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针法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状态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平  周炜  王寅 《中国针灸》2007,27(5):325-328
目的:研究不同针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方法: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152例患者随机分为体针组(A组)、体针加头皮针组(B组)、体针加腹针组(C组)、体针加头皮针加腹针组(D组)。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Brunnstrom分级、简化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考察不同针刺方法对中风病偏瘫患者的疗效评价结果。结果:B、C、D组对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均优于A组(P<0·01),以D组疗效最佳(P<0·01)。结论:综合针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针刺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Brunnstrom分级、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观察头针、体针联合应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影响。结果:头针、体针联合应用对痉挛状态的改善,对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均优于单纯体针治疗(P〈0.01)。结论:头针、体针联合应用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头皮针、体针叠加疗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统一针刺方法,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Brunnstrom分级,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考察两种针法联合应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疗效。结果头针体针叠加针法对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单纯体针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体针叠加针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伸肘位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下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恢复期偏瘫上肢痉挛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康法,即头穴丛刺配合抗痉挛针法及康复训练,每天1次,治疗1个月。治疗组在针康法基础上,加用上肢伸肘位矫形器治疗。1个月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和简化的Fugl—Myeer运动功能评分、ADL指标评定两纽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上肢屈曲性痉挛均有改善,治疗后改良的Ashworth分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肢体运动功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伸肘位矫形器能够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皮针抽提法对脑血栓形成后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93例脑血栓形成后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组(31例)加头皮针抽提法;对照Ⅰ组(31例)加头皮针捻转法;对照Ⅱ组(31例):仅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前,3组的肢体运动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积分相近,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Ⅰ组肢体运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Ⅱ组(P〈0.01,P〈0.05),ADL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Ⅱ组(P〈0.01,P〈0.05),且治疗组评分值的变化均显著大于对照Ⅰ组(P〈0.05)。结论头皮针抽提法对改善脑血栓形成后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ADL能力的作用优于头皮针捻转法;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头皮针抽提法能有效提高脑血栓形成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6.
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0 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30 d 后采用 Ashworth 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治疗后,治疗组 Ashworth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BI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浮针配合电针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配合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皮针长时间留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同时给予头皮针长时间留针和康复训练;对照组32例,仅予以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为1疗程,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头皮针组Fugl-Meyer得分、Barthel指数、单侧空间忽略程度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皮针长时间留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单侧忽略空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赵丽  江钢辉 《新中医》2012,(3):110-111
目的:观察平衡阴阳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平衡阴阳法即泻阴补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6.7%,对照组73.3%,2组痉挛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结束后临床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平衡阴阳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12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将258例中风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头皮针组(治疗组)和药物组(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93±4.20)显著低于对照组(11.59±5.86),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结论头皮针补泻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是治疗中风偏瘫的较佳方法 。  相似文献   

10.
杨江 《河南中医》2013,(12):2091-2093
目的:观察针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1例患者均采用头针、体针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并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21例患者A、B、C、D区量表积分都有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E区积分虽有增加,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障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运动障碍配穴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海英  于潇 《中国针灸》2007,27(10):735-737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最佳配穴方法。方法:将96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对照组)与平衡阴阳针刺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普通针刺组按传统取穴方法,主要是阳经取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等;平衡阴阳针刺组根据阴缓阳急的中医理论及偏瘫患者伸屈肌肌张力不平衡的特点,采用阴阳经配穴,取极泉、尺泽、少海等。2组治疗前后分别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修改的Ashworth、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及脑卒中脑功能障碍评价表(SIAS)评定。结果:针刺有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痉挛性运动障碍的作用,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56±7.97,ADL-Barthel指数为57.20±12.80,对照组为21.62±7.17、30.66±11.34,2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针刺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痉挛性运动障碍,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不同配穴组方存在差别,临床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刺优选法结合标准分期与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优选法治疗中风偏瘫标准分期的康复疗效。方法: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和康复组(C组)。采用修订的Brunnstrom分级、简化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肢体功能恢复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观察两组针刺方法和康复训练对中风病偏瘫患者的疗效评价结果。结果:治疗组对偏瘫肢体功能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优选法结合标准分期法在改善偏瘫肢体功能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提高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的关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欧阳颀  周巍  张春梅 《中国针灸》2007,27(10):773-776
讨论提高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需注意的5个方面。一是得气:得气是针刺取效的重要因素,头针针感应以医者指下有"如鱼吞钩"般的吸针感为主;二是针刺手法:手法的选择宜以找到适宜的针感、传导方向及强度为准则;三是有效刺激量:只有当腧穴的刺激量强度与患者体内的感应状态相匹配时,才能发生能量共振,出现最佳治疗效果;四是治疗时机:中风偏瘫康复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早期使用头针治疗;五是康复训练:头针治疗中风偏瘫需要与康复训练结合起来,两者结合起了正相干性效应。临证中注意这5方面问题,可以巩固和提高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风偏瘫患者分为针康组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 10 0例 ,针刺组及康训组各 6 0例 ,采用针刺体穴和康复训练 ,并在治疗前后 ,对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针康组与针刺组、康训组治疗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P<0 .0 1,差异明显 ,而针刺组、康训组比较P>0 .0 5 ,无差异 ;3组自身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其中针康组治疗前后 P<0 .0 1,差异明显 ,而针刺组、康训组治疗前后 P<0 .0 5 ,也有差异。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比单纯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好 ,而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均有较好疗效 ,两者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头针结合天井穴治疗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15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头皮针结合天井穴对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的疗效。方法: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统一针刺方法,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Brunnstrom分级,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该针法对脑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患者的疗效。结果:头针结合天井穴针刺对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结合天井穴针刺在改善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采用Brunnstrom偏瘫分期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来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runnstrom和FIM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刺配合运动对偏瘫早期康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针刺配合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早期的康复作用。方法 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 5 0例 ,与单纯用药物治疗 5 0例作疗效对比并作随访观察。结果 经平均 1个月治疗后 ,康复组显效率为 82 % ,对照组为 5 4% ,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 ;康复组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经治疗后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且康复组对血液流变性、血脂有较好调节作用。结论 针刺配合运动作业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较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健侧针刺组(简称健针组)、健侧针刺加麦粒灸组(简称健针加灸组)、患侧针刺组(简称患针组)、患侧针刺加麦粒灸组(简称患针加灸组)各20例,并根据改良Asworth量表(MAS)评定疗效。结果:健针加灸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余三组(P〈0.05)。结论: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