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SMAS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结果:18例均有典型症状和钡餐检查征象,均经手术治疗,手术后症状消失,随访0.5-9年无复发。结论:临床症状和钡餐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是本病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经手术确诊的11例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分类:SMA栓塞1例,SMA血栓形成4例,SMV血栓形成4例,非血管阻塞性肠梗塞(NO1)2例。除2例NOI未作肠切除术外,其余9例均作肠切除术,切除肠管60 ̄450cm,死亡3例,本病属急腹症危象,临床上常因对此病认识不足而导致延误诊断和未及时治疗,本组仅2例术前确诊,作者治疗文献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急性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肠坏死1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肠坏死15例诊治体会高广文李良庚(第一临床学院外科,沈阳110001)关键词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肠坏死我院自1978~1995年收治急性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肠坏死15例,其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10例;急性肠系膜上...  相似文献   

4.
夹闭成年大耳白兔肠系膜上脉动(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MA)60min后松夹,以复制SMAOShock(以血压低于基础血压值的50%为指针)。休克组松夹后120min,颈动脉血压由夹闭SMA前11、88±0.77kPa降至5、0±0.45kPa;循环血量由夹闭SMA前的75.92±4、73ml/kg减少至48.75±5.65ml/kg;血细胞压积由41.10±1.0%上升到47.6±1.5%;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1)9只休克兔血压下降与循环血量的减少密切相关(r=0.6958,P<0.05)。夹闭SMA后,肠系膜徽循环的血流急剧减少或停止,微动脉和微静收缩,毛细血管消失;松夹后血流恢复,随后微血管逐渐扩张,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呈絮状聚积,白细胞边集和粘附。对照组连续观察180min后,上述指标的数值前后相差不显著,微循环变化不明显。实验结果提示:循环血量的减少,微循环障碍,是引起SMAOShock的一个重因素。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操作费时复杂,风险大,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1],其肠系血管的探查是该手术的关键。笔者10年共行PD11例,现就有关血管探查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47~65岁。其中壶腹癌6例,胰头癌4例,慢性胰腺炎1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梗阻性黄疸。术前经B超、CT检查均诊断为壶腹周围癌,肿瘤与门静脉(PV)及肠系胰之静脉(SMV)间的间隙存在。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的探查:11例有2例术中探查分离引起出血,后快速切开胰腺探查证实为SMV出血,1例发现…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又称十二指肠淤滞、十二指肠淤积症等。好发于长期卧床、体重急剧减轻的年轻患者,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而产生的症状,其特点是胃、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扩大及内容物滞留。作者诊治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2岁。因全身85%烧伤(浅Ⅱ度10%,深Ⅱ度25%,Ⅲ度50%)在外院救治40余天,转来我院。入院前体重35kg(伤前体重约60kg),并有40%创面裸露。入院第4天开始出现饭后呕吐,呈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有胆汁。患者平卧位时症状明显,俯卧位或左…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SuperiorMesenterinArterySyn drome ,SMAS)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横部引起梗阻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病症 ,又称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综合征 ,Wilkie病或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我科从 1981~ 2 0 0 1年共收治 12例 ,均获痊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6个月~ 3 0岁 ,平均 13岁。 6个月~ 3例 ,2岁~ 5例 ,14岁~ 4例 ;病程呈急性发作 2例 ,1个月~ 10年 10例 ,平均 3年。1.2 临床表现 本组 10例呈慢性发作 ,表现…  相似文献   

