,另设对照组进行前后比较。结果 经家庭干预后 ,研究组家庭亲密度、成功性、文化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 ,而矛盾性明显降低 ;教育组前后比较 ,BPRS、DAS、QOL及各分量表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患者家属进行家庭心理教育 ,改善家庭环境 ,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精神症状 ,缓解病情 ,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降低复发率和减轻家庭负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家庭干预随访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探索提高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 ,降低成本的有效服务形式。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 ,把 2 2 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入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历时二年的随访研究。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复发率、PANSS减分率、DAS减分率和干预组家属的SAS、CES -D总分减分率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成本效益分析干预组家庭平均每户年投入 36 0元 ,干预组康复的直接与间接成本比对照组低 46 0 19元 ,患者或家属复工增加的收入比对照组多 6 33 75元 ,效益成本比值 (BCR)为 3 0 4,净效益 (NB)为 733 94元。结论 :家庭干预能有效降低精神裂症康复的直接、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 ,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提高疗效和社会功能 ,是一种高效低耗的服务形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复元理念的个案管理康复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0例,干预组应用基于复元理念的个案管理康复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精神康复服务。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生活满意度量表(LSIA)评定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定生活质量,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个人和社会功能及人际关系,自尊量表(SES)评定自尊。用复发率和再住院率评价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间比较: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阴性症状分、PSP得分、SES得分、SQLS得分及心理社会分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2.205,2.082,2.194,-2.221;P0.05),LSIA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1,P0.05)。组内比较:干预组PANSS得分、PSP得分、SES得分在基线与半年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9,P0.01;t=-4.878,P0.01;t=-2.524,P均0.05),干预组SQLS得分、LSIA得分在基线与半年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0,0.549;P0.05);对照组PANSS得分、PSP得分、SES得分、SQLS得分及LSIA得分在基线与半年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6,-1.855,1.698,-0.248,-1.650;P均0.05)。干预半年后,干预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于复元理念的个案管理康复服务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其康复。  相似文献   

4.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后3年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防治康复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宝山区 3个街道 1个镇 2 0 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 3年的社区家庭干预对照研究 ,采用社会功能量表 ( DAS)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干预前后的各项社会功能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 P<0 .0 0 1 ) ,对照组的各项社会功能无显著差异 ( P<0 .0 5) ,干预复发率下降 63.4 %。结论 家庭干预对病人和家属有良好作用 ,有利于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社区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干预组实行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护理模式,干预时间为1年。干预前后,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LQOL)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1干预前,干预组PANSS(49.46±7.36)分、SD(14.43±3.66)分,与对照组(48.73±8.25)分、(14.52±3.7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干预组PANS(44.25±5.53)、分SDSS(10.34±4.3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7.83±9.66)分、(18.61±6.4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的总生活质量状况显著高于对照组(t=8.118,P0.01)。结论:性病病案管理模式可有效地改善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分析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随机分为家庭组和对照组。其中,家庭组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给予家庭干预治疗,对照组单一给予药物治疗。采用社会功能残疾评定量表(DAS)和生活质量量表(QOULI)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残疾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家庭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0.01),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社会功能残疾家庭组显著轻于对照组(<0.01),生活质量家庭组显著好于对照组(<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给予精神药物治疗配合家庭干预可以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率,降低社会残疾程度和改善社合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对家属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67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 SS)评定,对患者家属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进行评定,并对患者的症状与家属的生存质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ANSS总分与家属WHOQOL-BREF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225,P0.001)。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会影响家属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症状,有利于提高家属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对康复期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康复效果的影响,为今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康复和回归社会提供经验。方法:将110例精神分裂症居家康复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家庭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专业社工的团体介入服务,每月2次。在干预前及干预的第6个月和第12个月,分别运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Ⅱ(WHO-DASⅡ)对服务效果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结束时,干预组有53名完成干预和评估,对照组有50名完成评估。经过专业社工1年的介入,干预组PANSS总分、阳性因子、阴性因子和一般病理得分的分组效应和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F=274.037,51.623,208.715,129.072;P0.01),干预组WHO-DASⅡ总分、理解与交流、四处走动、自我照料、与他人相处、家务劳动和社会参与得分的分组效应和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F=155.897,31.802,18.392,21.960,80.810,24.182,121.051;P0.01)。结论:社工介入有利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60例住开放式病房的精神分裂症患者(A组)在住院期间配合积校家庭干预及出院后继续干预与60例住封闭式病房无家属陪护的精神分裂症患者(B组)进行比较。结果 家庭干预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1),家庭干预组1年内、2年内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干预能提高总者治疗依从性,从而减少复发率及预防精神残疾,使患者更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慢性精神分裂症家属心理精神状况的实际效果,为提升家属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家庭康复成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在常规随访、康复指导基础上结合认知团体心理治疗的运用,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亲属应激量表(RSS)等评估治疗对家庭照料者的影响,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量表结果。