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回顾我院90例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PB)的状况,总结心内直视手术中的灌注技术.方法对我院90例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类型)及CPB情况(人工心肺机类型、预充液的组成、CPB操作步骤、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肌保护等)做一回顾性总结,简单介绍我院的经验.结果CPB时间为18~238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11~150分钟,心脏自动复跳75例,电击除颤复跳15例,血尿3例,需超滤2例,全组90例患者心肺转流过程顺利,成功脱离CPB,89例治愈出院,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结论心内直视手术CPB应合理选择预充液和人工肺、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做好体温的控制、加强重要脏器的保护以提高CPB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王晓军  张红  李坚 《贵州医药》2008,32(12):1088-1090
由于婴幼儿的生理及解剖特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技术是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我们成功完成10 kg以下低体重儿心内直视手术67例,术后恢复好.现将其CPB的管理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术中心肌保护至关重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引起心肌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有研究证实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Lipo-PGE1)具有心肌保护作用[1,2]。我们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Lipo-PGE1在CPB心内直视手术中对MIRI的保护作用。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和分组: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择期在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50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应用血液透析器与微栓过滤器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的影响。方法 38例体外循环 (CPB)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n =19,术中应用血液透析器 )和对照组 (n =19,术中应用微栓过滤器 ) ,动态观察围术期血液ICAM 1的水平变化。结果实验组ICAM 1水平在术后 2 4小时低于对照组(P <0 0 5 )。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应用血液透析器可清除CPB过程中产生的部分炎性因子 ,从而减轻CPB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肺通气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 30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纵断胸骨组和肋间小切口两组 ,在麻醉手术期间及体外循环前后 ,采用旁气流呼吸监测方法测定通气功能的变化。结果 :Ppeak在停体外循环 (CPB)后 10min始增高 (P <0 .0 1) ;胸肺顺应性在开胸后 5min开始下降 (P <0 .0 5 ) ,手术结束时恢复至基础值水平 ,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术式心脏直视手术后肺通气功能有一定程度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191例婴幼儿和成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并发症、死亡原因和年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婴幼儿52例(男24例,女2 8例),年龄1月~36月,平均11.7±8.3月;成人139例(男72例,女67例),年龄24~55岁,平均41.2±14.5岁.结果 52例婴幼儿术后并发症11例,占21.15%;死亡7例,占13.46%;以1岁内的婴幼儿死亡率为最高(占19.05%).139例成人术后并发症13例,占9.3 5%;死亡2例,占1.44%;婴幼儿与成人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同时运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婴幼儿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时应逐步完善心肺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离心泵灌注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应用离心泵灌注技术实施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 13例 ,平均年龄 9.3个月 ,平均体重 8.75kg。CPB中灌注流量为 80~16 0ml·kg-1·min-1,MAP30~ 6 0mmHg ,PaO2 在 15 0~ 2 5 0mmHg ,SvO2 在 6 5 %~ 75 % ,PaCO2 35~45mmHg ,Hct2 0 %~ 30 %。结果 CPB中离心泵运转平稳 ,组织灌注好 ,四肢末梢温暖 ,13例均一次脱机成功 ,术后无血红蛋白尿 ,无肺部并发症 ,康复顺利。结论 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离心泵灌注技术 ,是安全可行的 ,可减少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创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肺通气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 15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在麻醉手术期间及体外循环前后 ,采用旁气流呼吸监测的方法测定通气功能的变化。结果 :气道峰压 (Ppeak)在体外循环 (CPB)前 5 m in始增高 (P<0 .0 1) ;胸肺顺应性在 CPB前 5 min开始下降 ((P<0 .0 5 ) ,手术结束时恢复至基础值水平。结论 :微创心脏直神手术后肺通气功能有一定程度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术的肺保护作用.方法: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手术组)和实验组(肺灌注组),每组各20例,均为室间隔缺损,无合并肺动脉高压及其他心内畸形.对照组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开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CPB)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实验组患者体位、切口选择、建立CPB同对照组,阻断升主动脉后同时经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分别在不同时点检测动脉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抗肿瘤坏死因子-a(TNF-a)、KC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计算氧合指数(OI),监测气道峰压,同时获取少许肺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测.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无死亡,无低心排综合征,无呼吸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两组比较:主动脉阻断后不同时点、OI增高(P<0.05),气道峰压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主动脉阻断后不同时点、血清TNF-a、KC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主动脉阻断后不同时点、SOD活性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主动脉开放后不同时点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可以减轻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术的全身炎性反应,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术的肺保护作用。方法: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手术组)和实验组(肺灌注组),每组各20例,均为室间隔缺损,无合并肺动脉高压及其他心内畸形。对照组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开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CPB)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实验组患者体位、切口选择、建立CPB同对照组,阻断升主动脉后同时经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分别在不同时点检测动脉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KC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计算氧合指数(OI),监测气道峰压,同时获取少许肺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测。