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心理门诊首次咨询者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养育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30名独生子女首次咨询者进行测试。结果独生子女首次咨询者的SCL-90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父母养育方式因子分:父母温暖理解(FF1、MF1)、父亲过度保护(FF6)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1),父母严厉惩罚(FF2、MF4)、过度干涉(FF3、MF2)、拒绝否认(FF5、MF3)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不同性别独生子女首次咨询者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均分、总均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敌对因子均分女性高于男性(P<0.05)。不同性别独生子女首次咨询者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首次咨询者心理健康及父母养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咨询者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学校恐怖症儿童的焦虑情绪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31例学校恐怖症儿童(研究组)和43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了评估.结果:研究组SCARED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 < 0.01);EMBU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偏爱被试因子和过度保护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 (P < 0.01),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过分干涉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和惩罚严厉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P < 0.01),干涉保护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和偏爱被试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因子与患儿的焦虑情绪呈负相关,而父母亲的严厉惩罚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和母亲干涉保护因子则是患儿焦虑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P < 0.01).结论:学校恐怖症患儿存在广泛的焦虑情绪,不良和矛盾的养育方式是患儿焦虑情绪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①于2006-09在被试所在学校采用分年级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共选取新乡市初一至高三的12班622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有4个等级,记1~4分,1为从不,4为总是(此量表包含11个因子,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分量表包含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58个题目;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分量表包含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等57个题目)。采用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界定出网络成瘾群体,高分代表成瘾群体,低分代表非成瘾群体。③计量资料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获得有效答卷612份,有效应答率为98.4%。男生304名,女生308名,平均年龄(16±2)岁。①网络成瘾与非成瘾中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网络成瘾中学生的父亲养育方式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干涉四因子得分明显高于非网络成瘾中学生(t=2.186~2.518,P<0.05),而在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被试因子上差异不明显(P>0.05);网络成瘾中学生在母亲养育方式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因子得分明显高于非网络成瘾中学生(t=2.039~2.789,P<0.05~0.01),而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明显(P>0.05)。②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父亲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网络成瘾总分与父亲养育方式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因子呈明显正相关(r=0.172,0.112,0.204,0.149,P<0.01),与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明显负相关(r=-0.081,P<0.05),而与偏爱被试因子无明显相关(r=0.058,P>0.05)。③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母亲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网络成瘾总分与母亲养育方式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因子呈明显正相关(r=0.208,0.218,0.216,0.109,P<0.05~0.01),而与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无明显相关(r=-0.052,P>0.05)。结论:网络成瘾中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问题,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存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方法:①调查于2004-09/12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完成。以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护理专业大一、大二、大三每个年级中各抽取55人,共165人。被试者均自愿参加评估。②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有90个陈述句构成,根据自己最近1周的实际情况分4级回答,记1~4分,1为无,2为轻度,3为较重,4为严重。量表还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以全国青年常模为对照。③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分4个等级,记1~4分,1为从不,2为偶尔,3为经常,4为总是;该量表还包括11个因子,父亲养育6个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8个条目;母亲养育5个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57个条目,11个分量表由66个陈述句构成)。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①大学生16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量表和问卷评估。②接受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相近。③接受父母拒绝否认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81~2.27,P<0.05)。④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72~1.88,P<0.05)。⑤接受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94~4.75,P<0.05~0.01)。结论: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心理健康;接受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大学生有不同类型心理不健康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测试法定量化评定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于2003-12/2004-03以江门市新会区高中生在校学生30000人为框架人口,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办法,抽取新会区华侨中学、梁启超中学、司前镇中学3个学校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第一个班共567人作为调查对象。以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大因子。采用5级评分法(0从无,l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评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标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以各因子分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2分)为界划分有无心理问题。采用心理控制源量表(内控、外控为两极的泛化期待进行评定,得分以外控性计分)、艾森克个性问卷(45个条目,统计指标为神经质,内外向两个维度分)、应付方式问卷(统计指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因子)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因子;母亲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个因子)进行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无记名,答卷当场收回。结果:发放问卷567份,收回合格问卷567份,有效率100%。①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16.2%,高中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人数在各因子中的比率为1.6%~8.6%。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敌对、恐怖6个因子是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②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与外控性、消极应付方式、父亲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③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复相关系数在0.45~0.62之间,决定系数在0.20~0.39之间,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受方程内因素影响的程度在39%。外控性、消极应付方式、父母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维度、内外向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呈正相关,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采用消极应付方式越多,情绪越不稳定、父母养育方式中采用惩罚、偏爱、拒绝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均易引起青少年心理上的不良,本次调查中此影响因素占39%。  相似文献   

6.
