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复方苯酚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术后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与注药量有密切关系。我国各地采用的注药量从0.06~0.12不等,为优选既效果好、副反应及并发症又低的适宜注药量,我们在临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从 相似文献
2.
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有效性安全性五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研究设计采用多中心随机化临床试验,1705例合格受术对象被随机分配使用两种粘堵剂,867例使用8%阿的平苯酚糊剂(PAP),838例使用显影苯酚胶浆(PM)。两组受术对象人口学特征、妇科检查结果和术时情况均衡可比。五年随访率分别为97.5%和98.1%。多终点递减率生命表法分析表明,两组间各顺序月的粗累积失败率经log-rank检验均有显著差异。第60个顺序月的粗累积失败率,PAP组为4.61%,PM组为11.87%。PAP的节育效果显著优于PM。97.7%受术对象做了宫颈刮片检查,均未查见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同时,也未发现与粘堵剂可能有关的潜在疾患。这可能由于注入每侧输卵管内的粘堵剂的剂量(0.08ml)甚微之故。五年随访结果进一步表明,该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女性绝育术。作者建议在进一步改进粘堵剂配制、规范手术操作和加强施术技术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适时地推广这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一、资料与方法1.调查对象 :输卵管注药绝育术多中心临床研究在 1986年 4月至 1991年6月开展。被接纳进入该研究的共有170 5名受术合格对象。其纳入条件为术时年龄 2 0~ 35岁 ,已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健康妇女 ,自愿接受本术 ,无禁忌者。术时按随机原则将复方苯酚糊剂(PAP)和显影苯酚胶浆 (PM )分配给受术对象 ,PAP组 871名 ,PM组 834名。施术采用经宫颈的输卵管间质部插管定量注药法 ,往受术者两侧输卵管内分别注入绝育药物 0 .0 8ml。手术后 7~14d、3个月、1年、2年及 5年进行随访调查。最后共失访 2 7例 ,更换其他避孕… 相似文献
4.
刘云嵘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10(1):44-47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化临床试验设计,共接纳1705例合格受术对象,其条件为术时年龄25~35岁已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健康妇女。试验遵照随机原则将复方苯酚糊剂(PAP)和显影苯酚胶浆(PM)分配给合格受术对象。PAP组接纳871例,PM组接纳834例。施术采用细塑料经宫颈插入输卵管间质部定量注药0.08ml,术后拍摄盆腔X光片测量药物在输卵管内的充盈长度。在5年随访观察期间内发生明确诊断妊娠者为失败,其中PAP组失败41例,PM组失败99例。随访率分别为97.5%和98.1%。该随访资料属生存资料,因此本文应用Cox模型对影响生存期(有效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育药物种类和术后盆腔X光片显影长度与本术节育效果显著有关。以PM组为参照组,PAP组的RR值为0.3407;以输卵管注药显影长度间质部≤0.5cm为参照组,X光显影输卵管峡部1.5~1.9cm组的RR值为0.3163。说明应用PAP和X光片显影显示峡部达1.5cm以上者的失败风险小。分析结果提示,除选择高效粘堵药物外,熟练掌握施术技巧则是保证本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论输卵管注入复方苯酚糊剂绝育术(注药术)的实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更研究方法,以注药组作为研究组,腹扎组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3年。结果:随访率、腹扎组85.13%(946/1110),注药组87.16%(828/950),随访率组间差异不显著,术后再孕率,腹扎组为0.7%,注药组为1.6%,群体绝育成功率,腹扎组=0.7%,注药组为1.6%,群本绝育成功率,腹扎组=98.11%,药堵组=3 相似文献
6.
女性注药绝育术的失败原因和绝育效果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裕浩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5,3(2):121-123
注药绝育术的效果由操作和药物二个方面组成,本文重点分析药物的有效率,注“复方苯酚糊剂”经摄片证明显影合格(≥1.0cm)共1605例,於术后6~10年进行随访,结果发生妊娠28例,其失败原因,阅片失误12例占42.86%,摄片号搞错2例7.4%,术前已孕3例10.7%,误诊早孕1例,而确实X片显影合格而妊娠其10例占35.7%,总失败率为1.74%(28/1605),经核实排除误判例数,与药物有关的失败率为0.62(10/1591)。本文提出女性注药绝育术绝育效果的计算方法进行商榷以求统一,使资料有可比性,当妊娠失败时能区分失败在於操作还是药物,有利於改进提高,并对有关术语的命名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7.
