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乳腺癌中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以提高超声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超对48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对超声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予以归纳和总结。结果:48例乳腺癌中超声诊断正确的43例(89.6%),漏诊2例(4.17%),其中导管内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误诊3例(6.3%),其中误诊为纤维腺瘤2例,囊性增生1例。结论:超声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分析声像图,穿刺活检等措施,以期达到尽早诊断,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与钼靶X线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4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均行手术并经病理证实,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和钼靶X线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单独及联合应用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结果术前超声诊断乳腺癌35例(85.37%),不能定性或良性病变4例(9.76%),无明确异常2例(4.87%);而钼靶诊断结果分别是23例(56.10%),12例(29.27%),6例(14.63%)。高频超声诊断乳癌的准确率高于钼靶X线,漏误诊率低于钼靶,两者联合应用诊断准确率提高至92.68%。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具有特征性的超声影像学改变,高频超声较乳腺钼靶X线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两者联合应用能降低疾病的漏诊率及误诊率,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较小乳腺癌(最大直径≤15mm)的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分析。方法:对82例女性患者术前分别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内部及边缘血流信号、峰值流速、阻力指数等。结果:本组病例共有82个病灶,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术前高频彩超对较小乳腺癌(最大直径≤15mm)的诊断符合率为81.7%(67/82);误诊为良性病变9个,误诊率11%(9/82),其中导管内癌2个;术前超声难以判断良恶性者6个,其中导管内癌2个。结论:高频彩超对较小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导管内癌诊断较困难。术前配合实时超声引导下的乳腺病变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可进一步提高较小乳腺癌的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应用在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及检出率。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聊城市传染病医院诊疗的疑似早期乳腺癌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和超声检查。并将所得诊断结果同金标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的临床效果、各类型检出率及发病部位。结果:76例疑似患者中,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确诊早期乳腺癌患者70例;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结果显示,66例为早期乳腺癌患者,漏诊5例,误诊1例;超声检查结果显示60例为早期乳腺癌患者,漏诊13例,误诊3例。磁共振动态增强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超声检查,其中准确度、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及黏液癌分别为35例、10例、20例,均多于超声检查的32例、9例、16例,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中肿瘤部位显示为左侧22例、26例、17例,直径(2.65±0.55)cm;超声检查中肿瘤部位显示为左侧20例、25例、12例,直径(2.80±0.64)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超声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乳腺肿块误诊原因,以提高超声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方法对照手术病理回顾性分析203例经超声检查的乳腺肿块中38例误诊病例。结果乳腺恶性肿块超声误诊良性病变主要原因是肿块的边界,形态和后方回声方面与良性肿块间交叉重叠;超声误诊为恶性肿块者其病理结果往往不是单一的良性病变,声像图错综复杂,乳腺导管内癌超声易漏诊。结论超声诊断乳腺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合理的调节仪器和分析声像图,有助于减少误诊的发生。但部分病例仍难区别,需进一步结合超声新技术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超声表现,以提高甲状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0例甲状腺癌彩色高频超声下的声像图特征及误诊、漏诊原因。结果本组120例甲状腺癌患者中病理证实乳头状甲状腺癌97例(80.83%),滤泡状癌12例(10.00%),髓样癌6例(5.00%),未分化癌3例(2.50%),转移癌2例(1.67%)。超声表现为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整,呈浸润性生长,约50.83%内有微小钙化(沙粒体),76.67%以上内部可见穿入状血管,血流较丰富,阻力指数0.7以上。如果恶性结节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有晕环,内部无微小钙化等良性病变特征时容易误诊;微小癌合并多发良性结节且纵横比〈1时易被误诊和漏诊。结论掌握甲状腺癌的特征性超声表现及易误诊和漏诊的原因,可提高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对不典型的甲状腺结节可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进行进一步诊断。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联系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类、分级之间的联系。方法前瞻性研究121个乳腺癌病变。病变的超声征象包括:形态不规则、小分叶、毛刺、强回声晕、后方回声衰减、微小钙化、导管扩张。病理学研究包括组织学分类,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结果121例乳腺癌中,4例无肿块形成,117例形成明确的肿块,其中106例(90.6%)为不规则或小分叶状肿块,11例(9.4%)为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导管内癌、低分化浸润性导管癌(IDC)以及特殊类型的浸润性癌,圆形或分叶状肿块的例数分别为15.4%(2/13)、15.4%(4/26)、40.0%(4/10),高于高分化IDC组和中分化IDC组(P=0.004)。117例乳腺癌中,28例(23.9%)具有毛刺,45例(38.5%)具有强回声晕。