背景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作用.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设计以医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单位一所师范学院临床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对象于2002年12月在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完成.调查对象为2000-2002级165名学生.其中大专生106名,本科生59名;男生98名,女生67名;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24岁;双亲家庭161个(97.60%),单亲家庭4个(2.40%);独生子女53个(32.10%),非独生子女112个(67.90%).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对165名医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0.0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中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父亲惩罚和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和严厉、母亲偏爱共11个因子的测试分和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类型等父母养育方式相关因素的选择情况;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和总均分的测试分.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父亲惩罚严厉与躯体化、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6,r=0.162);母亲惩罚严厉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5);父亲偏爱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 161,0.243,0.224,0.182,0.166,0.193);母亲偏爱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32);父亲过度保护与抑郁、焦虑、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177,0.204,0.162);母亲拒绝否认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62);父亲情感温暖与焦虑、敌对呈显著负相关(r=-0.187,-0.241).以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对SCL-90总均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进入回归方程(β=-0.269,P=0.001;β=-0.187,P=0.016).结论父母惩罚严厉、父母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不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父亲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文化程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应延伸到对父母进行养育方式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特点,分析家庭环境及其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193名衢州一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178名青少年上网人群中成瘾者占7.87%.在养育方式上,网络成瘾学生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显著低于非成瘾学生(P<0.01),而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因子和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成瘾学生(P<0.05) ;在家庭环境中,网络成瘾学生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及知识性4个因子评分显著低于非成瘾学生(P<0.05),而矛盾性和控制性2个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成瘾学生(P<0.01).结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不良的家庭环境与父母养育方式是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女性劳教人员父母教养方式。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80例女性劳教人员和80例正常对照者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劳教人员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分低于正常对照组,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2个因子分则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劳教人员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温暖、理解,却有着过多的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测试法定量化评定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于2003-12/2004-03以江门市新会区高中生在校学生30000人为框架人口,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办法,抽取新会区华侨中学、梁启超中学、司前镇中学3个学校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第一个班共567人作为调查对象。以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大因子。采用5级评分法(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评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标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以各因子分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2分)为界划分有无心理问题。采用心理控制源量表(内控、外控为两极的泛化期待进行评定,得分以外控性计分)、艾森克个性问卷(45个条目,统计指标为神经质,内外向两个维度分)、应付方式问卷(统计指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因子)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因子;母亲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个因子)进行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无记名,答卷当场收回。结果:发放问卷567份,收回合格问卷567份,有效率100%。①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16.2%;高中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人数在各因子中的比率为1.6%~8.6%。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敌对、恐怖6个因子是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②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与外控性、消极应付方式、父亲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③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复相关系数在0.45~0.62之间,决定系数在0.20~0.39之间,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受方程内因素影响的程度在39%。外控性、消极应付方式、父母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维度、内外向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呈正相关,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采用消极应付方式越多,情绪越不稳定、父母养育方式中采用惩罚、偏爱、拒绝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均易引起青少年心理上的不良,本次调查中此影响因素占39%。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网络成瘾青少年71例为网瘾组,正常学生80例为对照组;网瘾组接受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测评.对照组仅接受EMBU测评;比较网瘾组青少年SCL-90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比较网瘾组及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女性劳教人员父母教养方式.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80例女性劳教人员和80例正常对照者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劳教人员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分低于正常对照组,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2个因子分则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 劳教人员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温暖、理解,却有着过多的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  相似文献   

12.
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正常青少年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以及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问题。方法:于2004-11/2005-02以某省少年教养管理所在册的少教学员86名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抽取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86名作为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自编一般家庭情况问卷对两组被试评分进行比较。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包括父亲和母亲两个量表。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测试包括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分数越高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各方面越突出)。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2份。①观察组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评分低于对照组[(44.86±9.61),(51.41±8.25)分;(22.21±6.97),(33.30±3.49)分,P均<0.01],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等评分高于对照组[(21.48±7.64),(14.21±4.74)分;(11.74±3.87),(8.56±4.29)分,P均<0.01];观察组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与理解评分低于对照组[(42.98±11.84),(52.97±9.05)分,P<0.01],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与保护、惩罚严厉等评分高于对照组[(14.41±5.10),(9.02±2.84)分;(37.40±8.91),(33.97±5.90)分;(14.48±4.80),(12.94±3.45)分,P<0.01,P<0.05]。②观察组父母教养方式在偏爱被试、过度干涉保护、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贬低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12.03±3.99),(9.50±3.68)分;(21.85±6.82),(37.78±8.3)分;(21.12±7.59),(14.44±5.03)分;(9.68±2.87),(14.26±4.91)分,P均<0.01]。对照组父母在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惩罚严厉等方面存在分歧[(52.00±8.31),(53.08±9.18)分;(33.27±3.41),(34.77±6.12)分;(14.21±5.03),(13.22±3.82)分,P<0.05,P<0.01]。结论:犯罪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3个明显不足,即缺少情感温暖、沟通和理解;极端化;父母教养方式严重分歧。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可能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护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小兵 《护理研究》2006,20(34):3131-3132
[目的]探讨护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202名在校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生SCL-90的各个因子与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父母温暖的情感、理解与护生的不良心理状况呈负相关。[结论]父母应注意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鼓励支持子女,以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陆小兵 《护理研究》2006,20(12):3131-3132
[目的]探讨护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202名在校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生SCL-90的各个因子与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父母温暖的情感、理解与护生的不良心理状况呈负相关。[结论]父母应注意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鼓励支持子女,以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方法:①调查于2004—09/1.2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完成。以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护理专业大一、大二、大三每个年级中各抽取55人,共165人。被试者均自愿参加评估。②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有90个陈述句构成,根据自己最近1周的实际情况分4级回答,记1~4分,1为无,2为轻度,3为较重,4为严重。量表还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以全国青年常模为对照。⑧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分4个等级,记1~4分,1为从不,2为偶尔,3为经常,4为总是;该量表还包括11个因子,父亲养育6个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8个条目;母亲养育5个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57个条目,11个分量表由66个陈述句构成)。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①大学生16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量表和问卷评估。②接受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相近。③接受父母拒绝否认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81~2.27,P〈0.05)。④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72-1.88,P〈0.05)。⑤接受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t=1.94~4.75,P〈0.05-0.01)。结论: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心理健康;接受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大学生有不同类型心理不健康表现。  相似文献   

16.
