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生率较高,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10%。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肝组织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HBV感染及复制的特异性标志。HBV闭合环状DNA(HBV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鼠模型,研究注射用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脂质体药物的抗HBV作用。方法对M—TgHBV转基因小鼠静脉给予不同剂量的注射用siRNA脂质体药物,在给药的不同时间点采血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在最后一天取部分鼠肝脏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与给药前比较,试验药物2mg/kg组(A组)HBsAg表达水平在第9天和第12天时明显降低(P〈0.05),在第15天时降低非常明显(P〈0.01),试验药物1mg/kg及0.5mg/kg组(B,C组)、阳性药物(拉米夫定)组(F组)在第15天时均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阴性对照组(G组),肝内HBsAg表达抑制率A组为48.44%,B组为36.73%。结论注射用siRNA脂质体在转基因鼠中的抗HBV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生率较高,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10%.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和肝组织HBsAg、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组化检测是HBV感染及复制的特异性标志.笔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血清中HBV DNA和肝组织HBsAg、HBcAg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做对照比较,以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和肝组织HBsAg、HBcAg的复制情况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黄虎方(HH方)治疗HBV转基因小鼠抗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HBV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4组,苦参素组小鼠给予含150mg/(kg·d)苦参素混悬液,高、低剂量HH方组小鼠分别给予含7g/(kg·d)、2g/(kg·d) HH混悬液,均为每日1次灌胃,共5周,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Elisa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α(interferon-α, IFNα)、干扰素β(interferon-β, IFNβ),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NA, HBVDNA)及肝组织中HBVDNA、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 TKB1)mRNA、干扰素调控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IRF7) mRNA表达。Western Bloting检测肝组织中TKB1、IRF7蛋白表达。结果 高剂量HH方(7g/(kg·d))可以显著降低HBV转基因小鼠肝脏和血清中的HBsAg、HBVDN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与苦参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HH方显著增强小鼠TKB1 mRNA、IRF7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高剂量HH方可显著升高血清IFNα、IFN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 结论 HH方具有一定抗HBV作用,推测可能与影响TKB1、IRF7的mRNA和蛋白表达进而促进IFNα /β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HepG2.2.2.15细胞模型研究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脂质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抑制作用。方法在药物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下,依次设定4个浓度梯度,分别测定不同时间收集的培养液中的乙型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第12天时质量浓度为5μg/mL的药物对HBV的HBsAg表达的抑制率达到了63%,抑制程度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升高,或时间的增加而提高;药物质量浓度为5μg/mL时对HBV—DNA的抑制率达到了85.46%,抑制程度随着药物质量浓度的上升而提高。结论药物对HBV的HBsAg表达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对HBV—DNA的抑制作用也有很好的剂量效应;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制备的双链小分子RNA脂质体制剂具有明显抑制HBV的HBsAg表达和抑制HBV—DNA复制的作用,为利用RNA干扰技术研究开发新型抗HBV药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临床多以血清免疫学乙型肝炎病毒标志作为诊断乙型肝炎的主要依据之一。但随着PCR方法对血清中HBV DNA检测及采用免疫组化法对肝组织HBsAg、HBcAg检测的开展,发现血清HBVM阴性并不能排除HBV感染的存在。为此,对近年来就诊病例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了解血清中HBVM阴性而有病毒复制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蔡群  张亚飞  李鸿宾  张振华  李旭 《安徽医药》2016,37(12):1477-147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内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的炎症、纤维化程度、血清中的HBV DNA、HBsAg以及HBeAg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3例CHB患者,按病理学结果分为S1组(36例)和S2~3组(67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细胞内HBcAg的表达,同时利用FirbScan仪器测定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在S2~3组中,肝组织HBcAg的表达与血清HBV DNA、HBsAg、HBeAg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P<0.05),在S1组中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HBcAg在肝细胞中的表达与机体血清中DNA、HBsAg、HBeAg水平及无创肝纤维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HBV标志的表达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HBV标志的表达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本文应用 PAP 法和 ELISA 法检测了70例 CH-B 患者肝组织 HBsAg、HBcAg 和五项血清 HBV 标志。结果发现 HBsAg 在肝内有4种表达型式,HBcAg 有3种表达型式。HBsAg 和 HBcAg 在不分表达型式的情况下,CPH 的检出率高于 CAH,但按不同表达型式进行比较,则膜型 HBsAg 和浆膜型 HBcAg 的检出率反以CAH 为高,提示这二型抗原的表达与肝细胞损伤程度具有一致性。表示病毒复制的血清 HBsAg HBeAg 抗-HBc 与 HBsAg 抗-HBc 联合检出率在 CAH 组高于 CPH 组,HBeAg 的检出率随着 SGPT 值的增高而增高。表明作为病毒复制指标的血清 HBV 标志也能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本文对靶抗原和肝组织与血清 HBV 标志表达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乙肝病毒抗原在肝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怡  赵桂鸣  张万增 《天津医药》2003,31(7):420-421
