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明辉  汪涛  黄静  胡子冬 《华西医学》2010,(9):1741-1741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对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减少并发症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1月对99例患者,用超声探头探测颈内静脉,测得直径及皮下距离后,沿静脉纵轴从穿刺点向近心端两点或三点定位,并沿定位标记穿刺进针。结果 B超定位下一定穿刺成功98例,无气、血胸、颈部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B超定位能有效提高低年资医师颈内静脉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能相对降低颈内静脉置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导管在血管通路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6例无法在上肢或下肢行PICC置管的患者,采取B超引导下经颈内静脉PICC置管术。结果 4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ICC导管,置管成功率达100%,平均穿刺时间为42 min,平均穿刺次数为1.09次,导管使用时间均超过2个月,最长达到1年。X线摄片显示导管均到达上腔静脉,所有置管病人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B超引导下从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可有效解决不适宜从四肢血管行PICC置管患者的静脉输液难题,避免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为疑难危重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输液路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行颈内静脉置管的2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6例未行超声引导进行颈内静脉置管者作为A组,其中男38例,女48例,平均年龄(45.5±6.7)岁;将206例行超声引导进行颈内静脉置管者作为B组,其中男108例,女98例,平均年龄(46.7±6.9)岁,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引导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B超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穿刺术是中心静脉置管方法中的一种特殊定位穿刺术。中心静脉置管法通常采用的是颈外静脉穿刺术,但是由于一些病人血管走行变异或危重病人血容量不足,在送管过程中很困难,往往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改选颈内静脉,颈内静脉可以根据解剖定位,触摸到颈内静脉搏动最明显处偏外0.5cm~1.0cm处为颈外静脉,但此操作一次成功率较低,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痛苦,甚至造成并发症的发生。为了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在2003年2月-2005年1月期间,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术,对42例病人做颈内静脉穿刺,其中成功41例,失败1例。具体的操作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211例病人经多途径置管后,其中28例置管导管头端位于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右心房和腋静脉的病人,对其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提出对策,并采用连接输液的方法进行导管正位的方法。[结果]28例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正位均获成功。[结论]置管前选择好穿刺部位、置管方式和导管材质,术前做好健康宣教,术中采用有效的体位和娴熟的穿刺技术,异位后及时有效的调管,是减少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首先用超声诊断仪确定穿刺静脉的位置,然后根据此结果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比实时超声引导穿刺。结果实时超声定位下20例患者均在10min内一针穿刺成功,术前超声定位在13min内一针穿刺成功19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前超声定位有助于顺利完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简单安全,实时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一针穿刺成功置管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讨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穿刺方法。方法:回顾我院导管室2010年3-12月期间采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24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2066例,二次性穿刺成功357例,总成功率为99.79%。穿刺失败5例,失败率0.21%。导管异位39例,异位率1.61%。导管异位中经调整后导管到达上腔静脉35例。带管时间5-30d,平均9d,未出现血气胸、皮下血肿、空气栓塞、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成功率高,异位率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于肿瘤晚期极度消瘦、血管条件差、肥胖、活动不便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置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盲穿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在B超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2016年6月静脉置管中心12 379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组8 156例病人采用B超引导下行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4 223例病人由主治医生采用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病人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平均穿刺次数以及机械并发症发生率。调查观察组医护患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100.0%vs87.52%,P0.05);观察组置管平均穿刺次数(1.0次±0.2次)少于对照组(3.0次±3.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5.0min±2.5min)短于对照组(17.3min±6.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需更换穿刺位置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20%vs 15.01%,P0.05);观察组置管的血肿形成和误穿动脉等机械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护患非常满意占95%,满意占5%。[结论]专科护士独立完成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提高医护患满意度,专科护士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B超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病人的静脉用药、换药频次、外周血白细胞监测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探索延长病人留管时间的筛选标准,确定拔管时机及延长留管的护理注意事项,为PICC导管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8月—2014年8月肿瘤科、甲乳外科、特需科、神经外科随机抽取各100例病人在B超引导下行上臂PICC置管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病人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置留内外长度以及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病人400例,其中395例病人B超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一次成功,占98.75%。置管后发生并发症如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等,应立即拔管。[结论]B超引导下PICC置管,置管成功率高,有效的保护病人血管,留置时间长,本次观察最长置管时间为387d。置管后出现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相关感染等应立即拔管,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保护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0.