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7年2月至2005年4月,本科共完成体外循环(CPB)下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麻醉9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吴淑红  佟丽 《华西医学》1995,10(4):437-438
本文报告618例房间隔继发孔缺损修补体外循环管理体会。小龄特别是婴幼儿患者要掌握血液稀释度。本组〈6岁预充液中均加入一定量的全血以维持中度血液稀释。采用高流量灌注。成人型ASD宜采用中度降温以加强心肌保护,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缺损较大成人患者的心脏复跳后避免心腔内容量过多,剩余机血回输切忌过多过快,密切监测左房压和血压来掌握容量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比较经胸微创封堵及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 165例室间隔缺损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80例行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直视组),85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微创组),比较2组治疗成功率、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感染、手术时间、输血量、医疗费用、住院天数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直视组室间隔缺损修补均获成功;微创组封堵成功83例,其中探条辅助封堵44例,直接输送封堵39例,2例封堵失败者转行体外外循环直视修补术;直视组1例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3例感染;2组手术时间、输血量、医疗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及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均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术式,但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对符合适应证者采用该方法治疗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1992年1月~2001年12月年龄3~36个月,体重3.1~15.6k的492例婴幼儿VSD修补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26例,手术病死率5.2%。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严重心律失常。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危象和残余VSD。结论 只要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完善手术技术操作,及时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在婴幼儿期施行VSD修补术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赵翠兰 《全科护理》2011,(14):1257-1258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畸形,约占先心病发生率的20%[1],是由于心脏在胚胎发育中,两心室之间的间隔发育异常,在左右心室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缺损可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畸形,约占先心病发生率的20%[1],是由于心脏在胚胎发育中,两心室之间的间隔发育异常,在左右心室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缺损可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大动脉错位等畸形并存.小儿室间隔缺损一般在体外循环直视下行缺损修补术.现将我院106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患儿实施全身麻醉后,经患儿胸正中央剖开胸口,观察动脉导管是否闭合,未闭合时予以结扎,若伴有房间隔缺损(半径<4cm,原发性)或未闭合的卵圆孔需予以缝合,缺损半径<0.36cm室间隔缺损边缘为纤维组织可予以缝闭,缺损半径>0.36cm室间隔缺损应及时修补补片。101例患儿死亡2例,其余99例患儿术后痊愈,术后复查彩超心脏恢复正常,在以后的走访中患儿生长发育与正常同龄儿一致,无明显差异。治疗室间隔缺损时,用科学的剂量麻醉患儿,合理的手术计划,动态观测患儿的术中情况,轻柔、精确的手术操作,规避空气栓塞、心肌及冠状动脉损伤,都可以提高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急诊手术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992年1月~2001年12月年龄3~36个月,体重3.1~15.6kg的492例婴幼儿VSD修补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6例,手术病死率5.2%.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严重心律失常.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危象和残余VSD.结论只要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完善手术技术操作,及时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在婴幼儿期施行VSD修补术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25%~40%,部分小的VSD患者6岁前可自然闭合,大部分需手术治疗。VSD系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而形成的单个或多个缺损,由此产生左心室与右心室的异常交通。总结我院ICU收治的16例VSD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体外循环下儿童VSD修补术后监护技术。  相似文献   

10.
赵玉香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2):2211-2212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06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婴幼儿,术后精心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和并发症对症处理.结果:术后30d内死亡18例(其中11例年龄小于6个月),死亡率2.55%,晚期死亡1例.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1.2%.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维护良好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及时防治低心排、心律失常、肺不张、肺高压危象等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12例先心病室缺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手术在全麻浅低温和体外循环下进行,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对室缺直径小于10mm者多直接缝闭,大于10mm者补片修补。结果:术后30d内死亡1例(0.89%),发生各种并发症3例(2.68%),无远期死亡病例及并发症。结论:先心病室缺外科治疗效果满意,对较大缺损,引起心脏改变者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2.