目的 :了解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组织中乙肝病毒(HBV)抗原表达与病理分型及HBV复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肝组织HBsAg和HBcAg ,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V标志物。结果 :(1)HBV感染者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检出率分别为79.75%和73.01 %。(2)乙肝病毒携带者 (AsC)HBsAg表达以浆型为主 ,膜型检出率较低。 (3)HBcAg浆型表达在重度肝病变高于轻度肝病变 ,而核型表达则相反。除中、重度外 ,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4)肝组织HBsAg、HBcAg 表达在血清HBeAg阳性组与HBeAb阳性组和HBeAg 和HBeAb均阴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 :浆型HBsAg和核型HBcAg 多见于病变相对静止的病例 ,而膜型HBsAg 和浆型HBcAg 与病变活动程度明显相关。在血清HBeAg与HBeAb均阴性时 ,HBV仍有可能进行复制。HBcAg 作为主要的靶抗原 ,在肝脏免疫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HBsAg及HBeAg均阳性的乙肝病人血清接种40只树鼩。4周后有32只(80%)血清HBsAg和/或抗-HBc阳性,其SGPT活性显著升高。将这32只动物随机分成3组:两组为实验组,每只动物每天注射肝灵一次,共21天,一组为对照组。到实验第11周时,实验组动物SGPT值显著下降,HBV转阴率高;而对照组不明显。本实验进一步证实树鼩能感染人的HBV;同时表明肝灵注射液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血清或其他体液中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最可靠的标志.血清HBsAg水平可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而变化,并与肝组织中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水平相关,HBsAg水平还可作为评估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疗效的一项指标.本文综述HBsAg定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长效干扰素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QLS-CHB)评分的影响。方法 42例HBeAg阳性CHB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观察组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及HBeAg、HBV DNA转阴情况,肝功能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的4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V DNA、HBsAg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HBV DNA(2.48±0.37)U/ml、HBsAg(56.56±8.59)U/L均低于对照组的(3.55±0.44)U/ml、(98.43±12.8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BeAg、HBV DNA转阴率...  相似文献   

13.
胡瑞敏  彭霞  黄艳  叶丽红 《河北医药》2007,29(4):316-317
目的 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和肝细胞内病毒抗原的表达类型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慢性HBV携带者79例,通过肝组织病理检测,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程度和肝细胞内病毒抗原的表达类型与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eAg、HBVDNA转阴之间的关系.结果 HBsAg表达类型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HBcAg浆型表达的疗效明显优于核型表达;肝组织病理改变大于4分,血清HBV标志物阴转率高.结论 肝组织HBcAg浆型表达和肝组织病理改变与慢性HBV携带者抗病毒疗效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的制备和其对血清及肝组织中HBVDNA、HCVRNA检测的准确性。方法:根据肝炎病毒的特征基因片段设计探针序列,荧光标记,将其以微阵列形式排列在经过特殊处理的玻片上,同时点上系统监控的内参照基因,制成肝炎基因诊断芯片;从待测血液、组织标本中抽取微量肝炎病原体DNA(RNA),与芯片杂交,用特有的荧光波长扫描芯片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诊断^[1-5];用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双盲检测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40例健康人血清、4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99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蜡块标本,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活检标本及血清,同时用荧光微粒子定量法测定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PCR法检测血清中HBVDNA、HCVRNA,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BcAg、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HBVDNA。结果:4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30例,阴性10例,40例丙型肝炎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25例,阴性15例,40例健康人血清,基因芯片检测均阴性。15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患者做肝活检,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15例,肝组织标本免疫组化HBcAg阳性15例,原位分子杂交HBVDNA阳性14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14例。