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艳  倪光夏 《河南中医》2012,32(2):222-223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气血经气相通的8个穴位,分别为: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多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腕踝关节附近,此八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收于元·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窦氏称其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明·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并提出“主应配穴法”及“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为正经和奇经八脉相通穴,针一穴可治疗两经以上疾病,故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八法”是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辨证论治,不断总结出来的八种治疗方法,至今在临床上仍有现实意义。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八法”已不能概括临床常用的方药,故前人有“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的说法,就是说既要知常,还要达变,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比较明确提出“八法”的是清代程钟龄,但其实际运用,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已有较详细的记载。现就《金匮》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分别加以论述。一、汗法:《金匮》对汗法的运用,较为广泛,主张以微微汗出为宜,不可令大汗淋漓,导致耗气伤津的不良后果。如《湿病  相似文献   

3.
"交经八穴"主治规律及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汉卿《针经指南》载有“交经八穴”,其序曰 :“交经八穴者 ,针道之要也”,极崇八穴八法之用。因于此 ,后世医家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吴?《针方六集》、徐凤《针灸大全》、杨继洲《针灸大成》等又有所发挥 ,并由此演化出“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交经八穴”,谓之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应的八个穴位 ,即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照海、列缺 ,此八穴治症广泛且颇具规律 ,临床多有应用 ,以下试就其作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 ,作一初步探讨。1 .八穴特性“交经八穴”属络通应于奇正共 1 8条经脉 ,在奇经交经而行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4.
严善馀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36-1936
明代针灸学家徐凤 ,学承窦汉卿学派 ,他阅其所传针法之书 ,繁而无统 ,于是撮其简要 ,编集成《针灸大全》六卷。书中收集大量针灸歌赋 ,便于学习和记诵 ,对针灸学术的普及和应用有推动作用。注解金、元时针灸医家窦汉卿的代表作《标幽赋》 ,对其微义多所阐发。重视针刺手法 ,自制《金针赋》 ,归纳、总结了“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为后世针刺手法发展以深远影响。重视按时取穴法 ,“子午流注”之名 ,虽出自金·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 ,但经徐氏的补充 ,方臻完备。徐氏继王国瑞《玉龙经》之后 ,将《洛书》九宫八卦理论与窦默流注八穴相结合 ,发展成为“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方员学说是《灵枢》与《素问》中提出的对于中医补虚泻实原则的阐释。以《官能》和《八正神明论篇》两篇为基点,从主旨立意、针刺补泻方法、施行主体及针刺操作具体手法等角度,解释说明《官能》“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与《八正神明论篇》“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之间的差异,认为《灵枢》为“编”、《素问》为“撰”是导致《官能》与《八正神明论篇》之中方员含义区别的原因。通过学习研究,可总结为:“方”“员”在《官能》中的含义是方柄针和圆柄针,目的是防止捻转误操作,在《八正神明论篇》中则表示为呼吸补泻法的操作时机,体现了针刺治疗的时空观念和天人合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家每多习用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出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笔者认为,八法中的“和”,不能仅理解为一种具体治法,而应是中医治法的总则。本文就此略陈管见,敬请斧正。 一、“和”为总则的理论基础 《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  相似文献   

7.
八脉交会穴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脉交会穴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是窦氏得于他人之手,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因窦氏对保存和推广八穴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又称为“窦氏八穴”、“窦氏八法”。八脉交会穴是指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列缺、后溪、照海、申脉,它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窦氏在《标幽赋》中提到,“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法”就是指八穴,而“主客”是指其配伍应用。明代医家徐凤在《针灸大全》最早将其定名为“八脉交会穴”,并在“主穴”的基础上增添了“应穴”,  相似文献   

8.
《针方六集》是明代医家吴昆晚年之作,其中有大量篇幅对八脉交会穴进行了论述,有较强的实用性,被称为“针家纪纲”。文章对《针方六集》中“八法”相关内容进行了分类、分析、归纳,总结出“八法”形成不晚于元代窦杰的《针经指南》,并通过《医学小经》以歌诀形式流传。《针方六集》提出了“列缺本络手阳明,心主犹乎心,又肝肾之邪同一治,皆不及之及也”,将十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全部囊括其中;首次以伤寒六经“表、里、半表半里”理论解释“八脉”交会穴的治疗原理,提出了后溪穴与申脉穴主治在表之疼痛性疾病,内关穴与公孙穴主治在里之胃肠、心胸疾病,临泣穴与外关穴主治在半表半里之肝胆、三焦疾病。系统整理了八脉交会穴定位(值得注意的是照海穴、申脉穴、列缺穴的定位),强调“解结”与四穴同取,同时需要在针刺得气基础上进行补泻,以症状好转为一次治疗结束的标志等。文章最后以临床案例进行验证,并对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现状予以分析,提出了相应观点,以期为八脉交会穴的临床运用提供少许启发,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穴温改变看灵龟八法选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灵龟八法是运用九宫八卦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的会合按时选取与奇经相通的八个经穴。它起源于金代窦汉卿《针经指南》的流注八穴,到宋元干支盛行时期配以九宫八卦发展而来,元代王国瑞在《玉龙经》中首次提出“飞腾八法”的推算方法,经后世发展徐凤在《针灸大全》中进一步完善而成灵龟八法,为临床沿用至今。它包含着天人相应之说,阴阳消长之理,气血流注之机。本文试从穴温在不同时辰内的变化以  相似文献   