刘云嵘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10(11):676-678
资料得自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有效性安全性五年随访研究”。本文分析的特点是施该术后摄盆腔X光片测量粘堵剂充盈输卵管的显影长度,并按显影长度分组采用生命表法计算各亚组的粗累积失败率。结果显示,峡部≤1.4cm亚组和峡部≥1.5cm各亚组的粗累积失败率间差别经Log-rank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粘堵剂复方苯酚糊剂(PAP)的绝育效果明显优于显影苯酚胶浆(PM)。在讨论中指出,由于PAP中含有极少量的阿的平,尽管该术在我国广泛应用中从未见到与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有关联的报导,但关注这一问题是极为重要的。为慎重起见,有必要在既往施该术较为普及的地区开展“病例-对照研究”以澄清或确证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否与实施本术后暴露于阿的平相联系,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决策。 相似文献
8.
输卵管注药绝育术副反应和并发症的近远期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多中心随机化临床试验,共接纳1705例合格受术对象,其中871例使用复方苯酚糊剂(PAP),834例使用显影苯酚胶浆(PM)。观察结果表明,术后发热率两组分别为8.0%和4.4%,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发热主要因药物反应所致。两组附件感染率分别为2.3‰和1.2‰。盆腔化学性腹膜炎发生率分别为1.1‰和2.4‰。未见子宫穿孔、盆腔脓肿和宫外孕。术后伴有轻度腹痛者分别占33.6%和30.8%,偶见重度者。腹痛与药物在卵管内充盈的长度和引起的组织反应范围明显有关。腰痛情况与腹痛相似。术后有症状者,多数在短时间内缓解,少数需对症治疗。术后,轻度子宫出血者两组分别为23.2%和18.0%。出血与术时取出节育器明显有关。本术对受术妇女月经无明显影响。五年随访做妇科检查和宫颈细胞学检查无阳性发现,也未查见与绝育药物主要成份有关的潜在疾患。研究表明,本术安全可靠。为进一步降低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研究机构应着重于现有药物配方的改进,并在保证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阿的平含量。主管部门应重新估价这一技术,并加强施术管理和施术者培训,制定全国统一的操作规范,确保服务质量。本术现已得到广泛使用,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各界应予更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输卵管注药绝育术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①适应证控制的程度;②手术熟练与医护配合的程度;③药物的粘稠均匀与注入量控制程度。本文以下乡手术400例为主要资料作分析、门诊手术400例作对照比较。结果:两组受术者的一般情况基本相同,哺乳期妇女指导站多于门诊组。累计总失败率两组分别为5.26%(44/400)与1.5%(14/400),经检验无显著差异。操作成功率分别为95%与98.75%,操作成功中的累计失败率为6.01%与1.75%,经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显影合格分别为90.25%与97%,经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显影合格中的妊娠失败仅为0.2785%与0。操作成功显影不合格中的妊娠失败为20%与33.33%。输卵管药物显影长度越长,主诉腹痛、月经量增多的比例越多,伴随症状也越明显,经检验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复方苯酚糊剂输卵管绝育术(简称“药堵”)已有30余年历史,全国约有数百万接受此手术,于“六五”、“七五”期间分别对药堵术进行5年有效性、安全性调查研究。本文对504例药堵术与577例腹部小切口输卵管结扎术(简称“腹扎”)作为对照进行远期有效性安全性回顾分析。观察药堵操作的可行性、术后不良反应、绝肓效果及有关阿的平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输卵管复通术失败后再次显微复通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输卵管绝育后复通失败的原因和再次显微手术复通的效果。方法:对178例输卵管复通术失败者行再次显微复通术时的发现(粘连、炎症等)和再次复通术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78例再次显微复通输卵管356条,首次吻合部位粘连扭曲呈团状占49·44%(176/356),吻合部位有漏管形成占34·27%(122/356),单纯吻合部位堵塞占26·97%(96/356),输卵管伞端与卵巢粘连占9·55%(34/356),首次手术支架未取出占2·81%(10/356),在首次复通术时结扎术废用部分输卵管未切除占56·74%(202/356)。再次复通手术后随访2年以上,宫内妊娠率64·61%(115/178),其中足月分娩率64·04%(114/178);自然流产率2·25%(4/178),其中3例自然流产后又妊娠足月分娩;异位妊娠率1·12%(2/178)。结论:输卵管结扎后首次复通术造成吻合部位的粘连扭曲致输卵管不通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它原因还有吻合部位漏管形成、结扎部废用输卵管切除不充分、输卵管伞端与卵巢粘连等。再次复通术后的宫内妊娠率较首次复通术明显下降。因此,首次输卵管复通术时的规范操作是提高复通术妊娠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输卵管绝育术前瞻性研究,分析绝育术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方法:通过预防干预、诊断干预形成多环节的综合干预措施,分别观察干预组与对照组绝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原因。结果:干预组、对照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88%、4.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远期并发症干预组、对照组分别为1.05%、0.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与妇女年龄、痛经史、人流或流产/产后手术、既往患有妇科病史、输卵管取管指板法、输卵管折叠结扎切断法、术中提管困难等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病风险是干预组的7倍;采用输卵管折叠结扎切断法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是输卵管抽芯近端包埋法的50倍;既往有妇科病史的妇女并发症发生率是正常妇女的4倍。结论: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年龄(35岁、既往有妇科病史等),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并谨慎手术。建议输卵管绝育取管采用吊钩法。输卵管绝育术术式采用并严格执行抽芯近端包埋法。 相似文献
13.
