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乐生 《临床荟萃》1990,5(7):303-304
伪膜性肠炎(Pscucbrar.ous Colitis,PMC),随着老年患者增多,慢性感染性疾病长期反复治疗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现已证实,伪膜性肠炎几乎全部与使用抗生素有关,其临床病情严重,并有肠膜伪膜形成为特征。近年来,本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方面均有很大的进展。本文复习有关文献简述如下。 一、病因 所有抗生素均可诱发PMC。以青霉素类、(主要是氨苄青霉素)最为常见,约占50%。其次为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及氨基甙类SmZco,二性霉素B,  相似文献   

2.
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colitis,PMC)是肠道急性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疾病,使用抗生素引起PMC少见。本院1例患者因反复咳嗽应用抗生素(头孢类及喹诺酮类)半月余后出现腹泻,肠镜检查结肠黏膜炎症,临床诊断PMC,经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同时用培菲康调节肠通菌群等治疗后症状好转。现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抗生素种类及患者营养状况对伪膜性肠炎首发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伪膜性肠炎患者应用抗生素种类及营养状况与伪膜性肠炎首发时间的关系。结果应用3种以下抗生素组和3种及以上抗生素组患者伪膜性肠炎的首发时间分别为(14. 2±4. 4) d和(11. 8±4. 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营养正常组伪膜性肠炎的首发时间(15. 3±4. 4) d较营养不良组患者(9. 1±2. 2) d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抗生素均需及早警惕伪膜性肠炎发生;营养不良患者发生伪膜性肠炎时间早,改善营养状况是延迟伪膜性肠炎发生的重要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的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该院1994~2005年73例临床使用抗生素引起的PMC患者从年龄、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时间、发病时间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PMC多发于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差、手术后及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老年患者。结论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引发PMC的主要原因,对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时,结合结肠镜的特征表现首先应考虑有无PMC,及早停用抗生素,使用足量和足疗程的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是治疗PMC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伪膜性肠炎及1例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又名抗生素性肠炎(antibiotic associated enteritis)、菌群失调性假膜性肠炎。  相似文献   

6.
陈紫芬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8061-8061
伪膜性肠炎(PMC)是一种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的炎症,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多是在应用抗生素后,由于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杆菌(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1]。常发生于腹部手术者老年人、免疫力低及外科大手术后的患者[2]。开颅术后患者免疫力低下,继发感染率高,常需应用抗生素,是发生PMC的高危因子,一旦并发PMC是对脑损伤的二次损害,增加病死率和致残率。2010-12-30我科收治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PMC患者1例,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伪膜性肠炎(PMC)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及治疗。方法 对该院5年来的18例PMC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检查轻度5例、中度7例、重度6例。所有患者停用抗生素,口服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后,全部治愈。结论 在临床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应警惕PMC的发生。一旦出现腹泻应尽早做内镜检查、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对我院1999-10~2004-10诊治的伪膜性肠炎(PMC)2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伪膜性肠炎(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多系在应用抗生素后,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作者回顾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本院经结肠镜检查诊断后的PMC12例,其临床及内镜特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黄红月  靳美萍 《全科护理》2014,(24):2301-2303
正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多是在应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1]。2013年7月我院妇科收治1例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病人,手术后第5天开始大量腹泻、腹痛伴腹胀、高热等,确诊为严重PMC,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2013年7月住院病例中发生临床确诊为PMC重症病人1例,女,53岁,为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使  相似文献   