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石蜡标本,免疫组化HBcAg阳性67例,HBV DNA原位分子杂交阳性53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6例,其中肝组织免疫组化HBcAg、原位分子杂交HBV DNA均阳性者40例,单HBcAg阳性者检出6例,阴性33例。结论:我们设计的基因芯片可同时检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其对丙型肝炎的诊断阳性率较低;其检测肝组织中的HBVDNA,同原位分子杂交,HBVDNA结果相比,阳性检出率可达76%(40/53);其不但能用于血清中HBVDNA检测,同时可用于肝组织中的HBV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共检测160例乙型肝炎患者(HBsAg均为阳性),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和PreS1Ag的检测采用ELISA法,HBV—DNA检测采用PCR荧光定量法,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共160例为对照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的血清PreS1Ag和HBV—D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HBV患者检测结果:PreS1Ag在“大三阳”标本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小三阳”,同时在HBsAg阳性血清中,PreS1Ag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阳性能较好地反映血清HBV—DNA状态,可作为HBV具有传染性的指标之一,能完善HBV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血清中除HBcAg不易检出外,其它五项均可在血清中检测出来。乙型肝炎是由HBV引起的,是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疾病,部分病人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DNA与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 DNA检出情况及其与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200份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同时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HBV5项血清标志物。结果 200份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不同组合组的HBV DNA阳性率有差异,HBsAg、HBeAg和(或)HBcAb阳性组阳性率为98.1%,其中96%以上HBV DNA≥10^4 cope/ml;HBsAg、HBcAb和(或)HBe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约为76,5%,但其中90%以上HBV DNA≤10^4 cope/ml;单纯HBV抗体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约为13.0%,但均为HBV DNA≤10^3cope/ml。三组间HBV DNA阳性率及分布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且HBV DNA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FQ-PCR检测HBV DNA含量结合血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酒精对HBV转基因小鼠肝脏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在肝损伤早期酒精和HBV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20只HBV转基因小鼠和20只普通小鼠随机分为4组:转基因小鼠酒精组(alcohol-fed Tg mice)和普通小鼠酒精组(alcohol-fed Wt mice),以白酒灌胃;转基因小鼠对照组(control Tg mice)和普通小鼠对照组(control Wtmice),以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处理10wk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Smad7、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表达水平及TGF-β1、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酒精可升高转基因小鼠血清ALT、AST水平,诱发其肝脏病理损伤,但纤维化不明显;肝组织TGF-β1、Smad3、Smad7、CTGF mRNA及TGF-β1、CTGF、α-SMA蛋白表达增加。结论酒精和HBV对肝损伤协同作用的机制可能与TGF-β1、Smad3、CTGF、α-SMA表达增加以及TGF-β1/Smads通路信号分子表达比例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S区DNA疫苗pCR3.1-S诱导BALB/C小鼠(H-2^d)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其对稳定表达HBsAg的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P815(P815-HBV-S)成瘤性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DNA疫苗;背部皮下接种P815-HBV-S细胞,观察成瘤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4h^4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CTL活性。结果:pCR3.1-S 外可表达HBsAg;小鼠接肿该疫苗后血清450nmA值为0.38,强化免疫后达0.87;pCR3.1-S组CTL细胞杀伤活性为51.1%,对照组为20.5%(P<0.01)。接种P815-HBV-S细胞后对照组成瘤率100%,pCR3.1-S小鼠成瘤率为16.7%,对照组小鼠6周后全部死亡;pCR3.1-S组6周后存活率为87.5%。结论:HBVS区DNA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对体内HBV感染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硒酸钠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蛋白合成、DNA复制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作用于HepG2.2.15细胞系,通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HBV DNA水平来评价HBV复制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epG2.2.15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亚硒酸钠对HB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升高,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逐渐上升,但对HBsAg的抑制作用要小于HBeAg。细胞内HBV DNA复制水平也逐渐下降(P<0.01)。p53蛋白的分布也发生了改变。结论亚硒酸钠对HepG2.2.15细胞HBsAg、HBeAg和HBcAg表达、HBV DNA复制均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与其干扰p53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