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无死亡,无低心排综合征,无呼吸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两组比较:主动脉阻断后不同时点、OI增高(P<0.05),气道峰压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主动脉阻断后不同时点、血清TNF-α、KC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主动脉阻断后不同时点、SOD活性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主动脉开放后不同时点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可以减轻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术的全身炎性反应,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张鹏  张鹏  郑锴  陈钢  王国林  王志毅  李琼 《天津医药》2005,33(10):627-629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下和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早期心率变异(HRV)变化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20例(实验组),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20例(对照组)。2组患者在术前和术中各方面参数的控制基本一致。通过Hoher监测评价HRV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在HRV时域分析中.对照组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实验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范围。结论:在CABG患者的手术治疗中。体外循环对于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和心功能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围心脏手术期抗生素应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02年1月~2003年6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病历101份.统计分析使用抗生素名称、给药途径、用法用量、应用抗生素起止时间、手术类型及切口愈合状况、术后监护等内容.结果:手术切口1期愈合97例,延期愈合4例.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率100%,单一用药30例,占20.27%;二联用药49例,占48.51%,三联用药22例,占21.78%.手术后抗生素应用疗程1~15 d,平均为9 d.其中7d以上用药的96例,占95%.结论:术后用抗生素疗程明显偏长,抗感染药物联用比率偏高,说明抗生素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的预防性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规范抗生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护理特点及重要意义。方法笔者所在医院从2010年1月~2011年1月共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230例,对其在手术过程中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230例患者,其中手术成功者225例(97.8%),手术失败者5例(2.2%),有2例患者死亡。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充分掌握手术器械及物品的性能、用途及注意事项,与手术医生同步进行,以缩短手术的时间;在具体的手术过程中,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和不同手术医生的不同手术习惯,来灵活配合,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有效配合对于手术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蔡璐  武婷 《天津医药》2018,46(5):493-496
摘要: 在婴幼儿心血管手术中, 特别是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 血液供需的利弊问题逐渐引起临床的关注。另外异体输血可能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感染, 因而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出血, 降低异体血制品的使用频率, 同时避免血液破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婴幼儿的凝血系统与成人相比较, 其发育尚未成熟, 而先心病手术日渐复杂化, 这使得维持婴幼儿凝血系统的稳态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当前小儿心脏外科血液保护中的微小化体外循环 (CPB) 管路、 联合超滤技术、 负压辅助静脉引流、 血液稀释及预充、 抗纤溶药物的应用以及自体血液回收的应用进展作一系统性回顾, 为完善先心病患儿的血液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对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影响.方法 随机双盲法将80例心脏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A组采取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B组则行丙泊酚全程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及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动脉开放后2、8、24、48 h时cTnI、CK-MB水平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能明显减轻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且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6.
围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围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该院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历202份。统计分析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用法用量、疗程、用药频度和药物利用指数等。结果:手术切口全部为Ⅰ期愈合。手术前、后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以第二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药物为主,190例患者(94.06%)为单用一种抗菌药物,92.08%的患者为手术前24h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应用抗菌药物疗程1d~10d不等,大部分病例(79.7%)于术后72h内停用抗菌药物。结论:该院围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但尚存在个别不当之处,如选用抗菌药物针对性不强、缺乏病原学依据和用药疗程偏长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7.
顾平  米佳丽 《中国药业》2013,(24):50-51
目的调查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抗茵药物应用现状,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心胸外科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出院病历104份,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情况。结果104份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历中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00%,均采用单一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以第1代头孢菌素为主(79.81%);术前0.5~2h给药率为99.04%,手术时间大于3h者均追加用药,平均用药时间为3.77d。结论该院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但仍存在选药不当、预防应用时间过长、病原学送检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低体重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连续57例体重小于5kg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VSD+PH)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8-03~2003-03手术治疗5kg以下婴儿VSD+PH57例,术前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长时间对症治疗心衰仍无改善者行急症手术。在中度低温(肛温26~28℃)体外循环下行VSD及合并畸形修复,术后早期彻底镇静,给予压力控制(PC)机械通气模式,动脉血PaCO2维持25~35mmHg,拔除气管插管后加强体疗,防止肺部并发症及肺高压危象。结果早期(术后30d)死亡2例(3.5%)。早期并发症5例:2例残余漏,2/6级收缩期杂音,1年后自愈;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无临床症状,未予处理。55例存活者随访2~60个月,体重及活动量均有增加,智力正常,心功能Ⅰ~Ⅱ级,无晚期并发症及晚期死亡。结论低体重婴儿VSD+PH特别是心衰难以控制者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ICU心脏术后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认识与诊治水平。方法:分析ICU心脏术后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本组病例并发精神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4.8%,26例患者治愈,3例死亡。结论:术前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心功能水平低下、合并其他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等。术中因素有手术类型、体外循环及其时间、手术及转流技术等。术后因素包括ICU内的环境、ICU内停留的时间、气管插管持续时间、心肺功能不全、感染、药物滥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