8.
钙超载大肠系膜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稳态调节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钙超载模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胞内是否存在钙离子(Ca^2+)稳态调节异常。方法 以Fluo-3/AM作为Ca^2+批示剂,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比较钙超载模型大鼠肠系膜VSMC(CaOMV)与正常Wistar大鼠肠系膜VSMC(WMV)静息态的胞浆与核内游离Ca^2+水平(〖Ca^2+〗i,〖Ca^2+〗n),以及在多各药物刺激下Ca^2+稳态调节的差异。结果 两种V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AMVT)是一种少见的急腹症 ,临床上常因对此病缺乏认识而延误诊断与治疗。该病后期病死率高达 90 %~ 10 0 % [1] 。我院 1985年 1月— 2 0 0 0年12月收治AMVT 13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男 8例 ,女 5例。年龄 2~ 76岁 ,平均 4 5 .6岁。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史、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高血压冠心病史各 2例 ,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子宫切除术后各 1例 ,不明原因 5例。发病至入院时间 12h~ 10d ,平均 76h。早期均有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 ,但腹痛剧烈而腹部体征较轻。后期黑便 6例、呕血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系膜动脉闭塞性(SMAO)休克红细胞膜丙二醛(MDA)水平及膜流动性变化,观察硫酸锌对其有无防治作用。方法:制备家兔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模型,检测红细胞膜MDA含量及膜流动性变化。实验分模型组、硫酸锌防治组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SMAO休克模型组红细胞膜MDA水平明显高于防治组和NS对照组(P<0.01),红细胞膜流动性低于防治组和NS对照组;且模型组再灌注后MDA含量与膜微粘度有直线正相关关系;防治组MDA和膜流动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细胞膜MDA水平是影响膜流动性重要原因,硫酸锌对肠系膜动脉闭塞休克有一定防治作用。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中肠系膜上动脉(SMA)灌注谷氨酰胺(G1n)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剖腹解剖SMA,分别灌注肝素生理盐小(H组)、4C乳酸林格液(R组)、G1n液(G组),于阻断后即刻(Ho、R0、Go组)及阻断40min血流再灌注1h后(H40、R40、G40组)取空肠作肠粘膜细胞内谷胱甘肽浓度测定 ,光镜、电镜观察小肠的粘膜变化。结果:H40组、R40组小肠粘膜绒毛、微绒毛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诊治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79年8月以来收治的19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2004年前诊治的12例中有5例死亡,2004年后行不同长度肠切除术加外周抗凝治疗及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7例病人均存活。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诊治,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留置导尿管持续给予溶栓治疗,是具有诊断与治疗双重作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测量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在胰腺常见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2例急性胰腺炎、35例慢性胰腺炎和43例胰头部恶性肿瘤患者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结果 60岁之前各年龄组正常人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之前各年龄组与60岁之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正常人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部恶性肿瘤患者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均大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正常人,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分析胰腺疾病CT图像的基础上,测量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对胰腺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闫勇  田伏洲 《四川医学》1998,19(2):142-142
肠系膜根部注射普奴卡因对预防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MOF的作用成都军区总医院(610083)闫勇田伏洲胡建中王培红邢庆蓉急性重症胰腺炎来势凶猛、病死率高,ARDS、败血症、休克、MOF等严重并发症是主要死亡原因。目前研究认为:急性重症胰腺炎时肠道屏障的损...  相似文献   

15.
我院近 2 1年来收治急性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 2 0例 ,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其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 (SMV)血栓形成 12例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栓形成 8例。 2 0例均发生肠管部分或广泛坏死 ,有 7例术后短肠综合征。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0例 ,男 14例 ,女 6例。年龄 2 6~ 70岁 ,平均 45岁 ,40岁以上12例。SMV血栓形成 12例发生时间平均 8 2天 ,术前仅有 1例诊断是本病 ,其余均以急性胰腺炎 ,急性肠炎 ,肠梗阻 ,下消化道出血而延误治疗。其病因5例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其中 3例脾切除术后 ;2例有高血压病 ,…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superiormesentericve nousthrombosis ,SMVT)发病率较低[1] ,但由于本病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 ,误诊率较高 ,往往延误治疗 ,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严重并发症。我们自 1984年 1月~ 2 0 0 0年 5月共收治MVT患者 11例 ,现结合有关文献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31~ 82岁 ,平均年龄 5 4.3岁。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 4例 ,其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例 ;不明原因 7例。1.2 临床表现  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病程 1~ 14天…  相似文献   

17.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文鸿 《上海医学》1994,17(7):428-431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华东医院外科俞文鸿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MVT)于1935年为Warren和Eberhard首先报道[1],临床上非常少见[2]。MVT是肠缺血坏死性疾病中认识最少的疾病,本病可以...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一氧化氮,内皮素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因腹部手术住院的患者18例,其中EH患者9例,正常血压患者9例,检测血浆NO,ET水平,取肠系膜动脉行分离,消化后作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用一氧化氮合成酶阻断剂N^G-单甲基-L-表氨酸干预,再检测培养上清NO,ET水平。结果:EH组血浆及VSMC培养上清中NO水平较NT组低,而ET水平较NT组高,L-NMMA可以促进VSMC分泌。  相似文献   

19.
背景:介绍一种杂交技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患者(3男,1女,年龄59-73岁)。行开腹探查,暴露肠系膜上动脉。逆行穿刺通过闭塞段病变。应用双腔球囊取栓并球囊成形后,肠系膜上动脉内行导管溶栓。切除完全坏死的肠管,保留缺血肠管。48小时候进行二次开腹探查,评估缺血肠管状态。结果:4例患者在二次探查中发现缺血肠管完全恢复。4例患者在随访期无急性或慢性肠系膜血管病的症状出现。结论:在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应用杂交技术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球囊成形后持续导管溶栓可有效地挽救缺血肠管。  相似文献   

20.
早期肠内营养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早期肠内营养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消化科2002年5月-2007年6月6例确诊的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行鼻空肠管置入术,连续5周肠内营养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呕吐、腹痛、体质量及肠系膜上动脉夹角角度的改变。结果:6例早期肠内营养治疗5周后:①5例(83%,5/6)治愈,1例(17%,1/6)好转;②体质量由(40±6)kg上升到(45±8)kg,P〈0.05;③肠系膜上动脉夹角角度由(12±4)°增加为(45±7)°,P〈0.05;④其中2例1年后复发。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减轻SMAS患者胃肠道症状,改善营养状况,增加体质量,扩大肠系膜上动脉夹角角度,可能是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