背景: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作用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设计:以医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单位:一所师范学院临床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对象:于2002年l2月在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完成调查对象为2000-2002级165名学生。其中大专生106名,本科生59名;男生98名,女生67名;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24岁;双亲家庭161个(97.60%),单亲家庭4个(2.40%);独生子女53个(32.10%)、非独生子女112个(67.90%).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对165名医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0.0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中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父亲惩罚和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和严厉、母亲偏爱共l1个因子的测试分和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类型等父母养育方式相关因素的选择情况: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和总均分的测试分。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父亲惩罚严厉与躯体化、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6,r=0.162);母亲惩罚严厉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5);父亲偏爱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161,0.243,0.224,0.182,0.166,0.193);母亲偏爱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32);父亲过度保护与抑郁、焦虑、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177,0.204,0.162);母亲拒绝否认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62);父亲情感温暖与焦虑、敌对呈显著负相关(r=-0.187,-0.241)。以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对SCL-90总均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进入回归方程(β=-0.269,P=0.001;β=-0.187,P=0.016)。结论:父母惩罚严厉、父母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不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父亲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文化程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应延伸到对父母进行养育方式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武装警察部队医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于2004-04对来自军人家庭的武装警察部队医学生中随机抽取护理专业与检验专业180人进行测试。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问卷,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分量表,即“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分量表,即“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艾森克人格问卷有85项,由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倾向4个分量表组成。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包括20个条目,分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两个因子。采用4级评分(0,1,2,3)。进行团体测试,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结果:发出问卷180份,回收合格问卷176份,有效率97.8%。①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人格问卷中内外向分和掩饰倾向分正相关,与神经质分和精神质分负相关(P<0.01)。父母亲严厉、惩罚与神经质分和精神质分正相关,与掩饰倾向分负相关(P<0.01)。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偏爱与神经质分正相关,而与掩饰倾向分负相关(P<0.01或P<0.05)。父亲的偏爱和母亲的惩罚、严厉与内外向分负相关(P<0.05)。②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积极应对正相关与消极应对负相关(P<0.01)。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偏爱与消极应对正相关(P<0.05)。③内外向分和掩饰倾向分与积极应对正相关,与精神质分负相关,神经质分和精神质分与消极应对正相关,与掩饰倾向分负相关。结论:武装警察部队医科学生母亲的养育方式与他们的情绪稳定、精神质和掩饰倾向的关系更为密切。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在父母的养育方式中作用最为突出,对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和有效的应对以及心理健康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对115例符合慢性期心肌炎诊断的青少年患者,以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为分组依据,〈20分为低分组,≥21分为高分组。比较其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评分情况。结果115例患者GSES平均评分为(22.36±4.28)分,男性高于女性(P〈0.01)。高分组其EMBU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P〈0.01);而父母的惩罚严厉、过份干涉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低分组(P〈0.05);自我效能高分组其FES-CV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P〈0.05);而矛盾性因子评分显著高于低分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自我效能感与EMBU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及拒绝否认(父)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FES—CV的多数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矛盾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男性患者自我效能感较女性高;高分组患者父母多以积极地教养方式,家庭环境较亲密、融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特点。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自设护生基本情况间卷对289、名护理本科生进行测评。结果:护理本科生的父亲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得分高于母亲(P〈0.05),而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得分低于母亲(P〈0.05)。男性垆生的父亲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得分高于女性护生(P〈0.05)。独生护生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高于非独生护生(P〈0.05)。父亲文化程度对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存在差异(P〈0.05)。结论:护理本科生的父母养育方式明显不同,并与父亲文化程度及子女性别、独生与否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概念的状态水平及健康教育在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10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和10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研究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量表(IPROS)和自我概念量表(TSCS)的测评.结果 两组比较,患者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低组织性以及高矛盾性和控制性差(P<0.05或P<0.01);在教养方式上,患者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P<0.05),而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P<0.05或P<0.01,P<0.01);研究组健康教育前后TSCS、IPRO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家庭环境、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缺陷,对其发病起重要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概念水平低下,健康教育能增强其信心,提高自我概念水平,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