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3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误诊率为67.6%。23例中误诊为湿疹14例,误诊为天疱疮5例,误诊为多形红斑2例,误诊为丘疹性荨麻疹和脐周炎各1例。误诊时间为3 d~2个月。患者行皮肤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检查后,均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外用药膏治疗,除1例自动出院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早期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必须熟悉掌握其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尽早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例1】女,52岁。患者于1个月前四肢、躯干出现大量直径1~2cm的红斑,伴瘙痒。自购丁苯羟酸霜(皮炎平)外用无效,3天后红斑融合成片,其上出现水疱、大疱及少量红色丘疹,外阴部也有类似皮损。在外院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经地塞米松、磷霉素等药物治疗,2周后痊愈。2天前皮疹再次复发,来我校附属医院就诊。查体:体温正常,有咳嗽、咳痰、流涕、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上感)症状。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11.5岁,以"反复咳嗽、口腔糜烂2年,活动后气促1年,加重半个月"为主诉入院.  相似文献   

4.
10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护理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对10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护理经验:加强对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皮损观察,注意皮质类固醇药物使用后的效果,针对患者全身不同部位的皮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给予患者精心的饮食护理及心理支持.10例患者均尽早明确诊断,有效地配合临床治疗,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5.
正副肿瘤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一种获得性大疱性疾病,常伴随Castleman病、胸腺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发生~([1])。PNP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常与肿瘤相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PNP表现多样,可出现皮肤、黏膜溃烂,口腔、生殖器常见,亦可出现糜烂性眼结膜炎,故较易误诊为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由于个体临床特征差异性较大,诊断较为困难,常需要风湿免疫科、皮肤科、肿瘤科和耳鼻喉科等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6.
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于2003年6月收治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经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和专科性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以黏膜损害为主的大疱性皮肤病,常伴发于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躯干、四肢、掌跖有红斑、水疱、血疱和多形性皮损。此类天疱疮临床不多见,现将我科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以严重疼痛性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肤损害伴潜在肿瘤为特征[1]。Anhalt等[2]于1990年首次报道了天疱疮合并肿瘤,并认为该病有其本身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副肿瘤性天疱疮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天疱疮,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Castleman病等有明确相关性[3]。  相似文献   

9.
程洁敏  王京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128-128,F0003
目的:探讨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特殊的病情采取可行的护理措施,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经适当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患者病情恢复良好,康复出院。结论: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特殊症状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有利于症状的减轻。  相似文献   

10.
1病例资料男,30岁。因发热伴咽痛、结膜充血5 d,皮疹3 d入院。患者5 d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咽痛、结膜充血,无咳嗽、咳痰、头痛、头晕等,自服感冒退热冲剂及双黄连口服液,体温降至正常,但其他症状无明显缓解。近3 d患者再次发热、寒战,咽痛、结膜充血,畏光流泪,背部出现散在红色斑丘疹,为明确诊断来我院。急诊测体温38.5℃,查血白细胞9.2×109/L,中性粒细胞0.69,淋巴细胞0.1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诱发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MAL~)的临床特点、预测死亡的危险因素和评价血液净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二甲双胍诱发MALA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入围24例患者死亡率为30%,凝血酶原时间(PT)是死亡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虽然血液净化组APACHEII评分更高,但是其死亡率与非净化组相似(36.3%VS30.8%)。结论:MALA死亡的最佳预测因素是评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PT,血液净化可能会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与早期死亡(早死,ED)及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24例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AL)及238例非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NHAL)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结果 ①HAL早死率(41.70%)明显高于NHAL(2.10%)(P<0.01).②HAL完全缓解率(29.17%)明显低于NHAL(50.40%).③高白细胞性急性髓性白血病(HAML)早死率(66.70%)显著高于高白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ALL)(16.67%).结论 HAL早死率高,完全缓解率低,疗效差,且HAML早死率明显高于HALL早死率,应尽早减轻肿瘤负荷,防止严重并发症,以减少早死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与早期死亡(早死 ,ED)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 2 4例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 (HAL)及 2 38例非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 (NHAL)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结果①HAL早死率 (4 1.70 %)明显高于NHAL(2 .10 %) (P <0 .0 1)。②HAL完全缓解率 (2 9.17%)明显低于NHAL(5 0 .40 %)。③高白细胞性急性髓性白血病 (HAML)早死率 (6 6 .70 %)显著高于高白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HALL) (16 .6 7%)。结论HAL早死率高 ,完全缓解率低 ,疗效差 ,且HAML早死率明显高于HALL早死率 ,应尽早减轻肿瘤负荷 ,防止严重并发症 ,以减少早死率 ,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4例副肿瘤神经综合征临床资料分析及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我院近年来确诊的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副肿瘤综合征的起病方式可以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临床表现复杂,确诊时患者多已存在肿瘤转移,抗肿瘤治疗及免疫调节疗法可能使患者有短暂的临床改善。结论:副肿瘤综合征可出现在实体肿瘤或白血病患者,它的出现几乎均预示着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4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痰细菌学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4例VAP患者痰菌检查均呈阳性 ,共检出细菌 45株 ,主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孢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 4例中 10例脱机成功 ,14例死亡。  相似文献   

16.
深部真菌感染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共检出真菌64株,其中白色念珠菌最多,占53%,合并细菌感染75%,深部真菌感染前用过广谱抗生素者占88%。结论:深部真菌感染在使用强效、广谱抗生素患者中发病率高,治疗上常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疗效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副肿瘤性天疱疮(PNP)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结合病例复习文献。结果:该病发病机制不明确,临床上以皮损的多形性和黏膜的严重损害为特点,伴发肿瘤,确诊需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学检查。治疗效果差。结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可能提高生存率,病例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有望使该病得到缓解或治愈。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总结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有关临床特征。方法 对本院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24例DEACMP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脑电图、心电图、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4例均有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内容改变。少数表现为意识水平受损)持续时间(12.5±5.8)h,假愈期(10.5±6.2)d;14例有锥体外系功能障碍。部分病例有锥体系功能障碍。心电图检查异常率为43.5%(10/24),脑电图异常率为100%(24/24),CT异常率为66.69/6(16/24)。MRI83.3%(10/12)。全组痊愈16例。好转7例,死亡1例。结论 DEACMP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锥体外系和锥体系功能障碍,一经发生治疗较困难,致残率高。  相似文献   

20.
3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及两者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治,提高生存期。方法:回顾分析我所1980~1997年收治的31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结果:31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22.6%,AFP阳性率为16.1%。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3.4%,13.3%和6.7%。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手术切除、肝门周围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P<0.001);多因素分析,肝硬变程度(P=0.03)、手术切除(P<0001)、肝门周围淋巴结转移(P=0.049)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结论:HBsAg、AFP阴性、肝门淋巴结转移对诊断胆管细胞癌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能明显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应重视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胆管细胞癌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