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方是先由方证积累,后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渐产生八纲辨证,又发展到《伤寒论》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的太阳病即是表阳证,今重点探讨表阳证。 怎样认识表阳证(太阳病) 《伤寒论》以六经分篇,首篇即讲太阳病。判定太阳病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即主要依据提纲,也即《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但能真正认识太阳病必须明确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历来被推崇为外感病专著 ,其实《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 ,其临床价值亦不囿于诊治外感病。《伤寒论》中贯穿八纲的六经辨证体系 ,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 ,“随证治之”的治则和因证而定的治法方药 ,对临床各科皆有指导意义。笔者在 30年的临证实践中 ,体会到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精神和方法 ,治疗胃病可取得满意疗效。1 六经辨治胃病原理胃病又称胃脘痛 ,以中脘部经常发生痞胀疼痛为主症 ,属内伤杂病范畴。胃脘痛属脏腑之病变。脏腑病证是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证候。由于各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不同 ,所以反映…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腹症的辨证施治,颇具特色,实为腹症诊治的肇始,至今仍不失为准绳.兹就其特色探讨于下.一、腹症的辨证特色腹为一身之大府,内藏脏腑众多.脏腑的病变,全身气血津液的异常,以及它处疾病的影响,都可在腹部表现出一系列症状.根据腹症的不同表现来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气血、痰饮等属性,依照腹症的不同部位来判断发病的脏腑和病邪的深浅,是仲景腹症辨证的一大特色.1、辨虚实《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这是辨别腹症虚实的大纲.考全书,病属虚者,其腹症多有“按之濡”的特征,即按之柔软,无痛感.如《伤寒论》154条“但满而不 痛者,此为痞”,159条“心下痞,按之濡”,以及发汗后的“腹胀满”,太阴病的“腹满”,过汗伤阳而致的“心下悸,欲得按”等,都具有按之柔软而不坚不痛的特点.病属实者,“腹满痛“为其重要指征,即既满胀又疼痛,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创造性地将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 ,提出一套病因、病机、病位、诊断、辨证、治法、用药较完整的全息六经辨证体系。《伤寒论》中强调从一症、一脉来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诊断、辨证、治法、用药的辨证体系 ,就是因为一症、一脉中包含着归属六经辨证全息思想。《伤寒论》中的六经全息辨证思维模式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基础上的升华。1 《伤寒论》病因学的全息思想《伤寒论》以伤寒为主线论病 ,张仲景认为很多种疾病皆因人体为寒邪所中 ,或伤于经络 ,或中于脏腑 ,或因寒 ,温而化热 ,或因寒而生湿。正…  相似文献   

5.
<正>《伤寒论》第317条方后注:"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强调方证相应。方证即方药的适应证。《伤寒论》的六经八纲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反应,辨清表、理病位,辨清阴、阳、寒、热、虚、实病性,但对于临床的实际应用,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后还必须辨清属何方证。方证是《伤寒论》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也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正确[1]。小柴胡汤是《伤寒论》少阳病的主治方,临床应用广泛,该方不但治外感热病,而且对  相似文献   

6.
刘玉良  杨杰 《中医杂志》2011,52(13):1084-1086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伤寒论》六经辨治中脉症合参的思想和经验。张仲景不但脉症合参辨病位和病性,而且脉症合参测病情轻重和病势预后,此外,《伤寒论》尚寓有多方面的辨证深义,蕴涵着极高的中医学思辩水平和成就,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试论《伤寒论》的“六病”辨证及“三部”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伤寒论》原文入手,结合历代医家的不同认识及临证体会,提出《伤寒论》的辨论方法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并进一步阐述了辨证的基础是由三部分来划分的,即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而每部又各有阴病与阳病之分,因而提出《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的框架为“三部六病”这一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8.
<正> 《伤寒论》之辨证皆依对立统一法则,其理法方证具备,证候分类明晰,实为中医辨证法之精髓。绍师精究《伤寒论》60年,按病位有表、半表半里及里三部,每部之病各有阴阳二性,遂成六病,而倡“三部六病”说。实为仲师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从经脉正反双向运行理论思考六经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祝华英[1]道长关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正反双向运行理论,对《灵枢.经脉篇》给以全新理解,在新的经脉循行认识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属手足的问题、《伤寒论》为何首取太阳病等问题进行讨论,为理解《伤寒论》六经辨证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梳理《伤寒论》中有关小便异常的条文,从六经气化的角度探讨小便异常的病机为何.通过联系六经生理病理,遵从六经从表至里的顺序,按病因特性作用于病所产生异常机理的思路,逐一探讨每经中小便异常相关条文的病机,进而为临床辨证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感冒后久咳当用小柴胡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感冒后咳嗽常迁延难愈,对抗生素不敏感,按常规辨证也难奏效。笔者曾用小柴胡汤治疗此症,屡治屡验。《医学实在易》注小柴胡汤时谓:“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莫漫求,更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效优优”。而小柴胡汤所治之症中原有“或咳”一症,可见咳嗽有属少阳病者,感冒后久咳当属此类。首先,二者都是外感病的一个病理阶段。少阳病在六经中虽然属于三阳病,但就病位而言,已离太阳之表,又未至阳明之里,即一般所谓的“半表半里”。就正邪双方的对比而言,此时邪气已不太亢盛,正气也显不足,所以《伤寒论》中指出少阳病的主症是“…  相似文献   

