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术前不同颈椎曲度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距离及临床疗效,探讨颈椎曲度与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传统棘突、小关节囊悬吊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共63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2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0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病17例,均因多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导致多节段颈脊髓受压或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而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根据术前X线片上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后凸畸形组(n=16)、曲度变直组(n=18)和曲度正常组(n=29),在术前、术后颈椎MRI T2加权像中心矢状位片上测量并计算C3~C7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posterior shift of center of spinal cord,PCS),比较三组患者C3~C7各节段PCS的差异;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计算并比较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及差异.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病程、随访时间、病种构成和术前JOA评分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节段脊髓均有明显后移,三组患者C3~C7五个节段的PC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15~90个月,平均47±24个月,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平均JOA改善率分别为59.81%、69.25%、5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水平脊髓后移距离与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无线性相关关系(r=0.110,P=0.390).结论:术前不同颈椎曲度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均能后移,并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率与术前颈椎曲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评价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47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管成型术,平均随访时间39.2个月,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法,对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程小于6个月者2、3年改善率分别为68.06%、69.21%;病程超过6个月者2、3年改善率分别为61.80%、62.43%。术后2年的改善率与术前JOA评分呈负相关性(r=-0.30)。结论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疗效肯定,术后缓解率同病程长短以及术前脊髓功能受损程度有关,脊髓功能恢复在2年时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3.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4 7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管成型术 ,平均随访时间 39 2个月 ,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法 ,对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程小于 6个月者 2、 3年改善率分别为 6 8 0 6 %、 6 9 2 1 % ;病程超过 6个月者 2、 3年改善率分别为 6 1 80 %、 6 2 4 3%。术后 2年的改善率与术前JOA评分呈负相关性 (r=- 0 30 )。结论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疗效肯定 ,术后缓解率同病程长短以及术前脊髓功能受损程度有关 ,脊髓功能恢复在 2年时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4.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人经颈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3周时Frankle分级平均恢复2个等级,其中19例病人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时,又恢复1个等级。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常伴有颈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脊髓水肿,单靠药物达不到减压消肿的目的,应尽早手术治疗。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塑形指骨接骨钛板和Centerpiece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疗效。方法 2009-07—2013-07间应用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随访的85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40例采用塑形指骨接骨钛板固定椎板,45例采用Centerpiece钛板固定椎板。回顾性分析两种椎板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且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JOA评分改善率及颈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塑形指骨接骨钛板组住院费用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塑形指骨接骨钛板和Centerpiece钛板固定椎板均能有效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手术操作简单,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而指骨接骨钛板相对费用较低。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Centerpiece钛板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一种较好的椎板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多数学者对有脊髓压迫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主张早期手术治疗,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16年9月~2019年9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41~78岁,平均52.6岁;受伤至入院的时间2~120 h, 平均25.2 h; 其中跌倒摔伤19例,车祸伤16例,  相似文献   

7.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即受压节段两端行部分椎板切除,中央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3例患者接受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作为对照组(B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改善率、减压程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随访,并比较评估。结果41例全部获得随访,JOA评分恢复率A组为(62.0±26.4)%,B组为(6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后MRI均显示椎管减压充分.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A组为(2.75±2.68)%,B组为(5.23±2.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A组为(7.21±4.07)°,B组为(13.16±6.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者A组为22.2%.B组为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获得了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与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相比,在对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自1983年Hirabayashi等首次报道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以来,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已经逐渐成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 1996年 3月~ 2 0 0 1年 8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术 ,并采用两种方式将开门的棘突固定 ,避免了术后门重新关上的并发症。临床治疗颈椎管狭窄症 2 8例 ,术后随访 1~ 4年效果满意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8例 ,男 2 7例 ,女 1例。年龄 4 9~ 6 7岁 ,平均 5 9岁。病史 2个月~ 10年。平均 3年 6个月。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强痛 ,上下肢感觉减退及病理征出现。其中颈强痛 2 4例 ,压顶试验阳性 2 3例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12例 ,单侧霍夫曼氏征阳性 7例 ,双侧阳性 2 1例 ,出现髌、踝阵挛阳性 2 0例 ,不同程度巴彬斯基氏征、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实施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分别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组3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组2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50例。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3例失访,余87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5 a,术后JOA评分改善率:DCS组优25例,良2例。OPLL组优10例,良2例,差1例。CSM组优37例,良10例。未发生传统术式常见的轴性疼痛、颈椎不稳及再关门现象。结论对颈椎病患者实施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维持术后颈椎稳定性,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改良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方法:治疗17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其中后纵韧带骨化4例,颈椎管狭窄5例,脊髓型颈椎病及多间隙颈椎间盘脱出7例,迟发性创伤性颈脊髓病1例,手术要点是绞链侧骨槽截面为浅弧形而非V形,掀起的椎板具有弹性能将植骨块紧密相嵌于椎板与关节突间,结果:手术优良率88.3%,结论:弹性支撑植骨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效果确切,有更高安全度。  相似文献   

12.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远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2-1999年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随访7.5年(5~12年),术前JOA评分9.3±0.4,术后JOA评分11.4±0.4,末次随访JOA评分14.3±0.5,神经功能改善率65.2%。随着术前病程的延长,术后改善率逐步下降。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较好的术式,远期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3.