结果: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SAS、SDS、LSIA以及SSRS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总分因子中出现显著统计学差异(t/t'=-2.498,-3.675,2.762,2.835,4.370,3.624;P0.05),且在SAS、SDS量表因子中干预组得分低于对照组,在LSIA、SSRS量表因子中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前后,干预组在SAS、SDS、LSIA、SSRS、RSS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2.810,2.892,-2.385,-3.089,2.011;P0.05)结论:认知团体心理治疗能作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社会支持系统的补充,显著减少其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干预能通过改善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家庭康复氛围营造,使患者情绪趋于稳定,对缓解家属心理应激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缓解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改善其社会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 :将 5 0例非急性期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技能训练组 (以下简称训练组 ;2 5例 )和对照组 (2 5例 ,其中脱落 2例 )。对技能训练组进行技能训练共 4周 ,然后随访 12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 (MRS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训练组患者的PANSS评分(3 9 96± 7 44 )、阴性量表总分 (11 92± 5 13 )、一般精神病理量表总分 (2 0 60± 2 95 )优于对照组 (分别为45 77± 8 95、 15 13± 4 79、 2 3 5 0± 5 3 7,P <0 0 5 ) ;训练组患者的MRSS总分 (3 1 60± 17 3 7)、依赖量表总分 (7 2 8± 5 41)、活动能力缺乏量表总分 (9 0 8± 5 5 2 )均优于对照组 (分别为 44 68± 13 61、 11 77± 5 17、15 0 0± 4 48) ;训练组的复发率 (4 % )低于对照组 (17% )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重返社区技能训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梁佳  陶建青 《医学信息》2006,19(8):1406-1409
目的 比较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和氟哌啶醇组,治疗3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健康状况问卷(SF-36)进行疗效、副反应和生存质量评估,并对影响生存质量的某些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n两组PANSS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呈著性(P〈0.01),而两组同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结束后,阿立哌唑组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生活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5个因子分及生存质量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氟哌啶醇组(P〈0.05),且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显著。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呈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精神症状、药物、副反应、病程。结论 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生存质量影响阿立派唑优于氟哌啶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家庭离异率上升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日益引起注意。董奇、周敏娟等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再适应状况作了多因素相关研究[1- 3] 。国外对这一群体干预研究已较深入[4 ,5] ,国内干预研究尚缺乏。本课题在影响离异青少年再适应的前期研究[2 ,3] 基础上 ,与学校联合对 30例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的离异家庭青少年进行为期 12— 18个月的综合心理干预 ,以考察干预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1999— 2 0 0 1年 ,在二所中学和心理门诊 12 4例离异子女中 ,选取SCL— 90和 /或社交回避苦恼量表多个因子分显著高出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发育迟滞(MR)儿童母亲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将入组50例患儿母亲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心理干预前后对两组母亲进行测评和对照研究,并将干预前两组母亲SDS、SAS评分分别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 1两组母亲干预前SDS、SAS评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具有显著性差异(t=2.82,2.99,3.31,3.71;P0.01);2干预后干预组SDS、S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t=2.81,2.79;P0.01);3干预后干预组GQOLI-74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躯体和社会功能差异显著(t=2.67,2.32;P0.05),心理功能差异非常显著(t=2.89;P0.01)。结论 MR儿童母亲存在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MR儿童母亲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职业康复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病情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9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职业康复干预,经过6个月的观察,每3个月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间PANSS中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有显著性差异(t=-3.593,-2.216;P0.05);SDSS第6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2,P0.05);生存质量简表中生理领域在第3个月有显著差异(t=2.608,P0.05),第6个月时生理及社会关系领域有显著差异(t=2.563,2.502;P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职业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及阴性症状的改善,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对生存质量中的生理及社会关系领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作用。方法:将2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综合式干预,经过12个月的观察,每3个月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9个月后两组间PANSS量表有显著性差异(t=-2.020,-2.631;P0.05);6个月和9个月时两组间GAF量表有显著差异,至12个月时有极显著差异(t=2.496,2.967,4.303;P0.05或0.001);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中,第6个月时生活能力、工作情况、关心和兴趣、社交能力及总评有显著性差异(t=-2.065,-2.048,-2.021,-2.671,-2.915;P0.05)。随着观察时间的推移,两组间差异逐渐明显,至第12个月时,各分量表及总评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卫生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情况、关心和兴趣、社交能力、总评(t=-2.476,-4.117,-3.024,-2.980,-3.696,-4.034;P0.05或0.001)。结论 :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的康复形式,有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其家属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其家属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从而为建立HIV感染者/AIDS病人社区综合关怀支持模式、改善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四川省HIV感染率和AIDS患病率较高的两个县(资中县和凉山州昭觉县)作为目标社区,在目标社区内共计调查了71名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其162名家属和97名健康人群,选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作为调查评定工具,选用生活质量量表(CQOL-7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S)收集相关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SAS和SDS评分高于正常对照(分别为t=5.343,t=5.272,P均<0.001),已死亡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家属的SAS和SDS评分高于正常对照(分别为t=4.873,t=5.133,P均<0.001),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SAS和SDS评分与疾病状况、物质滥用、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焦虑和抑郁情绪在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已死亡HIV感染者/AIDS病人家属中普遍存在,这些负性情绪主要与疾病状况、物质滥用、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生及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方法:72例IBS患者(患者组)评定儿童期虐待问卷(CTQ),评估儿童期受虐情况,并与92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IBS患者同时还评定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表(IBSQOL)。结果:1患者组CT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0,P0.001);患者组儿童期受虐发生率为44.4%,高于对照组的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3,P0.05);2与无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40例)比较,有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32例)SAS评分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9,P0.05);3有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QOL评分显著高于无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3,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可能是IBS发生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之一,并可能对IBS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