12.
徐骁  成肇仁 《光明中医》2008,23(2):158-160
心烦是《伤寒论》中非常普遍的症状,遍及六经,即六经皆有心烦。《伤寒论》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系统地创立了心烦症的辨治理论体系,为后人完善心烦症的证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医学经典巨著,其突破了《内经》病位上只分表与里的限制,而是分成了表、里及半表半里三部,显示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病势。结合《伤寒论》具体条文,论述《伤寒论》"三部"的划分、证候的"三部"范畴及六病的"三部"分属:太阳属表、阳明属里、少阳属半表半里、太阴属阴之里、厥阴属阴之表、少阴属阴之半表半里。《伤寒论》中疾病病位的确定是依据表、里及半表半里进行分类,并以阴阳二性来确定疾病的性质,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辨证论治体系,不但为伤寒立了法,而且能广泛地运用于各类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4.
3.伤寒六经病的提纲对临床有无指导意义?“伤寒六经提纲”是《伤寒论》对六经病主要症状的高度概括,对指导临床实践有很大实用价值。现将个人对伤寒六经提纲的理解分述如下。太阳的气机敷布在人体的最外层,太阳发病的原因是感受风寒,所以用表症表脉来作为太阳病的辨证提纲。恶寒是表症必见的主症,所以后人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症”的经验之谈。但仅仅见到恶寒,不能就说恶寒是表症,必须恶寒和脉浮同见,才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病、证、症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伤寒论》病、证、症的层次结构,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论》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1.病、证、症的概念 从《伤寒论》病、证、症概念来看,是认识疾病的过程,辨别疾  相似文献   

16.
樊晓林  林树元  曹灵勇 《新中医》2018,50(3):176-179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属不同维度的辨证理论,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为进一步明确《伤寒论》中太阴病的理论内涵,通过对《伤寒论》原文的仔细研析,阐释了太阴病的内涵本质为病位在里,病性属寒,病势为虚;太阴水病和太阴血病是太阴病的两个基本病理机转。同时,基于原文及太阴病之基本病理机转,论述了太阴病可涉及心、肝、脾、肺、肾、胃等多个脏腑及其证候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凡10篇,397条。其中论及烦症者76条,占19.1%,且每篇均有涉及。《伤寒论》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系统地创立了烦症的辨治理论体系,为后人完善烦症的证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董秀兰 《新中医》2013,(11):152-153
六经辨证是汉·张仲景《伤寒论》,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在《伤寒论》六经辨证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三阳病多属热属实,三阴病多属寒属虚。但三阳有寒证;三阴亦有热证。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六经辨证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分成三阴和--ISEt两大类,作为论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有一条重要的治疗原则就是“外证未解 ,当先解表”。所谓外证就是表证 ,其解表也称解外。同时论中还告诫学者 ,应解表而反用其他方法治之 ,会出现一系列的坏证、逆证 ,从而加剧病情 ,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伤寒论》对解表法的运用作如下探讨。1 解表法在太阳病篇中的详述所谓表与里 ,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般地说 ,病在皮毛、肌腠 ,部位浅者 ,属表证 ;病在脏腑、骨髓 ,部位深者 ,属里证。《伤寒论》中所谓的表里 ,其义有三 :一是广义的表里。是指相对应的表里层次与证候而言。如六经中三阳为表 ,三阴为里 …  相似文献   

20.
吕昌宝 《中医杂志》1997,38(10):633-633
迄今为止,中医学者大都认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统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本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伤寒论》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金匮要略》也是以“病”命名,如痉湿喝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等。说明仲景首先重视的是辨病。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依症状不同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实际上中风为太阳表虚证、伤寒为太阳表实证,温病为外感温邪所致病,属于另一类型的病,故后世又把温病分为另一大类,再依次辨证为卫分证、气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