在不同分化程度的IDC之间,以及IDC与浸润性小叶癌(ILC)之间,毛刺、强回声晕的出现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导管内癌和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无毛刺和强回声晕表现。25例(21.4%)乳腺癌具有后方回声衰减,导管内癌和特殊类型浸润癌中,未见后方回声衰减征象。61例(50.4%)乳腺癌具有微小钙化,微小钙化的发生率依次为导管内癌62.5%、中分化IDC57.8%、高分化IDC57.1%、低分化IDC46.2%、ILC37.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中钙化的发生率为10.0%,低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P=0.026)。51例(42.1%)乳腺癌有导管扩张,导管内癌和高、中、低分化IDC导管扩张的发生率分别为75.0%、40.5%、52.6%、34.6%,ILC无导管扩张出现。不同类型的导管扩张在不同分化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发生频率无显著性意义(a校正=0.003)。结论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变化密切相关,肿块的超声形态特点对组织学类型和分级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诊断乳腺癌的误诊率及准确率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疑似乳腺癌患者100例,分别采用彩超与FFDM联合彩超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乳腺癌诊断结果,对比二者的临床病变检出情况、误诊率、漏诊率以及准确率。结果:联合诊断误诊率5.41%、漏诊率3.17%低于彩超检查的21.62%、15.87%,而联合诊断的准确率96.00%高于单纯彩超诊断的8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理诊断显示,100例患者中63例为乳腺癌,其中包裹性乳头状癌3例、包裹性乳头状癌10例、浸润性导管癌47例、黏液腺癌3例;37例为良性病变。联合诊断乳腺癌各类型准确率96.83%(61/63)高于彩超诊断的84.13%(5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单纯的彩超诊断相比,同时联合以FFDM诊断可有效提升乳腺癌疾病检出率,降低误诊、漏诊风险,整体准确率均更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超声对185例肾上腺肿瘤诊断及漏诊、误诊病例分析,寻找影响肾上腺肿瘤超声漏诊及误诊的因素。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185例肾上腺肿瘤超声与病理的资料,对超声漏诊和误诊原因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总结。结果:通过185例肾上腺肿瘤的超声检查,超声诊断出肾上腺病变122例,诊断正确率65.95%,明显低于相关文献报道,漏诊57例,误诊6例。漏误诊率(34.05%),明显高于相关文献报道,综合分析其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将漏误诊原因归纳为五种:①左侧肾上腺肿瘤;②小于2.0cm的肿瘤;③混合性回声的肿瘤;④临床及超声医师对肾上腺肿瘤认识不足;⑤误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巨大,造成定位困难。结论:通过对肾上腺肿瘤漏诊及误诊分析,可以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漏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分析卵巢良性畸胎瘤直超声误诊、漏诊原因,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辅助诊断特殊类型的卵巢畸胎瘤--卵巢甲状腺肿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良性畸肿瘤280例中术前超声误诊和漏诊病例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80例中超声检查能够正确诊断253例,占90.4%,误诊24例,占8.5%,分别误诊为巧克力囊肿(4例)、单纯性卵巢囊肿(4例)、卵巢囊腺癌(6例)、恶性卵巢肿瘤(7例)、炎症积液(3例);漏诊3例,占1.1%,漏诊原因为合并盆腔内其他占位性病变以及肿瘤体积小。卵巢甲状腺肿共8例,误诊5例,大多误诊为恶性卵巢肿瘤,结合彩超正确诊断3例,彩超表现为肿瘤内实性部分有较丰富的血流。结论:卵巢良性畸胎瘤有时与其他卵巢肿瘤及附件肿块的二维声像相似,了解此类畸胎瘤的声像特征并结合彩超检查有望提高畸胎瘤,尤其是卵巢甲状腺肿的超声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声像图不典型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6例乳腺癌患者彩超误诊和漏诊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1-RADS)为1类4例,漏诊率1.8%;BI-RADS为2类18例,BI-RADS为3类4例,BI-RADS为2~3类共22例,误诊率9.9%.结论 对于临床医生触诊到质硬活动度差的乳腺包块患者,应反复检查仔细分析图像,应用BI-RADS合理分类,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乳腺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15例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并将30例浸润性导管癌及30例乳腺纤维瘤作为对照,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三者二维以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异同,目的在于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不典型乳腺导管乳头状瘤的诊断能力.结果 本组中15例不典型乳腺导管乳头状瘤均表现为完全实性,其与导管浸润癌纵横比均接近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形态不规则检出率为53.3%,低于导管浸润癌的96.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后方声衰减以及钙化均少见(检出率分别为6.7%以及20%),明显低于导管浸润癌(检出率分别70%以及80%),二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纤维腺瘤(检出率分别为10%及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以及纤维腺瘤血流分级以Alder0-Ⅰ级多见,而导管浸润癌则以AlderⅡ-Ⅲ级多见.结论 结合二维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有助于提高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高频彩超、钼靶X线、核磁共振成像(MRI)及其联合应用对降低乳腺微小癌漏诊率和/或误诊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4例(54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微小癌患者的术前彩超、钼靶X线和MRI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高频彩超、钼靶X线及MRI诊断乳腺微小癌的漏诊误诊率分别为25.93%、59.57%及11.11%;高频彩超漏诊误诊率低于钼靶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高频彩超漏诊误诊率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高频彩超联合钼靶X线和高频彩超联合MRI的漏诊误诊率分别为8.5%和3.7%,与单纯高频彩超或钼靶X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彩超检查可作为诊断乳腺微小癌的首选方法之一,联合钼靶X线或MRI检查可有效降低乳腺微小癌的漏诊、误诊率。  相似文献   

14.