正后路单开门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公认最安全、有效且预后最好的术式;对于脊髓合并神经根压迫的混合型颈椎病,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神经根管减压术可在解除脊髓后方压迫的基础上完成神经根管的彻底减压,临床疗效满意[1-3]。以往对于手术减压效果的评估,更多依靠术后主观评估与体格检查,缺少直观有效的检测手段。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广泛应用于脊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on of open-door laminoplasty)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男115例,女83例;年龄29~72岁,平均49±5岁。双节段39例(C3~C5 11例,C4~C6 28例);三个节段(C4~C7)97例,四个节段(C3~C7)62例。患者均有术前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和过度屈伸位X线平片和颈椎CT及MRI检查图片;术前JOA评分4~9分,平均6.3±2.9分。按照术后1周CT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界限分为两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出现并发症病例、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颈椎活动度和脊髓后移数值,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开门角度>30°的患者共76例(A组);开门角度15°~30°的患者共122例(B组)。两组术前JOA评分、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及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110±13min,出血量250±80ml;B组手术时间120±30min,出血量230±100ml,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51例(67.1%)出现轴性症状,8例(10.4%)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1.32%)颈椎轻度后凸畸形;B组37例(10.5%)出现轴性症状,3例(2.4%)发生C5神经根麻痹,4例(3.28%)发生关门,A组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脊髓后移值为0~7.95mm,平均2.41±0.46mm。末次随访时两组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及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JOA评分改善率A、B组分别为(72.1±11.7)%和(69.0±12.3)%,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将椎板开门角度控制在15°~30°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但应防止发生关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获得完整随访16例(A组),与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18例(B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17分法)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的产生及颈椎曲度的变化。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A组分别为(122.0±26.8)min、(153.0±46.7)ml、(59.4±11.6)%,B组分别为(119.0±28.6)min、(151.0±50.4)ml、(58.7±12.7)%,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为3例(18.75%),B组为6例(3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前颈曲角度(17.9±5.2)°与术后的(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颈曲角度(18.1±6.3)°与术后的(16.3±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颈椎单开门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科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6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3~C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按手术方式分为保留C2、C7双侧半棘肌止点的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36例和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颈椎总活动度(ranges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及术后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 :传统组手术时间为140.49±36.57min,改良组为122.35±46.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中出血量为233.66±165.39ml,改良组为281.18±208.1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2例、改良组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无脊髓损伤、门轴断裂、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感染,无内置物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传统组随访时间为17.10±3.57个月,改良组为16.40±2.5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71.36±8.14)%,改良组为(72.95±1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传统组与改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传统组颈椎曲度较术前减少3.73°±1.38°,改良组较术前减少1.47°±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ROM较术前减少6.63°±2.09°,改良组较术前减少4.53°±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11例(30.56%)、改良组1例(3.33%)术后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单开门手术相比,保留双侧半棘肌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时,可最大限度保留颈椎后方结构,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及ROM的丢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阐明Neulen钛板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及长期的随访结果.[方法] 通过对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 2012年12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Neulen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其中获得了26例较完整的随访资料,男15例,女11例;年龄35 ~ 81岁,平均62岁.CT及MRI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生肥厚16例,后纵韧带骨化10例.常规行颈后路单开门减压后在门轴侧用Neulen钛板和螺钉在开门部位作为固定方式;16例患者使用5枚钛板固定,7例患者用4枚钛板固定,3例间隔使用3枚钛板固定.收集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轴位CT资料,根据门轴腹侧和背侧皮质部位连接骨质来评价骨质愈合情况.腹侧和背侧部位均有骨质连接才能判定为愈合.[结果] 术后颈椎轴位CT扫描显示无脊髓损伤等其他并发症,收集到术后3个月26例患者Neulen钛板固定的117个节段和术后6个月随访到的69个阶段CT检查结果,结果显示3个月和6个月时轴侧骨愈合率分别为68.4%和85.5%.Neulen钛板椎板成形术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重建系统,随访期间无钛板移位、神经损伤和关门现象.3个节段轴侧皮质完全不连接节段均未愈合,椎管扩张状态仍能维持.[结论] Neulen钛板能够为开门后扩大的椎管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系统,有利于提高轴侧骨愈合率并长期维持椎管扩张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1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应用OsteoMed M3钉板固定;术后1周、12个月测量椎板开门角度和纤维性椎管矢状径(FSD),计算开门角度增加率和丢失率;术后3、12个月进行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观察术后12个月轴性症状分级并计算其发生率。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术后1周开门角度及FSD均明显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2个月开门角度及FSD较术后1周有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12个月JOA评分分别为(8.4±1.8)分、(11.0±2.4)分,与术前的(5.5±2.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JOA改善率分别为(25±16)%、(48±22)%。术后12个月,5例(2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其中可3例、差2例,经治疗后4例缓解、1例缓解不明显。结论 OsteoMed M3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可保证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RCH钛板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ARCH钛板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15例颈椎疾病患者,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颈椎轴性症状,并进行JOA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8.6±2.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4.0±3.1)分,平均改善率68.2%±13.5%。2例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症状,VAS评分分别为3分和2分。患者骨性愈合时间3~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患者均未出现颈椎后凸畸形。结论应用ARCH钛板固定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疾病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有效降低相应并发症,可获得近期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相关问题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44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颈髓功能评分,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开门角度13°~51°,平均开门角度(25±4)°;开门距离9~27 mm,平均开门距离(13±4)mm。随访5~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术后椎管有效面积扩大,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术前、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8.1±3.7)和(12.0±2.9)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43±18)%。2例患者术中出现脑脊液漏,3例有轴性症状,1例开门侧C5神经根麻痹,1例术后10 d颈椎MRI提示两节段门轴侧内层皮质断裂、门轴塌陷;后期恢复均良好。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硬膜外血肿、瘢痕组织粘连或再关门并发症。结论对于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取得显著疗效,但需注意手术减压范围、开门角度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