10.
补法刍议     
阴阳括万物,正邪括病机,补泻括八法,此乃认识疾病、诊治疾病的总纲。《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虽只言“泻”、“补”二法,但已概括“八法”。正如程钟龄所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可以说,“泻”、“补”变八法,八法变百法,再变则无穷  相似文献   

11.
灵龟八法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灵龟八法又名奇经纳卦法,是前人根据《灵枢·九宫八风篇》的方位和八风对人体的侵害,配合奇经八脉的八个穴位,结合天干、地支之数,阳日除九,阴日除六得所余之数,再按卦开穴,用针灸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要运用灵龟八法,首先应明瞭“八卦九宫”、“八脉配合”、“八法交会八脉”,以及“五虎建元”、“逐日干、支”、“临时干支”等法。(附图1)  相似文献   

12.
张景岳为明代著名医家,著有《类经》、《景岳全书》等书,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景岳早年从戎,精通军事,将治病立法比作战略战术,在《景岳全书》中设八略以明治法,八阵以列方药,其“补、和、攻、散、寒、热、固、因”诸法,颇具新意。其中散法为景岳八法之一。景岳虽指出“散者,散表也”,但在运用散法时并不拘泥于表证的有无,而是针对邪正盛衰的不同情况,将汗法、和法、补法等多种方法融汇运用其中,从而达到散邪的目的。景岳散法较之现行教材所讲八法中的汗法,用药处方更为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3.
“和法”为中医八法之一,包含治法、状态等诸多含义,与“消渴”渊源深厚,探析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和法理论及在消渴病中的应用,揭示出“阴阳自和”是治疗消渴病的关键.《伤寒》继承并丰富了《内经》中“和法”的内涵与应用,将“和”的理念贯穿始终,细化天人和、脉象和、营卫和、表里和、胃气和等诸多方面,并以调和营...  相似文献   

14.
小议《伤寒论》中的和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八法”的概念,但是在该论著中“八法”已具雏形,并有具体的应用。本文试对“和法”的形成、实质、概念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试论和法的含义与运用范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光明 《国医论坛》2002,17(6):10-12
和法为中医传统的治疗“八法”之一 ,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对和法的真正含义 ,却人云亦云 ,甚至把“和”与“和法”混为一谈 ,将许多有和义的方剂都归于和法。有鉴于此 ,本文试对和法的含义和运用范围作进一步探讨。1 和的含义1 .1 和的本义《辞源》注释 :“和 ,顺也 ,谐也 ,平也 ,不刚不柔也。”《中庸》云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可见和的本义为“协调和谐、适度之义”。1 .2 《内经》中和的含义一是指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 ;二是人体整体系统的协调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 ;三是饮食起居情…  相似文献   

16.
《针方六集》是明代医家吴昆晚年编撰的一部针灸著作,该书选集类编诸家针灸文献,并辅以发挥考证而成一家之言。其中在《开蒙集》和《旁通集》中对八法之论颇具特色,现择其要略述于后。1 八法之含义及评价  吴氏在《开蒙集》注《标幽赋》中明确指出八法即是“公孙、内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八穴之法”。而非他人所注之“循而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动而伸之,推而纳之”八种不同的操作方法。  吴氏对八法的评价甚高,认为“窦公所指八法,开针家一大法门,能统摄诸病,简易精绝…  相似文献   

17.
和法为八法之一,首见于《内经》,弘扬于《伤寒杂病论》,系统于《医学心悟》,所以程国彭说:“而论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温、清、补八法尽之。”狭义的和法一般认为有和解少阳、调和脾胃、调和胃肠的区别,唯戴北山深得和法要领,指出和法有更为广泛的涵义,提出了“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的精辟见解。把《伤寒论》“和”的涵义进行高度概括,赋予了《伤寒论》“和”的最新意义。一、寒热并用之谓和寒热并用者,适用于又有寒象,又有热象,寒热错杂的病证。单用热药不能治其热,单用寒药不能治其寒,必须寒热杂投,方能中病。《伤寒论·太阳篇》说:“伤寒  相似文献   

18.
我读过程钟龄先生《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之法,则可以汗、吐、下、和、凉、温、清、补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此予数十来年心领神会,历试而不谬者尽见于八法篇之中矣。”我也读过金元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吐汗下三法该尽治病诠》:“予之三法能兼众法,用药之时,有按有(足乔),有揃有导,有增有减,有续有止”。张氏以汗、吐、下三法发展为众多兼类法,他又引《内经》论:“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程氏以“八法”概百法。又论:“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程、张两者的意  相似文献   

19.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脉交会穴,系元代窦汉卿所创,故又称“窦氏八穴”,在《针灸指南》一书中,窦氏称之为“流注八穴”。八脉交会穴一名,是明代针灸医家徐风在其所著的《针灸大全》中提出的,发展八穴按时选穴学说,倡用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  相似文献   

20.
“和法”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法”,也称“和解法”,为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但对“和法”的含义,古今医家却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方剂学》则认为:“凡是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