11.
伪膜性肠炎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伪膜性肠炎(PMC)临床诊疗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余干县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9年6月49例P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确诊的49例PMC经停用相关抗生素,应用甲硝唑、万古霉素抗梭状芽胞杆菌(CD),调整肠道菌群以及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46例,死亡3例,均为年老体弱、误诊时间长的重症患者。结论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是引发PMC主要原因,而慢性消耗疾病、恶性肿瘤、手术后、年老体弱等为PMC危险因素,若出现腹泻首先考虑PMC可能。早期诊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肠镜检查和粪连续涂片查杆/球菌比例,是诊断PMC简便可靠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伪膜性肠炎(PMC)是一种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引起的结直肠粘膜的急性渗出性坏死性炎症,因受累粘膜表面常有伪膜形成而得名〔1〕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该病多见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尤以老年患者为多,病情多严重。我科于2011年收治1例鼻咽癌化疗并发伪膜性肠炎感染性休克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重点讨论发病前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时伪膜性肠炎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结果:1996年3月—2006年5月,16例住院患者诊断为伪膜性肠炎,其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7.1±15.2(32.0~87.0)岁。13例患者存在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曾应用抗生素,10例患者先后或同时应用多种抗生素。所有患者出现腹泻,其他症状包括腹痛、发热、呕吐、腹胀、里急后重等。腹部压痛是最常见的体征。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白细胞,5例患者B超检查发现肠壁弥漫增厚。结肠镜检查发现多数患者伪膜呈连续性分布,但有2例呈间断分布。结论: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老、住院、抗生素、免疫力低下。在健康成人中应用单一、常用抗生素亦有可能造成伪膜性肠炎。目前,肠镜检查仍是诊断伪膜性肠炎的主要方法。难辨梭状杆菌培养及毒素鉴定是诊断的"金标准"。治疗应停用相关抗生素,用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有效,应尽量选择口服给药。  相似文献   

14.
孟晓燕 《上海护理》2013,13(4):85-86
伪膜性肠炎(PMC)是一种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引起的结直肠黏膜的急性渗出性坏死性炎症,因受累黏膜表面常有伪膜形成而得名。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该病多见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尤以老年患者为多,病情多严重。我科于2011年收治1例鼻咽癌化疗并发伪膜性肠炎导致感染性休克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艰难梭菌是引起抗生素腹泻AAD和医疗机构相关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动物和人类肠道中。艰难梭菌感染(CDI)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也可伴有腹痛和发热等。轻-中度感染仅为腹泻或自限性,重度者可致死,会伴有伪膜性肠炎(PMC)、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和脓毒血症等。引起CDI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抗生素使用,老龄和住院。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了芽孢污染的物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16.
伪膜性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PM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近期诊治的21例PM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结果21例病人均在使用广谱抗生素过程中出现腹泻,并伴有腹痛、腹胀、发热及白细胞升高等现象。16例接受结肠镜检查,镜下显示病变主要累及远端结肠,大部分病人内镜下有较典型的改变。结论应用抗生素后若出现腹泻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结肠镜检查是一快速而可靠的诊断方法。停用原抗菌素、口服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是治疗PM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手术后伪膜性肠炎,常发生于腹部大手术应用抗生素之后,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致肠道菌群失调,造成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异常增生,产生毒素,而引起肠道黏膜急性炎症,在坏死的黏膜上形成伪膜,故又称为“抗生素肠炎”,“手术后肠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性肠炎”等。现在由于手术后的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滥用,临床上时有发生。作者曾收治15例,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白血病化疗患者伪膜性肠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膜性肠炎( Pseudomembraneous colitis,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直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和纤维素渗出性炎症.肠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其临床表现可仅为轻度腹泻,也可出现严重腹泻,伴有高热、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巨结肠,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9.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结肠炎(CDC)又称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AAC),伪膜性肠炎(PMC)。病因学以前认为金葡菌是主要致病菌,以后发现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D)。一、抗生素所有抗生素均可诱发CDC。据Gebhard报告39例CDC,病前都用过抗生素。70年代前多由四环素、氯霉素及新霉素引起,其后头孢霉素所致CDC有增多趋势。抗生素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CD乘机大量繁殖,填补生态真空,导致肠道病变。二、其它诱因有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肠外科手术、糖尿病等,可能这些疾病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及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20.
沈倩倩  章毅 《护理与康复》2016,15(2):198-200
正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常发生于危重患者或应用抗生素后,又称"抗生素相关性肠炎",重症患者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1-2]。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伪膜性肠炎发病率明显升高,病死率也有上升趋势[1,3]。传统的治疗首选万古霉素和甲硝唑,该治疗对大多数患者在初期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复发率高达15%~30%[4]。近阶段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