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瑶  何成奇 《中国康复》2014,29(4):296-299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的损伤,常发生于运动量大的中青年,进而造成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1]。ACL 损伤导致膝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受限[2]。膝关节损伤后的组织学重建和生物力学功能的恢复一直受到骨科及康复科医生的极大关注。对损伤膝关节进行机械力学重建后,很多患者仍旧存在膝关节不稳。近年来,ACL中本体感受器对维持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开始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但目前对于ACL中本体感受器的分布、作用机制、康复情况仍不是很明确。故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的重要稳定结构,与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密切相关。本文将对前交叉韧带的神经功能、膝关节本体感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3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再成角试验对2组患者本体感觉进行评定;采用PH-A平衡功能检测系统评定患者平衡功能,在双足站立位(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进行,取摆幅指数(SI)、摆动的轨迹长和外周面积三个指标进行分析;下肢运动协调性采用表面肌电时序分析;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2组在入组时再成角试验、平衡检测指标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再成角试验结果显示,干预组膝关节的平均偏差为(7.62±3.21)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6±4.63)mm,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平衡检测中闭眼状态下各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干预组治疗后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治疗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肌电分析在最大等长收缩过程中,干预组患膝治疗后的拮抗肌协同收缩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而治疗后干预组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 结论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不仅对ACL重建后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有肯定疗效,还能促进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协调性及膝关节功能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4.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的改变及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生物力学功能,二是本体感觉功能.良好的本体感觉是获得准确高效的功能性运动的基础.前交叉韧带损伤使感受和传入信息受阻,对完成运动和日常活动造成很大影响.前交叉韧带功能的完全康复,不仅仅依赖于其力学结构的康复,本体感觉功能的康复同样重要.因此提出前交叉韧带损伤关节功能的重建,不仅应包括关节生物力学稳定性的重建,而且还应有本体感觉的重建.文章从前交叉韧带本体感受器的分布及本体感觉的功能出发,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的改变,探讨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康复的因素及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康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前十字韧带缺损膝本体感觉的变化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ro-kin平衡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平衡功能和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例ACLR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ro-kin平衡系统进行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训练,每日1次,每次25 min,每周训练6 d休息1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膝关节被动成角误差、平均轨迹误差(ATE)和平均力量差评定膝关节本体感觉,睁闭眼状态下压力中心的运动长度和运动椭圆面积评估平衡功能,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的患侧膝关节30°、45°、60°被动成角误差、ATE值和平均力量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闭眼状态下运动长度和运动椭圆面积均显著较对照组减小(P<0.05);试验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Pro-kin平衡系统本体感觉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改善ACLR术后患膝本体感觉,促进患者平衡功能,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体感觉是膝关节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水平与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程度有关。为此探讨ACL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01-03/2003—12进行膝ACL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60例,按病区将患者分本体感觉促进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除了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外还加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结果:本体感觉促进组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25&;#177;1.06)&;#17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7&;#177;1.95)&;#176;(P&;gt;0.05)。对照组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91&;#177;1.01)&;#17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3&;#177;1.22)&;#176;,患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lt;0.01)。结论:ACL韧带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改善患膝位置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及姿势控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2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组,观察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16周与健康对照组使用多关节等速测试及训练系统进行角度再现测试评估膝关节本体感觉,平衡测试仪进行单腿支撑动态平衡测试来评估姿势控制能力.动态平衡指标为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ACL重建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分阶段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以螺旋-对角线运动训练为主)。分别于术后3,6,9个月时采用Biodex多关节等速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关节位置觉检测。 结果治疗组术后3个月时的关节重现误差[伸膝15°、30°、45°时的关节重现误差分别为(2.04±0.80)°、(3.53±0.95)°、(3.38±1.41)°]及术后6个月时的关节重现误差[伸膝15°、30°、45°时的关节重现误差分别为(1.99±0.61)°、(2.20±0.67)°、(2.83±1.71)°]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时2组患者膝关节重现误差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于ACL重建术后早期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加速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与否是衡量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总结了对53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与护理,重点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直腿抬高训练,终末伸膝锻炼,视知觉下的膝关节角度、位置训练,以及功能协调性训练和心理护理等.经8~24个月随访,本组有49例(占92.5%)本体感觉恢复良好,病人满意.认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进行系统、正规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有利于促进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案,近年来,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迅速.目的:对关节镜下半腱肌和股薄肌双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的本体感觉进行评定.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于2007-08/2008-06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完成.对象:用14例关节镜下半腱肌和股薄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男性患者作为试验组和14例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方法:所有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都经过12个月神经肌肉康复训练,通过在负重的条件下屈伸运动重现设定的角度来评定关节的位置觉,测试健康的受试者和患者的双膝伸膝运动、屈膝运动关节位置重现偏差.