自1989年12月20日~1990年6月27日,在剖宫产后和阴道分娩后42~90天,自愿放置IUD各310例,术后1、3、6、12、24个月各随访一次,随访率99.19%,IUD用硅VCu200。结果显示: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置器后1、2年净累积续用率和各项停用率无差异,第二年剖宫产组脱落率显著较低。产后42~60天与61~90天置器各项停用率均无差异。置器后所有副反应两组亦无差异,剖宫产后42~90天放置IUD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X光监导下行宫腔镜输卵管插管造影和疏通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X光监导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造影和疏通诊治输卵管近端梗阻的疗效。方法:选择经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为单侧或双侧输卵管间质部梗阻的不孕患者43例,共79条输卵管,经宫腔镜将输卵管间质部导管插入输卵管间质部约0.5~0.8mm,注入美蓝,如有外漏,采用抽蕊导管,再注入美兰确认无误后,注入药液,阻力变小后将76%泛影葡胺注入输卵管,在X线荧光屏下观察输卵管造影情况,并摄盆腔X线片,与治疗前比较。结果:疏通治疗一次完全通畅占62%,有改善占30.4%,无效占7.6%。在输卵管完全通畅的28例中,随访超过半年以上者,12例已获宫内妊娠,无异位妊娠发生。结论:此方法是诊治 部分输卵管间质部梗阻的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喹喃克林女性非手术绝育(QS)术大规模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可接受性。方法:2007年3月—2010年7月,在贵州省内募集6 000例自愿接受QS的妇女,即:将7粒(252 mg)喹喃克林小丸放入改良的T-铜宫内节孕器(IUD)放置器内,并于月经干净后3耀7d或分娩、人工流产后6周将小丸置入子宫。4周后完成第2次放药。术后 3,6,12,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回收随访表5 780份,妊娠表88份,随访时间最长1 248d。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阴道黄色分泌物、头晕、乏力、月经不调等,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绝育有效率为98.5%,上药状态和上药次数影响成功率。结论:QS费用低廉,操作简便、无创、无痛、不良反应小、更易为自愿绝育妇女和临床医生所接受。术前体检排除禁忌证、产后6周或月经后3耀7d上药、2次上药、术后平躺2h和术后避孕3个月有利于提高QS的成功率。QS的推广对于提高女性绝育的接受程度和降低计划生育手术费用都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We sought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ostpartum Tubal Sterilization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PTSK-Q), a survey designed to assess Medicaid recipi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tpartum tubal sterilization process. STUDY DESIGN: Initially, the investigators generated a list of 17 potential items to include in the PTSK-Q. Eleven content experts reviewed two drafts of the PTSK-Q and provid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 Eight women completed a field test to determine suitability and clarity of individual PTSK-Q items, while 26 women completed a pilot test to determine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PTSK-Q. The Flesch Reading Ease (FRE) was used to assess reading grade level of the PTSK-Q. RESULTS: Seven items were rated as "essential" (content validity ratio=p<.05) by content experts and composed the final PTSK-Q. Internal consistency, using Kuder Richardson-20, was 0.68. Test-retest reliability, using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93. The FRE score of the PTSK-Q was 85.14 (sixth reading grade level). CONCLUSIONS: The PTSK-Q is a valid, readable and reliable knowledge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understanding of postpartum sterilization and Medicaid sterilization consent requirem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