我院1983年至1994年共收治先天性空间隔缺损40例,确诊后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空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早期死亡1例(2.5%),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2.5%),残余漏2例(5%),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王虹  刘英楠 《护理学报》2001,8(4):12-14
目的 探讨3岁以内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室缺)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及有效观察。方法 对1990年1月-1998年12月的389例婴幼儿室缺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其与年龄,术前心胸比值(C/T),合并肺动脉高压,室缺大小,手术方式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的关系。结果 389例中心律失常30例,发生率为7.7%,年龄≤1岁,C/T≤0.5,合并肺动脉高压,室缺≥1cm,手术为补片修补,主动脉阻断时间≥30min为高危因素,是手术的主要死亡的原因,本组死亡9例,死亡率为2.3%,婴幼儿室缺心内直社修复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术前C/T,合并肺动脉高压,室缺大小,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方式相关。结论 对高危因素的婴幼儿应是观察的特点,有针对笥的进行观察,及时采时效防治措施,可降低手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手效果。  相似文献   

14.
罗昭全  吴光祺 《华西医学》1997,12(2):251-251
外科治疗房室间隔缺损40例罗昭全吴光祺李卫东四川省遂宁市人民医院(629000)1995年3月至1996年11月,我们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4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32例,房间隔缺损(ASD)8例,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5.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21例围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3年6月~2006年5月,我院为2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施行了手术,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术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现象,并分析变异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72例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提取诊疗资料,将主要数据信息与卫生部临床路径进行对比,筛选变异病例,通过SPSS 17.0非参数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变异事项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患儿年龄、体重、入院时情况、有无次要诊断、术前评估天数、主刀医生、术后恢复天数、术后ICU时间、使用抗生素天数、术中输液量、有无术后并发症等11个因素为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临床路径主要变异因素。结论应细化完善临床路径文本,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机制,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以减少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7.
患儿男 ,16个月。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入院要求手术治疗。入院查体 :左耳完全缺失 ,无外耳道 ,右耳耳廓及外耳道均正常 ,听力检查未发现异常。口唇无紫绀 ,胸廓无畸形 ,未触及震颤 ,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肺动脉瓣听诊区第 2心音亢进并分裂。心脏B超检查提示膜部室间隔缺损 ,0 6cm× 0 6cm大小。全身检查没有发现其他脏器畸形。术前诊断为 :先天性心脏病 ,膜部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单耳畸形。经充分术前准备 ,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证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 ,以自体心包补片修补缺损 ,操作顺利 ,术后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婴儿巨大室间隔缺损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32例小婴儿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外科矫治术。采用进口膜式氧合器,预充总量400~550ml,中度低温中高流量灌注,应用高钾冷晶体心肌保护液,碱性肺保护液。碱性肺保护液。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31~78(56±19)min,体外循环时间63~126min。转流过程平稳,尿量满意,心脏全部自动复跳,全部顺利停机。结论:小婴儿巨大室间隔缺损的体外循环管理应尽量减少预充量,积极排出体内多余水分,良好的本外循环管理和重视心肺功能的保护是确保体外循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患儿,女,6岁。心慌、气短两年,平时易感冒。查体:发育略瘦小,心前区隆起,可闻及Ⅳ-Ⅴ级收缩期杂音。X线检查:肺血多,右房、右室增大。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使用惠普影像之星彩超仪检查,探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超声诊断:附2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华骏 《实用医学杂志》1995,11(10):703-703
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是心血管病无创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基层医院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又缺乏其它大型设备的情况下,更显重要。我院于1993年8月至1994年9月采用美国BIOSOUND GENESIS CFM/2超声诊断仪,共诊断室间隔缺损(VSD)33例(不包括法乐氏四联症和右室双出口),其中28例已施行了手术治疗。与术中所见比较,诊断符合率为92.8%。所获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手术28例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1岁零2个月~30岁,平均8岁5个月。本组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诊断见附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