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附7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二维超声显像,明确右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然后在超声引导下对7例尿毒症病人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6例1次穿刺成功,1例进针3次穿刺成功。且无1例出现误穿颈动脉和气胸等穿刺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经B超引导下置入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失败原因及处理。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7月在我区住院的125例置入PICC的血液病化疗及移植患者进行观察,对8例穿刺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及处理。结果穿刺过程中B超探头固定不当1例、进针过快1例、患者精神紧张1例、操作者精神紧张1例、患者上臂皮下松弛1例,患者消瘦、止血带扎住静脉导致导丝送入困难1例,血管畸形1例,血管条件差1例。通过提早松开消瘦者的止血带、缓慢退出过深穿刺针可使穿刺补救成功2例。加强操作者情绪稳定、置管侧上臂垫高、置管者左肘关节固定、左腕关节放松的方法固定B超探头行二次穿刺成功3例,更换血管穿刺成功3例。结论加强病情和静脉条件的评估、缓解置管双方精神紧张、提高穿刺技巧可有效提高血液病化疗及移植患者B超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颈内静脉置管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右颈内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90例,随机均分成3组,A组采用传统盲探穿刺,B组超声定位后穿刺,C组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记录各组穿刺成功及一次成功例数、成功插管所需次数、成功插管所需时间、并发症等。结果B、C组穿刺成功及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成功插管所需次数B、C组明显少于A组(P〈0.05);A组出现4例颈部血肿、3例刺破动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置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汪颖  黄华英 《家庭护士》2009,7(4):305-306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在脾破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脾破裂出血病人应用右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颈内静脉穿刺成功,9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结论]行右颈内静脉置管,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能保障有效循环快速灌注,从而提高脾破裂手术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于肘部血管条件差,如浅静脉先天性纤细,年幼、体弱及病情危重患者,静脉充盈不良,肥胖患者因皮下脂肪层较厚而不易显示静脉血管,反复多次静脉穿刺患者上肢浅静脉壁产生疤痕、硬化并失去弹性,致使穿刺困难。我科3例患者行PICC置管失败时改用B超引导下置管,使得穿刺置管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困难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外周静脉穿刺困难需长期输入化疗药物病人20例,使用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观察病人置管前的外周静脉条件、穿刺静脉的选择、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及病人满意率情况。[结果]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置入PICC导管穿刺成功率100%,穿刺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病人满意率100%。[结论]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3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为合理选择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病人选择的穿刺方式,将入组病人分为3组:A组为常规穿刺组;B组为非超声引导下MST穿刺组;C组为超声引导下MST穿刺组;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在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置管术后渗血情况低于A组;3组PICC置管期间机械性静脉炎及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比其他两组血栓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低。[结论]超声引导下MST穿刺术可以解决血管条件差的病人穿刺困难的弊端,但常规穿刺法对血管条件好的病人是最适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冯福祥  师新梅 《全科护理》2013,(33):3103-3104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间以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探寻血液透析病人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入路.[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使用股静脉和颈内静脉临时导管行血液透析的120例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股静脉组60例和颈内静脉组60例,比较两组病人穿刺置管时间以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颈内静脉组和股静脉组置管所需时间分别为13.57 min±2.73 min和9.86 min±1.69 min,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0.0%和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相比,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穿刺置管时间较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强迫体位患者经颈内静脉置管的规范操作流程及临床实用性。方法选择强迫体位(半卧位和端坐位)需行深静脉置管患者36例,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总结两种体位的置管方法及患者情况。结果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平均穿刺次数为(1.08±0.28)次,平均耗时(11.72±2.11)min,患者舒适度高、并发症少且留置时间长。结论超声引导下强迫体位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安全有效,能够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赛丁格技术联合B超引导股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进行股静脉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20例,观察导管的相关并发症及分析置管的成功率。结果 13例患者经一次穿刺成功;1例因患者过度紧张,配合较差,二次穿刺成功;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赛丁格技术联合B超引导股静脉置管准确率较高。同时可减少局部血管损伤,减少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无法颈内静脉置管及双上肢中心静脉置管时,使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股静脉置管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补充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锁骨下静脉置管时医护合作在预防导管异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锁骨下静脉置管132例,置管前超声探查颈内静脉并做标识。医生常规行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穿刺成功后,护士轻转患者头部至右侧,按压颈内静脉至血管闭合后,医生送导丝、导管置入后,再次超声探查导管有无异位。结果5例穿刺失败改颈内静脉置管,1例B超显示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予重新调整,所有126例经胸片验证,均未显示导管异位。结论医护合作预防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异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