主要观察指标:患者的患侧膝关节、健侧膝关节和健康受试者膝关节在伸膝运动和屈膝运动时主动关节位置重现测试的比较.结果:患者患膝与健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患者侧膝与健康者关节位置重现偏差及患者健膝与健康者关节位置重现偏差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12个月的患膝和健康膝关节在承重条件下的位置觉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总结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通过阶段性本体感觉训练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方法。术后早期:炎症反应期(术后第1周)采取踝泵运动、股四头肌和胭绳肌等长收缩、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锻炼、直抬腿及侧抬腿练习、行走训练;初期:部分负重期(术后第2一第5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强化训练、增加平衡板和同定自行车练习;中期:完全负重期(术后第6周至第3个月)增加半蹲训练、步行灵活性和慢跑训练;后期:恢复活动期(术后第4-第12个月)行绕环练习、侧踏台阶训练,并可选择游泳、跳绳、慢跑或户外自行车等。本组48例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56.7&#177;3.7)分,术后2个月为(91.8&#177;3.5)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94.7&#177;3.1)分,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和康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平衡训练技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7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6)和观察组(n= 36)。两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传统平衡训练和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共8周。训练前后进行压力中心(COP)时间稳定性、闭眼压力中心速度(COPS)、单腿COPS、膝关节反应时间、极限包络面积(COPA)和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评估。结果 训练后,两组COP时间稳定性、闭眼COPS、单腿COPS、膝关节反应时间、COPA和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均显著改善(|t| > 5.611, P < 0.001),且观察组COP时间稳定性、闭眼COPS、单腿COPS、膝关节反应时间和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t| > 3.232, P < 0.01),两组COPA无显著性差异( t = 1.054, P = 0.296)。结论 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可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的本体感觉,且较传统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屈伸力量及本体感觉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膝关节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快慢与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及比赛成绩. 目的:评定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屈伸肌力量和本体感觉的改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2001-09/2006-09陕西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例资料.对象:在关节镜下进行十字韧带修补术的篮球、排球、足球女运动员共32名.平均年龄(19.6±2.7)岁,平均体质量(61.6±4.51)kg,平均身高(177.8±2.39)cm,平均训练年限(10.4±1.67)年.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多种膝关节韧带康复模式进行汇总,向有关专家咨询并确立康复方案.结合等速向心力量训练和平衡板训练、固定自行车练习、半蹲训练、步行灵活性训练、慢跑等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制定详尽的康复训练模式.主要观察指标: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力量和本体感觉指标评定.结果:患肢术后1年伸肌力量、屈肌力量、屈肌力量/伸肌力量高于术前(P < 0.01).患者术后1年Lysholm 评分、Lysholm 不稳评分、单足跳距离均高于术前(P < 0.05);双膝KT-2000差值小于术前( P < 0.05) .结论: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有助于损伤膝关节静力性和动力性稳定结构及本体感觉的恢复.通过等速训练能很好恢复大腿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15.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维持膝关节的前向稳定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提供85%的静态阻力,以阻止胫骨前移.故ACL损伤将引起膝关节不稳。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虽经手术或保守治疗恢复了膝关节的力学稳定.但仍存在膝关节不稳症状,使运动水平难以恢复,有研究认为这可能与损伤后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改变有关。本体感觉在关节活动过程中提供关节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化康复训练路径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进行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一般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在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患膝和健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与本体感觉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健侧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明显好于对照组(P <0. 05);在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程度上研究组同样好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用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尽快使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可以加快患者自主行走这一目标的实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体感觉是膝关节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水平与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程度有关。为此探讨ACL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01-03/2003-12进行膝ACL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60例,按病区将患者分本体感觉促进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除了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外还加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结果:本体感觉促进组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25±1.0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7±1.95)°(P>0.05)。对照组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91±1.01)°,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3±1.22)°,患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0.01)。结论:ACL韧带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改善患膝位置觉。  相似文献   

18.
19.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的促进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会革  张艳芹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79-158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进行本体感觉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56例在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的患者进行强化本体感觉训练,术后6个月~1年随访,并按照角度再生试验和单腿弹跳试验标准评价效果。结果 56例患者优良率达91.1%。结论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采取一系列旨在促进本体感觉恢复的康复训练程序,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训练对患者静态本体感觉或平衡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后步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2例,重建后3~6个月,可独立步行,膝关节无明显肿胀疼痛。所有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步频(P<0.01)、步长(P<0.01)、步速(P<0.05)、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P<0.001)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行走时,骨盆摆动、上身摆动三维扑捉图像与训练前相比更对称,更协调。提示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对评估步行过程中不自觉的关节稳定和姿势、平衡的调整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