乳腺导管占位病变的造影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提高乳腺导管占位病变的X线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占位病变造影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伴有乳头溢液,乳头状瘤23例,其中单发12例,多发11例,乳腺癌6例,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癌4例,导管癌2例,导管扩张伴炎症性肉芽组织增殖3例,术前定性准确率为81.3%。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是诊断导管占位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良性、恶性病变中Survivin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 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3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28 例乳腺增生组织(其中20 例普通型增生,8 例非典型增生)、8 例导管内癌、98 例浸润性癌组织Survivin 的表达。 结果非典型增生上皮和导管内癌的Survivin水平高于正常乳腺腺上皮(P<0.01);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Survivin表达率为49.0%高于正常乳腺腺上皮(P<0.05);与增生的乳腺组织和导管内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浸润性癌中的Survivin表达与分级、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与病人的年龄、肿瘤大小、ER、PR无关。 结论Survivin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不同表达,提示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溢液性导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65例乳腺导管造影疾病的X线表现。结果: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3例占20%;乳腺小叶增生伴导管扩张8例占12·3%;导管扩张症15例占23·1%;导管癌10例占15·4%;导管内乳头状癌6例占9·23%;导管扩张伴慢性乳腺炎8例占12·3%。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术对乳头溢液性导管内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临床提供了定位定性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比分析超微血管显像(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和50例同期乳腺超声检查发现乳腺导管扩张(经病理诊断为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SMI技术检查以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并采用ROC曲线分析二者诊断价值差异。结果SMI技术检查微血管筑型:无血管52例,线型30例,树枝型13例,残根型5例;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8例,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2例;诊断灵敏度为84.00%,特异度为88.00%,准确率为86.00%。超声造影病灶回声无增强51例,均匀增强28例,区域增强16例,不均匀增强5例,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9例,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1例;诊断灵敏度为88.00%,特异度为90.00%,准确率为89.00%。SMI检出率(84.00%)低于超声造影(86.0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779)。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提示Kappa=0.78,说明SMI技术和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一致性。SMI技术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0.860,95%CI:0.781~0.939;超声造影技术诊断AUC=0.890,95%CI:0.819~0.961;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价值相当(P>0.05)。结论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价值相当,但SMI技术诊断更便捷,且为无创检查,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28例乳腺肿块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28例患者中,良性肿块87例,其中乳腺囊肿4例,积乳囊肿3例,乳腺增生结节6例,乳腺囊型增生病变9例,乳腺纤维腺病7例,乳腺乳头状瘤3例,乳腺纤维腺瘤48例,脂肪瘤3例,浆细胞性乳腺炎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恶性肿块41例,其中硬癌15例,浸润性导管癌5例,导管内癌16例,髓样癌2例,原位癌2例,恶性叶状肉瘤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乳腺X线钼靶摄影对隐匿性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乳腺钼钯摄影对隐匿性乳腺癌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乳腺摄片发现不可触及的乳腺癌肿的病人实行立体定位穿刺活检或定位染色手术病检。结果 23例隐匿性乳腺病灶均经手术病检证实,其中导管原位癌7例、浸润性导管癌5例、小叶原位癌2例、单纯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癌4例,硬癌1例,腋下转移性腺癌1例。结论乳腺钼钯摄影是目前诊断隐匿性乳腺癌肿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